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杰,趙 慧,張建梅,寧 寧
(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1.康復醫(yī)學科;2.骨科,成都 610041)
脊髓損傷患者大多有神經源性膀胱,需要長時間甚至終生行清潔間歇導尿術,然而在當今醫(yī)療體制下,患者不可能長時間住院接受康復治療,因此在患者住院期間,應提高患者及家屬對清潔間歇導尿的管理意識及操作技能,以便在患者出院后能獨立、及時解決存在的與清潔間歇導尿相關的健康問題。作為最根本的醫(yī)療預防保健措施,健康宣教是提高患者治療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而傳統(tǒng)的健康宣教發(fā)方式多以醫(yī)務人員說教及發(fā)放宣傳手冊為主,健康教育的實施往往是單向傳輸,患者及家屬的理解及接受能力沒有引起重視。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在患者接收到的醫(yī)療信息資源中,有40%~80%會被患者立即遺忘,而這些保留下來的信息中,仍有一半是錯誤的[1]。錯誤的理解醫(yī)療信息,一方面會影響患者的安全和依從性,另一方面還會導致自己、醫(yī)務人員乃至整個社會的醫(yī)療成本增加[2]。反饋式教育方法(Teach-back)是一種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它通過讓患者自行復述醫(yī)務人員提供的醫(yī)療信息,醫(yī)務人員再對患者反饋的信息加以核實并進行解釋說明,反復進行以確?;颊哒嬲斫獠⒄莆誟3]。國外已將該方法廣泛應用于患者的行為管理中,但關于Teach-back方面的研究國內開展不多。本研究將Teach-back方法應用于脊髓損傷行清潔間歇導尿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7年1-10月共收治160例脊髓損傷行清潔間歇導尿的患者,按納入及排除標準篩選后,共132例患者納入本研究,按隨機數字表法將上述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n=68)和對照組(n=64)。對照組男51例,女13例,平均年齡(53.04±8.64)歲;損傷節(jié)段:頸段11例、胸段39例、腰段12例、其他2例;受教育程度:文盲4例、小學8例、初中32例、高中14例、大專及以上6例。試驗組男53例,女15例,平均年齡(52.96±7.96)歲;損傷節(jié)段:頸段14例、胸段38例、腰段13例、其他3例;受教育程度:文盲5例、小學10例、初中35例、高中15例、大專及以上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首次行清潔間歇導尿的脊髓損傷患者;(2)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語言溝通障礙者;(2)合并其他嚴重軀體疾病者。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健康教育方法對患者及家屬實施健康宣教,即在患者首次行清潔間歇導尿時,由責任護士給患者及家屬講解導尿的目的,飲水計劃應如何落實、導尿相關注意事項并于患者導尿的前3 d示范清潔間歇導尿操作,3 d以后則由患者或家屬自行清潔間歇導尿,責任護士予以督導,并對患者清潔間歇導尿中存在的疑問予以解答。
試驗組則運用Teach-back健康教育法。(1)傳遞信息:由責任護士向患者或家屬講解清潔間歇導尿的目的、方法、頻率及注意事項等,并進行規(guī)范的示范操作。(2)評估效果:講解、示范后讓患者或家屬復述學習的內容并進行演示,如“神經源性膀胱患者為什么要進行清潔間歇導尿?”“清潔間歇導尿患者如何落實飲水計劃”“請您說出清潔間歇導尿的方法,并進行演示”“請您說出清潔間歇導尿注意事項”等,評估患者的掌握程度。(3)澄清糾正:對患者不清楚、不理解的部分進行再次講解,對不規(guī)范的操作加以糾正。必要時重復前述步驟。(4)確認理解:即患者能夠正確復述及演示所有內容。之后由患者自己進行清潔間歇導尿,責任護士每天查房時使用反饋式教學方法督導患者清潔間歇導尿情況。
1.3評價指標 采用科室自制的清潔間歇導尿健康教育反饋表及清潔間歇導尿操作評分表調查患者及家屬間導尿的知識掌握程度及清潔間歇導尿操作評分,比較兩組患者在干預后1、2及4周健康教育掌握情況及清潔間歇導尿操作評分方面的差異。
2.1兩組患者健康教育掌握情況比較 干預后1、2周時,試驗組患者在健康教育掌握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4周,兩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清潔間歇導尿操作評分比較 干預后2周時,試驗組患者清潔間歇導尿操作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1、4周時,兩組患者清潔間歇導尿操作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健康教育掌握情況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清潔間歇導尿操作評分比較分)
作為一種有效的“全面性預防措施”,美國已將Teach-back健康教育法廣泛推薦并應用于各種健康教育場合,并被證實,十分有效[4]。它克服了以往醫(yī)務人員向患者單向傳授醫(yī)療信息的教育模式,采取反饋的形式,加強了健康教育過程中醫(yī)務人員與患者的互動溝通,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交流方式[5]。這種方法給教育者與患者提供了一個開放性對話平臺,使得教育者能夠及時檢查患者的理解和記憶錯誤,通過反復糾正及強化措施,讓所傳授的醫(yī)療信息得到加強和鞏固[6],因此它不單是一個醫(yī)療信息的傳授過程,還是一個不斷重復強化的過程。Teach-back健康教育模式的實施過程主要分為以下4個階段:(1)向患者及家屬解釋說明需要了解的醫(yī)療健康信息,并展示需要學習的技巧[7]。(2)運用Teach-back方法評估患者對所教授信息的理解程度,并讓患者用自己的話復述剛剛講過的醫(yī)療健康信息,可向患者采用提問的方式,如“你能告訴我清潔間歇導尿時應該怎樣落實飲水計劃嗎?”。(3)澄清并及時糾正或補充患者理解錯誤和理解不全的信息。(4)患者掌握了全部醫(yī)療信息。第2階段和第3階段需要醫(yī)護人員及患者之間不斷重復相關醫(yī)療信息,直到患者做好進入第4階段的準備;如果患者依舊不能正確復述信息,那么醫(yī)護人員就需要運用其他的詞語、圖表或其他工具對所傳遞的健康信息予以再次重復講解。傳統(tǒng)的健康教育模式往往是一種單向的傳遞信息模式,至于患者是否真正掌握和理解了相關健康知識信息并沒有給予及時的評價和反饋。相比傳統(tǒng)健康教育模式,Teach-back模式是一種雙向的信息傳遞模式,使得健康教育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信息傳遞模式,且從另一方面考察了患者對健康教育信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8]。
脊髓損傷患者神經源性膀胱可能會伴隨患者終身。清潔間歇導尿是目前解決脊髓損傷患者神經源性膀胱的“金標準”,是目前國際尿控協(xié)會推薦的治療脊髓損傷患者排尿功能障礙的首選方法[9]。然而在實際操作中,若患者在自我清潔間歇導尿的過程中,沒有落實好飲水計劃、沒有重視導尿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也易導致患者泌尿系統(tǒng)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因此在患者住院康復治療期間,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清潔間歇導尿相關的健康知識并教會患者及家屬清潔間歇導尿操作技能顯得尤為重要。
本研究應用Teach-back健康教育法向患者講解有關清潔間歇導尿的健康知識,通過反復評估效果及澄清糾正,使患者及家屬充分知曉了清潔間歇導尿落實飲水計劃的重要性及清潔間歇導尿操作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確?;颊呒凹覍僬_掌握清潔間歇導尿操作方法。反饋式健康教育方法采用通俗易懂的宣教方式,使患者易于掌握和理解相關健康宣教知識。通過不斷反復地對所傳遞的健康宣教知識進行評估反饋,使得醫(yī)務人員與患者及家屬之間的有效溝通交流得以增強,患者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感及對優(yōu)質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得以提高,且又加快了患者及家屬對清潔間歇導尿相關健康知識及技能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