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書俊
(江蘇商貿(mào)職業(yè)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1)
腸易激綜合癥(IBS)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腸道功能性疾病[1]。該病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為腹脹、腹痛、排便異常等。中醫(yī)學認為,IBS主要與外感六淫之邪,情志失于調(diào)攝,飲食不節(jié)、體質(zhì)虛弱等有關(guān)。目前,西醫(yī)臨床上常采用解痙劑、通便劑及止瀉劑等藥物對IBS患者進行治療,但長期服藥的副作用較大。本文主要探討聯(lián)用疏肝運脾湯和針灸療法治療肝郁脾虛型腸易激綜合癥的臨床效果。
本研究的對象是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間在江蘇商貿(mào)職業(yè)學院醫(yī)務(wù)室門診接受治療的120例肝郁脾虛型腸易激綜合癥患者。將這12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23例,女37例;其年齡為18~22歲,平均年齡為(20.5±1.9)歲;其病程為1.5~3個月,平均病程為(1.3±1.5)個月。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24例,女36例;其年齡為17~21歲,平均年齡為(20.7±1.5)歲;其病程為1~3個月,平均病程為(1.1±1.2)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其病情符合2006年羅馬國際會議上提出的RomeⅢ中關(guān)于IBS的診斷標準和2011年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學會制定的《腸易激綜合征中西醫(yī)結(jié)合診療共識意見》中關(guān)于IBS的診斷標準,并被確診[2]。2)根據(jù)中醫(yī)癥候診斷標準,患者的主癥≥2項,次癥≥1項?;颊叩闹靼Y為:⑴情志不舒,善太息。⑵腹痛即瀉,瀉后則安。⑶臍周疼痛。⑷脈弦細,苔薄白;其次癥表現(xiàn)為:①腹脹納呆。②便下粘滯不爽。③倦怠及四肢乏力。
為對照組患者使用蒙脫石散進行治療。蒙脫石散的用法是:1包/次,1次/d。治療兩周為一個療程,連續(xù)治療兩個療程。為觀察組患者聯(lián)用疏肝運脾湯和針灸療法進行治療。疏肝運脾湯的藥物組成為:焦苡仁顆粒30g、云苓顆粒20g、炒白術(shù)顆粒15g、制香附顆粒10g、郁金顆粒10g、春柴胡顆粒10g、炒白芍顆粒10g、炒谷芽麥芽顆粒各10g、廣陳皮顆粒6g、甘草6g。溫水沖服,160ml/次,2次/d。治療兩周為一個療程,連續(xù)治療兩個療程。對患者進行針刺的方法是:取其太沖穴、行間穴、肝俞穴、脾俞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天樞穴及上巨虛穴。對患者各穴位處的皮膚進行常規(guī)消毒后,使用規(guī)格為0.38 mm×40 mm的毫針對患者進行針刺,對其太沖穴、行間穴采用瀉法,其他穴位采用補法。得氣后,留針40min。對患者進行艾灸的方法是:將艾條點燃后,將其懸于患者穴位(肝俞穴、脾俞穴、中脘穴、天樞穴、上巨虛穴及足三里穴)上方的4~5 cm處。在進行艾灸期間,以患者感覺溫柔舒適為宜,灸至皮膚潮紅為度,每次艾灸的時間為20min。1次/d,5次/周。治療兩周為一個療程,連續(xù)治療兩個療程。
使用SPSS17.0軟件對本次實驗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的相關(guān)規(guī)定對患者各項臨床癥狀的程度進行評估?;颊叩呐R床癥狀包括臍周疼痛、腹脹、排便的次數(shù)。分別用0~3分表示患者無癥狀、有輕度癥狀、有中度癥狀和有重度癥狀。將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以下四個等級:1)痊愈:經(jīng)過治療,患者臍周疼痛、腹脹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其排便的次數(shù)為1次/d。2)顯效:經(jīng)過治療,患者臍周疼痛、腹脹的臨床癥狀明顯減輕,其大便的次數(shù)為2~3次/d。2)有效:經(jīng)過治療,患者臍周疼痛、腹脹的臨床癥狀有所減輕,其大便的次數(shù)為4~5次/d。3)無效:經(jīng)過治療,患者臍周疼痛、腹脹的臨床癥狀沒有任何好轉(zhuǎn),其大便的次數(shù)≥6次/d。總有效率=(痊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治療前,兩組患者臍周疼痛的評分、腹脹的評分及排便次數(shù)的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臍周疼痛的評分、腹脹的評分及排便次數(shù)的評分與治療前相比均有所降低,且觀察組患者臍周疼痛的評分、腹脹的評分及排便次數(shù)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其臍周疼痛的評分、腹脹的評分及排便次數(shù)評分的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其臍周疼痛的評分、腹脹的評分及排便次數(shù)評分的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癥狀 觀察組 對照組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臍周疼痛 2.83±0.46 1.02±0.45*# 2.91±0.32 1.43±0.32*腹脹 3.45±0.56 1.53±0.34*# 3.48±0.49 1.87±0.37*排便次數(shù) 3.23±0.87 1.29±0.40*# 3.53±0.82 2.47±0.53*
經(jīng)過治療,觀察組患者中臨床療效為痊愈的患者有18例(占30.0%),為顯效的患者有18例(占30.0%),為有效的患者有18例(占30.0%),為無效的患者有6例(占10.0%),該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0.0%。對照組患者臨床療效為痊愈的患者有15例(占25.0%),為顯效的患者有12例(占20.0%),為有效的患者有17例(占28.3%),為無效的患者有18例(占30.0%),該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3.3%。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1)。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
IBS是一種慢性的腸道功能性疾病。該病的發(fā)病率較高。IBS的發(fā)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可能與患者的腸道菌群失調(diào)、胃腸動力異常、存在腸道炎癥等有關(guān)[3-5]。中醫(yī)學認為,肝郁脾虛型腸易激綜合征屬于“泄瀉”、“腹痛”、“下痢”、“脾泄”、“胃泄”等范疇。肝郁脾虛型IBS的發(fā)病機制為患者存在肝郁、脾虛、濕滯、燥熱等因素影響其大腸的傳導功能,致使其肝胃不和、脾失健運。有研究表明,肝郁脾虛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脾臟的運化功能無力,導致水谷不化,清濁不分,輕者大便不成形,重者大便呈水樣便。國醫(yī)大師徐景藩教授認為“脾貴在運而不在于健”。因此,治療肝郁脾虛型腸易激綜合征應(yīng)以疏肝理氣、健脾化濕為主,使肝氣疏泄如常,水濕得以循水道而下。本次研究中所用的中藥方劑中,柴胡具有疏肝理氣解郁的功效,可使情志得舒;炒白芍具有平肝、柔肝、養(yǎng)肝的功效;炒白術(shù)具有運脾化濕的功效,可使脾氣得健、脾陽得升;制香附、郁金具有理氣解郁的功效;陳皮具有理氣疏肝的功效,與柴胡配伍則具有平肝健脾的功效;焦苡仁具有健脾化濕的功效;云苓具有健脾、運脾、化濕、通利下焦的功效;炒谷芽麥芽具有消食化滯的功效;甘草具有調(diào)和諸藥的功效。此外,用瀉法對肝郁脾虛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的太沖穴、行間穴進行針刺,可以起到疏肝理氣的作用;對其肝俞穴進行艾灸,可以起到疏肝理氣的作用,促進其肝膽的疏泄及情志的恢復;對其脾俞穴進行艾灸,可以起到利水滲濕、通調(diào)水道的作用;對其中脘穴進行艾灸,可以起到和胃止痛、消除腹脹的作用;對其天樞穴、上巨虛穴進行艾灸,可以起到緩急止痛、緩解腸道痙攣的作用;對其足三里穴進行艾灸,可以起到健脾胃、補肝腎、利尿而實大便的作用。本次研究的結(jié)果顯示,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治療后其臍周疼痛的評分、腹脹的評分及排便次數(shù)的評分均有所降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臍周疼痛的評分、腹脹的評分及排便次數(shù)的評分均更低。經(jīng)過治療,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更高。這說明,聯(lián)用疏肝運脾湯和針灸療法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的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