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駿
摘要:中國古代青銅器時代從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經歷了幾千年的發(fā)展和演變,彰顯了東方文明的神秘莫測和多姿多彩。這個研究正是從淳化大鼎上的饕餮紋,夔龍紋牛紋展開,調查這些紋飾背后的地域性和民俗性文化特色。
關鍵詞:青銅器;動物紋飾;饕餮紋;夔龍紋
中圖分類號:BFB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4-0134-01
一、淳化大鼎簡介及發(fā)現(xiàn)地的背景簡介
1._淳化大鼎簡介。陜西省淳化縣石橋鄉(xiāng)的史家塬村是陜西省境內普普通通的一個小鄉(xiāng)村,但是在當?shù)剡@個村莊卻小有名氣,那是因為1979年的12月,這里發(fā)現(xiàn)了一個西周早期的墓葬遺址,并在其中出土一件大圓銅鼎,當時就因它的發(fā)掘地是淳化,所以取名為淳化大鼎,現(xiàn)在收藏于陜西省博物館。
2.發(fā)現(xiàn)地簡介。淳化大鼎的發(fā)現(xiàn)地陜西省淳化縣位于陜西省中部偏西地區(qū),咸陽市北部這個地區(qū)為農業(yè)發(fā)達地區(qū),農戶們會養(yǎng)黃牛耕種田地。
二、淳化大鼎動物紋飾分析
1.淳化大鼎動物紋飾介紹。在淳化大鼎上那些復雜瑰麗的紋飾中最為有探索研究意義的動物紋飾有:牛紋、夔龍紋等
鼎身正中最主要的紋飾是夔龍紋,龍紋是青銅器流行紋飾中主要紋飾之一,流行語西周后期,晚于饕餮紋是一種是比較常見的獸紋。龍紋的樣式十分多種多樣,而且變化無窮。比較常見的有爬行紋,卷龍紋,交龍紋,兩頭龍紋,雙體龍紋等,淳化大鼎上的屬于兩頭龍紋,是牛頭和蜴身組合而成的夔龍紋飾是龍紋中的一種,為雙體龍紋,中間一個牛頭的饕餮型紋兩邊各自伸展出夔龍紋的身體。
2.夔龍紋的產生。夔據(jù)史書記載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之一,在一本《說文解字》中著作中記載:夔,只有一足在從戰(zhàn)國初年開始到漢代初年才成書的《山海經大荒東經》中曾經提到過這種神獸里面記載道“東海中有有流坡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無角,一足,出入誰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在另一篇典故《莊子外篇秋水》中也曾經提到過夔龍:“夔謂蚿曰:‘以一足跳躑而行,予無如矣。子之使萬足,獨奈何?”這些古籍資料中我們大概了解到,夔只有一只腳。它的形象最多被勞動人民熟知的形象特征為張口的、只有一足、卷著尾巴的,與爬行動物中的鱷較為接近,“夔龍即是“揚子鱷”傳說黃帝擒夔制鼓巧合的是安陽殷墟曾恰好出土了一件鱷魚夔鼓,說明夔原型為鱷的觀點并不是空穴來風。從當時的地理位置和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猜測一二,在古代黃河流域是華夏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而在黃河流域存在著大量的揚子鱷,所以人們猜測龍的形象可能來自于鱷,居住在黃河流域的古代先民長期以來受著揚子鱷的威脅同時揚子鱷的存在也保護了這些農民不受其他兇猛的動物的侵害,所以人們對這種動物寄存有敬畏又寄托著希望。人們希望這種動物既可以保護他們,又不會對他們造成威脅。
商晚和西周時期動物主題已經在青銅器紋飾中非常流行,由饕餮紋為主要紋飾開始轉變?yōu)橘琮埣y是主要紋飾之一紋飾的造型都是與器型相互統(tǒng)一的,主要追求器具的整體造型和諧美觀,有十分古拙,神秘的美感。也是中國古代人對于龍的這種動物雛形的理解和想象。
三、古代傳說與淳化大鼎青銅動物紋飾之間的聯(lián)系
古代人們奉伏羲,神農,共工為三皇。因為對個人的崇拜人們把這三皇想象成神話的磨樣,傳說他們都是人首獸身,伏羲為人首龍身,女媧為人首蛇。
通過這些資料我們可以看出,古代勞動人民不僅對把動物刻畫在生活用具祭祀用具中,在人意識之中動物的形象與人結合之后神化,這些神話故事被賦予神秘浪漫的色彩,也從側面看出在生產力不發(fā)達的古代社會人類對動物強大的力量的向往和人類對安定和平的向往與期許。
四、從民俗文化中尋找青銅時代動物紋飾的蹤跡
陜西省淳化縣有一個習俗,如果有人家里有新生兒了鄰居和親戚就會用把面粉塑造成龍紋形象長長的圍成一圈一圈像蛇的形狀,上面用筷子和剪刀制作出龍鱗的形狀,然后用高溫蒸熟,俗稱“龍饃饃?!边@種“龍饃饃”正是以龍的概念創(chuàng)造出來的藝術品,人們把這些龍的藝術品送給新生兒以祈求平安和保護。
五、結語
藝術的長河不斷地向前流淌,我們是文化藝術的創(chuàng)造者,同樣也是文化與藝術中不可剝離的一個部分。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物質和生活優(yōu)越,大多數(shù)人都忘記了去感嘆和思考生命,但是我們的祖先卻一直這樣做著,他們在用具上雕刻動物繪畫動物,記錄著大自然的一切。從一個個猙獰的夔龍紋中我們仿佛可以聽到,動物與人之間搏斗的聲響,仿佛聽到層層的難民在大鼎前祈求風調雨順的喃喃自語。仿佛聽到封建統(tǒng)治階級用強權和暴力制服群眾時暴劣的怒吼。所以我們不能忘記記錄,更不能忘記傾聽,我們應向祖先那樣尊重動物,尊重自然,放慢腳步去感受生活,感受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