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偉源,安榮澤,齊新文,楊顯紅,胡金金
(遵義醫(yī)學院第五附屬(珠海)醫(yī)院,廣東珠海519100)
激素性股骨頭壞死(SANFH)是由于長期大劑量使用激素引起的股骨頭供血障礙,最終導致股骨頭塌陷的一種疾病,股骨頭置換為其主要治療方法[1,2]。目前針對SANFH的保髖治療方法主要有髓芯減壓、帶血管蒂骨瓣移植等,均具有一定療效,但遠期治療效果欠佳[3]。近年來,干細胞工程的迅速發(fā)展有可能為SANFH的保髖治療帶來新的希望。脂肪源性干細胞(以下稱脂肪干細胞)具有強大的體外擴增及分化能力,與其他類型干細胞相比,具有取材容易、來源廣泛等優(yōu)點,是目前組織工程研究中較理想的種子細胞[4]。目前脂肪干細胞經(jīng)關節(jié)局部注射移植的方法已廣泛應用于股骨頭壞死的動物實驗,該方法移植效果較好,但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傷性[5]。2017年6月~2018年1月,本研究觀察了靜脈注射移植脂肪干細胞對兔早期SANFH的干預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材料 動物:8月齡新西蘭大白兔45只,雌雄不限,體質量2.5~3 kg,購于廣東省醫(yī)學實驗動物中心,許可證號:SCXK(粵)20140035。實驗動物分籠飼養(yǎng),自由進食、飲水。主要試劑:Hyclone馬血清、DMEM高糖液體培養(yǎng)基(華聯(lián)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甲基強的松龍注射液(5 mL:125 mg,武漢新星生物藥業(yè)有限公司),免疫組化EliVision plus試劑盒(福州邁新科技有限公司),TRIzol試劑(美國Invitrogen公司)。主要儀器:DR影像X射線機、磁共振儀(德國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Hema9600基因擴增儀(珠海黑馬醫(yī)學儀器有限公司),多功能真彩色細胞圖象分析管理系統(tǒng)(美國Media Cybernetics公司)。
1.2 兔脂肪干細胞分離培養(yǎng) 于45只新西蘭大白兔中隨機選取3只,稱質量后予10%水合氯醛麻醉,取俯臥位,剪除頸背部兔毛,消毒鋪巾。切取頸背部脂肪組織共3 g,剔除淺筋膜及血管組織,PBS反復沖冼后,用剪刀剪至糊狀。加入0.1%Ⅰ型膠原酶消化,離心后棄上清,予完全培養(yǎng)基重懸,接種于T25培養(yǎng)瓶中,37 ℃、5% CO2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每日倒置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生長情況,2天后進行換液,此后約每3天換液。當細胞融合度達80%時,加入0.25% Trypsin-0.04% EDTA 1 mL進行消化,按1∶4進行傳代。取第3代脂肪干細胞備用,消化后加入單純DMEM高糖培養(yǎng)基重懸細胞,制成密度為1×106個/mL的細胞懸液。
1.3 SANFH模型建立及脂肪干細胞移植 取剩余42只新西蘭大白兔,經(jīng)耳緣靜脈一次性注射馬血清10 mL/kg,注射3周時再次注射馬血清5 mL/kg;2周后經(jīng)腹腔注射甲基強的松龍5 mL/kg,1次/d,連續(xù)3天;每次注射馬血清及第一次注射甲基強的松龍后當日起,每日一次肌注青霉素10萬U預防感染,連續(xù)肌注7天。最后一次腹腔注射甲基強的松龍后4周,予10%水合氯醛麻醉,取俯臥位、后足伸位,并予膠布固定。采用DR影像X射線機、磁共振儀行髖部X線攝片及磁共振成像檢查。造模成功標準:X線片見股骨頭密度欠均勻及囊性透亮區(qū),骨小梁模糊不清;髖關節(jié)磁共振T1W1像見股骨頭軟骨下帶狀低信號,關節(jié)積液增多。本組共37只兔X線片及磁共振檢查符合早期股骨頭壞死的影像學表現(xiàn),證實造模成功。從造模成功的SANFH兔中隨機選取36只,隨機分為模型組、局部注射組、靜脈注射組,每組12只。局部注射組10%水合氯醛麻醉,左髖部備皮、消毒、鋪無菌巾,予5 mL注射器行左髖關節(jié)穿刺,DR影像X射線機定位下見注射器尖端達股骨頭后,注射脂肪干細胞 5 mL。靜脈注射組兔左耳緣局部備皮消毒后,從耳緣靜脈注射脂肪干細胞 5 mL。局部注射組、靜脈注射組于注射當日起每日一次肌注青霉素10萬U預防感染,連續(xù)肌注7天。模型組不作任何處理。
1.4 相關指標觀察
1.4.1 局部感染情況 每日觀察局部注射組及靜脈注射組注射部位,出現(xiàn)紅腫及潰爛判為局部感染,記錄兩組感染情況。
1.4.2 股骨頭外形、骨密度及骨小梁變化 各組干預后第4、8周隨機選取6只SANFH兔,10%水合氯醛麻醉,取俯臥位、后足伸位,并予膠布固定。DR影像X射線機行髖關節(jié)X線正位攝片,觀察股骨頭外形、骨密度及骨小梁變化。
1.4.3 股骨頭組織病理學表現(xiàn) 各組干預第4、8周X線檢查結束后分別采用水合氯醛過量麻醉的方法處死動物,取各組左側股骨頭,部分股骨頭組織液氮保存;部分股骨頭組織采用4%多聚甲醛室溫固定24 h,經(jīng)脫鈣、脫水、透蠟、包埋切片、切片脫蠟至水,進行HE染色。顯微鏡下觀察骨細胞、骨小梁、空骨陷窩情況。
1.4.4 股骨頭組織骨形態(tài)蛋白2(BMP-2)mRNA表達 采用實時熒光定量PCR法。取各組干預后第4、8周液氮保存的股骨頭組織150 mg,充分研磨成粉末狀,將粉末轉至含1 mL TRIzol的離心管中,經(jīng)相分離、RNA沉淀、RNA洗滌及溶解提取總RNA;經(jīng)檢測其純度合格后進行反轉錄,合成cDNA,-20 ℃保存。采用SYBR Green實時熒光定量PCR試劑盒在熒光定量儀上進行PCR反應。BMP-2上游引物:5′-TTTCTGGACGATTAGGAGTGC-3′,下游引物:5′-GTTTGTCGCCTTTGCGG -3′,引物長度146 bp。內參基因ACTB上游引物:5′- AGTGGAAGTGGCAAGGTCAA-3′,下游引物:5′- GGGGTTTCAAGACGTTACACC-3′,引物長度72 bp。PCR反應體系:cDNA 5 μL,上、下游引物各0.5 μL,SYBR?Premix Ex TaqTM(Tli RNaseH Plus)10 μL,ddH2O 4.0 μL。PCR反應條件:95 ℃預變性30 s; 95 ℃變性3 s;60 ℃退火34 s,共40個循環(huán)。采用2-ΔΔCT法計算BMP-2 mRNA相對表達量。
1.4.5 股骨頭組織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蛋白表達 采用免疫組化法。取各組干預后第4、8周股骨頭切片,經(jīng)脫蠟至水后取出,依次浸入PBS液及3%H2O2溶液中,PBS液沖冼兩次。將切片浸入于抗原修復液中修復抗原,PBS液沖冼兩次。每張切片經(jīng)封閉后,滴加VEGF一抗、二抗孵育,DAB顯色,蘇木素復染后脫水封片。400倍顯微鏡下攝片,采用Imagepro plus6.0病理圖像分析系統(tǒng)對其平均光密度(MOD)值進行定量分析,以MOD值表示VEGF蛋白相對表達量。
2.1 局部注射組及靜脈注射組局部感染情況 局部注射組1只于注射脂肪干細胞10天左髖部出現(xiàn)局部紅腫、皮溫高,至注射2周后消退,其他兔注射部位無感染情況。靜脈注射組局部均未出現(xiàn)感染表現(xiàn)。
2.2 各組股骨頭外形、骨密度及骨小梁變化 干預后第4周:模型組及局部注射組、靜脈注射組均可見股骨頭密度降低并呈囊性變,股骨頭形態(tài)不規(guī)則;模型組骨小梁模糊不清,股骨頭形態(tài)呈“蘑菇頭”樣改變,局部注射組、靜脈注射組均未見此改變。干預后第8周:模型組見囊性變加重,軟骨下骨塌陷,出現(xiàn)硬化帶,股骨頭變扁;局部注射組及靜脈注射組均見股骨頭硬化帶,股骨頭形態(tài)不規(guī)則,呈囊性變,但均無明顯塌陷,兩組股骨頭外形、骨密度及骨小梁變化無明顯差異。
2.3 各組干預后股骨頭組織病理學表現(xiàn)比較 干預后第4周:模型組骨小梁變細,空骨陷窩增多,造血組織減少,脂肪細胞數(shù)量明顯增多;局部注射組及靜脈注射組骨小梁稀疏,可見空骨陷窩,但數(shù)量均少于模型組,造血組織減少,脂肪細胞稍增多,兩組組織病理學表現(xiàn)無明顯差異。干預后第8周:模型組見空骨陷窩較前增多,骨小梁纖細,部分骨小梁斷裂,造血組織明顯減少,脂肪細胞增大并部分融合成團;局部注射組、靜脈注射組可見少量空骨陷窩,兩組骨小梁較前致密,脂肪細胞較前減少,造血組織較前增多,兩組組織病理學表現(xiàn)無明顯差異。
2.4 各組干預后股骨頭組織BMP-2 mRNA及VEGF蛋白相對表達量比較 干預第8周,局部注射組、靜脈注射組股骨頭組織BMP-2 mRNA及VEGF蛋白相對表達量均高于同組干預第4周(P均<0.05)。干預第4周、第8周,局部注射組、靜脈注射組股骨頭組織BMP-2 mRNA及VEGF蛋白相對表達量均高于模型組(P均<0.05),局部注射組與靜脈注射組股骨頭組織BMP-2 mRNA及VEGF蛋白相對表達量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各組干預后股骨頭組織BMP-2 mRNA及VEGF蛋白相對表達量比較
注:與同組干預第4周比較,*P<0.05;與模型組同時間點比較,#P<0.05。
研究證實,壞死股骨頭的修復與干細胞的成骨和增殖能力密切相關[6];脂肪干細胞在組織血運重建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可分泌多種細胞因子、多肽類成分等,與股骨頭壞死的發(fā)病及其損傷修復密切相關[7~9]。研究發(fā)現(xiàn),早期SANFH在X線片上會出現(xiàn)骨小梁模糊、骨質疏松,嚴重者出現(xiàn)囊性變及骨硬化帶[11];晚期SANFH會出現(xiàn)股骨頭變扁、塌陷等表現(xiàn)[12]。早期SANFH的病理學表現(xiàn)為空骨陷窩及脂肪細胞增多,骨小梁稀疏、變細,造血組織減少,晚期SANFH會出現(xiàn)脂肪細胞融合成團、骨小梁斷裂等表現(xiàn)[13]。本研究X線檢查結果顯示,模型組干預后第4周到第8周股骨頭逐漸出現(xiàn)變扁、塌陷,而局部注射組及靜脈注射組均未出現(xiàn)塌陷變扁表現(xiàn);組織病理學顯示,模型組干預后第4周至第8周空骨陷窩增多,脂肪細胞數(shù)量增多、體積增大,骨小梁稀疏,而局部注射組及靜脈注射組干預后第4周空骨陷窩、脂肪細胞數(shù)量少于模型組,干預后第8周空骨陷窩、脂肪細胞數(shù)量少于干預后第4周,并且造血組織增多;局部注射組及靜脈注射組X線片及組織病理學表現(xiàn)均無明顯差異。說明股骨頭局部注射與靜脈注射移植脂肪干細胞對兔早期SANFH均有干預效果,且效果相當。
BMP是骨修復過程中的重要成骨誘導因子,對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BMP-2是其重要一員[14]。VEGF具有強大的促血管生成作用,被認為是最強大的促血管生成因子,血管再生對骨組織重建和修復均具有重要作用[15]。研究發(fā)現(xiàn),兔SANFH股骨頭組織中VEGF、BMP-2表達均降低,而提高二者表達有利于股骨頭壞死的修復[16]。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第4周、第8周,局部注射組、靜脈注射組股骨頭組織BMP-2 mRNA及VEGF蛋白相對表達量均高于模型組,而局部注射組與靜脈注射組股骨頭組織BMP-2 mRNA及VEGF蛋白相對表達量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靜脈注射與局部注射注射脂肪干細胞均可通過提高股骨頭組織BMP-2、VEGF表達修復病變。
關節(jié)注射是臨床治療骨關節(jié)疾病的常用手段[17],其最常見的并發(fā)癥是注射部位局部炎癥反應引起的關節(jié)感染,主要是操作不當所致[18,19]。本研究局部注射組1只在關節(jié)注射后出現(xiàn)局部感染表現(xiàn),考慮為注射過程操作不當引起,而靜脈注射各兔局部均未出現(xiàn)局部紅腫表現(xiàn)。證實靜脈注射移植脂肪干細胞具有操作簡便、感染發(fā)生率低等優(yōu)點。
綜上所述,靜脈注射及股骨頭局部注射移植脂肪干細胞均可通過上調BMP-2、VEGF表達而改善股骨頭血運、促進壞死骨修復,兩種方法的修復效果相當,但靜脈注射具有操作簡便、感染發(fā)生率低等優(yōu)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