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薈琴
(銅川礦務(wù)局中心醫(yī)院檢驗科,陜西銅川 727000)
老年肺炎是指60歲以上的老人出現(xiàn)肺間質(zhì)、肺泡或終末氣道等部位的炎癥。目前,老年肺炎在老年人群中較為普遍,且病死率在老年患者疾病中位列第三,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其中,約20%的老年患者的死亡與老年肺炎密切相關(guān)[1]。老年肺炎的誘因較多,發(fā)病機制較為復(fù)雜,目前認為機體系統(tǒng)、器官功能障礙、免疫力減退,并伴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心血管是引發(fā)老年肺炎的主要原因;且老年患者發(fā)病時大多因模糊的臨床癥狀、繁雜的并發(fā)癥而不易被察覺,導致患者病情較易被掩蓋[2-4]。因此,及時有效地對該病患者給予正確的診斷,并對患者有效地救治,對改善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zhì)量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5]。現(xiàn)就血清降鈣素原(PCT)、C反應(yīng)蛋白(CRP)的檢測對老年肺炎抗菌治療的作用作相關(guān)探討[6]。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呼吸內(nèi)科2015年5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老年肺炎患者91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患者根據(jù)臨床醫(yī)生的經(jīng)驗判斷給予抗菌藥物的治療,觀察組患者則根據(jù)機體內(nèi)PCT和CRP的水平給予適當、適量的抗菌藥物治療。觀察組44例,其中男25例、女19例;年齡60~82歲,平均(68.16±7.55)歲。對照組47例,其中男29例、女18例;年齡60~84歲,平均(66.34±6.63)歲。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符合肺炎的臨床診斷標準;(2)所有患者均≥60歲;(3)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免疫、血液、心血管、神經(jīng)、肝腎功能障礙等其他全身性組織和器官功能障礙者。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患者的治療 臨床醫(yī)生根據(jù)患者入院后臨床情況以及治療過程中的病情變化情況決定抗菌藥物的種類、用量、程序等情況。具體方法為:依據(jù)感染不同類型、高度懷疑的感染源、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對患者進行綜合評估,再結(jié)合以往同類疾病的抗菌治療過程以及各種抗菌藥物的特性,對患者給予適當、適量的抗菌藥物治療;治療后期根據(jù)患者的體征、臨床表現(xiàn)及實驗室血液常規(guī)檢查等情況,適時停止抗菌藥物的治療。
1.2.2觀察組患者的治療 觀察組患者在入院后使用抗菌藥物之前,需在清晨采集空腹靜脈血檢測血清PCT、CRP,當血清PCT>0.5 ng/mL、CRP>6 ng/mL時每天給予抗菌藥物治療且每日進行抽血檢查;3 d后若PCT、CRP水平下降顯著,則提示抗菌藥物治療有效,若降低不明顯或未降低而上升,則提示抗菌藥物治療無效,此時需給予抗菌藥物治療甚至換用更有效的抗菌藥物治療;直到血清PCT<0.5 ng/mL、CRP<6 ng/mL時才停止使用抗菌藥物,并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密切觀察。
1.3觀察指標
1.3.1比較兩組患者相關(guān)血清指標水平 如血清PCT、全血CRP、紅細胞沉降率(ESR)、白細胞(WBC)的水平。具體方法為:(1)采用免疫專用試管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3 mL,室溫下靜置25 min,在離心機下離心15 min,轉(zhuǎn)速為3 000 r/min,之后分離血清,采用羅氏E-411電化學分析儀檢測血清PCT水平;(2)采用血常規(guī)專用試管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2 mL,用免疫熒光檢測全血CRP水平,用雅培Ruby血液分析儀檢測全血WBC水平;(3)采用血沉專用試管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2 mL,用魏氏法測定全血ESR水平。
1.3.2比較兩組患者入院后治療情況 如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抗菌藥物使用時間長短等。
1.3.3對兩組患者相關(guān)血清指標水平與入院治療相關(guān)情況進行相關(guān)性分析。
2.1兩組患者血清PCT、CRP、ESR、WBC比較 觀察組患者血清PCT、CRP、WBC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948、5.721、2.901,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血清PCT、CRP、 ESR、WBC比較
2.2兩組患者入院治療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抗菌藥物使用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2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入院治療情況比較
2.3觀察組血清PCT、CRP、WBC與抗菌藥物使用時間的相關(guān)性分析 觀察組患者血清PCT、CRP、WBC與抗菌藥物使用時間長短均呈正相關(guān)(r=0.720、0.684、0.430,P<0.05),見圖1。
圖1 觀察組患者血清PCT、CRP、WBC與抗菌藥物使用時間長短的相關(guān)性分析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血清PCT、CRP、WBC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948、5.721、2.901,P<0.05);觀察組患者抗菌藥物使用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667,P<0.05);觀察組患者血清PCT、CRP、WBC與抗菌藥物使用時間長短均呈正相關(guān)(r=0.720、0.684、0.430,P<0.05)。表明在老年肺炎患者的抗菌藥物治療過程中時刻監(jiān)測其血清PCT、CRP水平,并根據(jù)血清PCT、CRP水平來不斷調(diào)整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可以改善老年肺炎患者的抗菌藥物治療情況。血清PCT屬于一種前體蛋白質(zhì),其在血清中的半衰期接近30 h,且一般情況下,血液中的PCT水平較低;但當機體內(nèi)有細菌感染時,PCT的水平會顯著升高[7-9]。故血清PCT是早期診斷細菌性感染的實驗室指標,且敏感性較高,主要用于鑒別細菌性感染和非細菌性感染,且對細菌感染的嚴重程度和藥物治療的臨床效果有較好的評估作用[10]。另外,血清PCT還是診斷膿毒癥的重要實驗室指標。血清CRP是炎癥急性期大量釋放如血液的一種球蛋白,其水平與炎癥反應(yīng)及組織損傷關(guān)系密切,對細菌性感染疾病具有很高的靈敏性和特異性[11]。WBC作為一種常用的炎癥檢測指標,在急性化膿性感染、嚴重燒傷、急性大出血、腫瘤等過程中均可升高,但在妊娠、飲酒等正常生理過程中也可出現(xiàn)升高,故其對細菌性感染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只是特異性不高[12]。
綜上所述,血清PCT、CRP的檢測在老年肺炎抗菌治療中具有良好的指導的作用,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yīng)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