陳小燕
(江蘇省鹽城市濱海新仁慈醫(yī)院,江蘇 鹽城 224500)
腦卒中是臨床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此病主要是由腦部發(fā)生血液循環(huán)障礙所致[1]。40歲以上的人群是此病的高發(fā)群體,且男性的發(fā)病率高于女性。偏癱是腦卒中患者常見的后遺癥,可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2]。秦璇等[3]研究指出,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進行康復護理,可改善其運動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為了進一步探討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進行康復護理對其運動功能的影響,筆者對65例腦卒中后偏癱患者進行了平行對照試驗。
將65例腦卒中后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均為江蘇省鹽城市濱海新仁慈醫(yī)院在2017年 5月至 10月期間收治的患者。按照雙色球抽簽法將這65例患者分為比照組(雙色球為單號的患者,共32例)和研究組(雙色球為雙號的患者,共33例)。在比照組患者中,有男21例(占65.63%),女11例(占34.37%);其年齡為42~79歲,平均年齡為(60.42±5.53)歲;其中,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有28例(占87.50%),出血性腦卒中患者有4例(占12.50%)。上肢發(fā)生偏癱的患者有13例(占40.63%),下肢發(fā)生偏癱的患者有15例(占46.87%),上肢和下肢同時發(fā)生偏癱的患者有4例(占12.50%)。在研究組患者中,有男23例(占69.70%),女10例(占30.30%);其年齡為45~78歲,平均年齡為(61.37±5.38)歲;其中,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有27例(占81.82%),出血性腦卒中患者有6例(占18.18%)。上肢發(fā)生偏癱的患者有14例(占42.42%),下肢發(fā)生偏癱的患者有16例(占48.48%),上肢和下肢同時發(fā)生偏癱的患者有3例(占9.09%)。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對兩組患者中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溶栓(發(fā)病至入院的時間在4.5h以內的患者可接受靜脈溶栓治療,發(fā)病至入院的時間在6h以內的患者可接受動脈溶栓治療)、抗凝、降顱內壓、保護腦神經及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療。對兩組患者中的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脫水、降顱內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調節(jié)血糖及保護腦神經等治療。同時,對兩組患者均進行生命體征監(jiān)測、輸液護理、飲食護理等常規(guī)護理。在此基礎上,對研究組患者進行康復護理。方法是:1)心理護理。在患者的病情穩(wěn)定且意識恢復后,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向其講解腦卒中的相關知識,對其進行安慰、鼓勵等情感支持,以改善其負面情緒。告知患者對其進行康復護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提高其對康復護理的依從性。2)指導患者進行運動功能的康復訓練。待患者的病情穩(wěn)定后,指導并協(xié)助其交替采取仰臥位、健側臥位等不同的體位臥床,每隔2~3h幫助患者調整1次體位。及早協(xié)助患者進行患肢關節(jié)的被動訓練,幫助其活動患肢的肩關節(jié)、肘關節(jié)、腕關節(jié)、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和指(趾)關節(jié)等,按摩其上述關節(jié)周圍的肌肉,以增加其肌力,防止其發(fā)生肌肉萎縮或痙攣。采用緩慢、輕柔、有節(jié)律的按摩手法對患者進行按摩。指導患者平躺在病床上,緩慢地抬高腰腹部,以增加其腰腹部的肌力。在此過程中要叮囑患者合理控制力度和動作幅度,避免使其腰腹部的肌肉出現疼痛感。待患者患肢的肌力明顯改善后,指導其在床上進行自主翻身、屈伸關節(jié)、抬腿、進食、松拳握拳、擴胸、深呼吸、抓捏等運動。3)指導患者進行坐位耐力訓練。待患者患肢的運動功能逐漸恢復后,指導其進行坐位耐力訓練。在訓練前期,應將患者的床頭適當地搖高,以支撐其偏癱一側的肢體。指導患者從半坐位開始進行訓練,慢慢過度至進行坐位訓練,并逐漸延長其訓練的時間。指導患者在坐下時盡量將身體前傾,并使其膝部保持屈曲的姿勢。之后指導患者進行坐位提腿訓練、踏步訓練和蹬圓木訓練等,以增加其患肢的肌力和協(xié)調性。4)指導患者進行站立訓練、平衡訓練和步行訓練。指導患者進行身體前傾、雙腿后移、伸膝站起、雙膝前移等站立訓練,然后逐步指導其進行扶持站立和徒手站立。指導患者逐漸延長站立的時間,不可急于求成。指導患者在家人的攙扶下進行步行訓練,然后逐漸進行扶杖步行訓練。待患者可自行行走時,指導其進行跨越障礙物訓練、上下臺階訓練等。在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過程中,患者家屬要一直陪伴在患者的身邊,給予其幫助和鼓勵。
進行護理前后,采用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量表(FMA)評估兩組患者上肢和下肢的運動功能。FMA的滿分為100分,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上肢和下肢的運動功能越好。
用SPSS13.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后,研究組患者上肢和下肢的FMA評分均高于比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上肢及下肢FMA評分的對比(分,±s)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上肢及下肢FMA評分的對比(分,±s)
注:與比照組護理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上肢的FMA評分 下肢的FMA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 33 40.09±7.02 69.56±9.45* 37.79±7.18 67.94±9.67*比照組 32 40.58±7.83 53.61±8.30 38.23±7.31 59.29±8.82
腦卒中是神經內科的常見病。腦卒中患者在病情穩(wěn)定后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偏癱,從而可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4]。寧陽等[5]研究認為,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進行康復護理,可減輕其臨床癥狀,提高其患肢的運動功能。朱天云等[6]研究指出,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進行康復護理可促進其受損神經元的再生,重建其大腦的側支循環(huán),促使其大腦皮層進行功能重組,促進其運動功能恢復,改善其臨床癥狀。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接受護理后,研究組患者上肢和下肢的FMA評分均高于比照組患者,P<0.05。這與朱天云等[7]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筆者認為,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進行康復護理時應注意以下兩點:1)在對患者進行康復護理前,應先對其實施心理疏導,以改善其負面情緒,使其能夠積極、主動地配合護理工作。2)在進行康復護理時要以患者的自身安全為第一原則,不可急于求成,應循序漸進地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8]。
綜上所述,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進行康復護理可顯著改善其運動功能。此方法可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