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松華
一、當前的德育無法承受之重
富裕之后的國人追求優(yōu)質(zhì)教育的熱情空前高漲,然而教育的發(fā)展往往有滯后于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在這種大背景下,人們對教育的要求也變得浮躁起來了,表現(xiàn)為對教育的期望與要求嚴重違背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甚至出現(xiàn)打著“關心教育“的旗號,人人都大膽地妄議教育、人人都來給教育發(fā)展開“良方”,社會各方神圣紛紛介入教育、插手教育。在社會各方輿論的壓力之下,學校的教育生態(tài)也出現(xiàn)一些失衡,學校德育自然也就無法獨善其身。
當前學校德育工作中,背本就末的現(xiàn)象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
第一、道具化。不可否認在各種考核指標的籠罩下,各部門為了爭取考核高分,于是紛紛“創(chuàng)新”活動,紛紛從孩子抓起,于是表演主義、形式主義大行其道,學校和孩子也成了他們重要的道具,各種與教育無關或關系不大的啟動儀式、宣誓大會,把學生請去了,還要美其言從學生抓起,拍下幾張寶貴影像,寫下精彩的報道之后,便煙消云散,到此為止。如“食品安全周啟動儀式”,給百姓放心的食品是食品藥品管理局光榮而又神圣的使命,怎么就變成教育學生要學生自己去辨認食品是否合格呢,變成教育如何防范不安全食品呢?諸如此類的活動一般學校每學期至少要參加四五次以上,其實這些活動的目的不是教育,是相關部門為了完成他們?nèi)蝿?、“?chuàng)新”和總結,學校和孩子僅是幫助他們演戲的道具而已。
第二、被矮化。在校園安全至高無上的今天,學校德育也被矮化或降低為安全教育。我初略統(tǒng)計了一下,到本學期的11月份,通過教育事務指導中心下發(fā)給學校德育處的安全文件就有30多份;德育處光是完成校園安全的各種報表就做了十二次之多;接受食安、消防、交通、衛(wèi)生安全檢查達6次之多,本學期學生上網(wǎng)做網(wǎng)上安全作業(yè)近10次,學生電腦課基本上成了安全知識網(wǎng)上答題課。德育處應付各類安全會議、安全檢查、安全工作資料、安全教育活動已經(jīng)是應接不暇,哪還有時間、精力去系統(tǒng)地思考學生素質(zhì)和心靈培育的工作。
第三、時髦化。在這浮躁的年代,人們心神不寧、焦躁不安,沖動、盲目、博眼球的事情就頻頻發(fā)生。學校教育也不可能不吃人間煙火,自然也會染上此病,表現(xiàn)為迫不及待地、毫無思考地、新瓶裝舊酒地迎合新思想、新觀點、新號召,總想在輿論、媒體中“敢為天下先”。例如現(xiàn)在國家教育部提出“核心素養(yǎng)”教育,這是非常正確的,可惜這個好“經(jīng)”,被一些好大喜功的學校念歪了。我們有些學校就不加思索就推出“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展示會。我想要問,該?!昂诵乃仞B(yǎng)”提出的背景、內(nèi)容和它的培養(yǎng)目標你了解多少?既然你對“核心素養(yǎng)”的認識還是一知半解,那搞所謂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展示還有教育的意義嗎?純粹就是為了滿足當事人的虛榮心。
3.運動化。在沒有獨立思考的時間、空間和精力的情況下,又遇上各類浮躁病的傳染,于是學校德育工作出現(xiàn)運動化、碎片化和被動化是不可避免的。于是跟走上級有關部門的“運動”走,各類沒有明確教育目的、沒有教育內(nèi)涵、不能觸動學生心靈的各類教育活動的啟動儀式轟轟烈烈地遍地開花,“禁毒日”搞搞禁毒宣誓,“讀書節(jié)”搞搞啟動儀式……,看似豐富多彩、眼花繚亂,其實只不過是刺激感官,贏得鎂光燈,至于教育意義則是所剩無幾。
二、中小學德育的任務
然而中小學德育真正的任務是什么?《中小學德育工作規(guī)程》,第二條告訴我們“德育即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質(zhì)教育,是中小學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和學校工作起著導向、動力、保證作用”。那么德育工作如何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導向、動力和保證的作用?《中小學德育工作規(guī)程》第五條指出“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成為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遵紀守法的公民。在這個基礎上,引導他們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思想覺悟,并為使他們中的優(yōu)秀分子將來能夠成為堅定的共產(chǎn)主義者奠定基礎?!盵1]簡而言之,德育工作就是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健康的心靈和合格的公民。
三、如何回歸德育工作的原點
明白了德育工作的“本”之后,我如何“清源”呢,如何把學校德育工作回歸到正常軌道上來呢?我認為學校德育應該做到“一個拒絕,三個回歸”。
第一、教育行政部門要有勇氣拒絕各方“面子工程”。學校是一個弱勢群體,靠它自身的地位很難拒絕來自社會各部門的“關心”,這就需要上級主管部門給予必要的保護,特別是鎮(zhèn)一級教育主管部門的積極協(xié)調(diào),讓學校德育不受到外界過分的干擾,回歸到德育原有的生態(tài),專心育人。當然學校也要勇氣提出自己的看法,自覺拒絕一些違背德育規(guī)律、違背德育內(nèi)容的活動,從源頭上正本清源。
第二、德育工作要回歸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我們都不會忘記這樣一個回答。1978年,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法國巴黎聚會。有記者問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卡皮察:“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里學到了您認為是最主要的東西?”這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回答道:“是在幼兒園?!?/p>
記者愣住了,又問:“您在幼兒園學到了些什么呢?”
老人如數(shù)家珍地說道:“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從根本上說,他學到的就是良好的習慣。因此培養(yǎng)良好習慣是中小學德育重要任務之一。大而言之,我認為良好習慣包括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和處事習慣。
首先、中小學生要掌握良好習慣的內(nèi)容與要求。學校首先就要組織學生、教師、家長認真學習《中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讓教師、家長了解良好行為習慣的內(nèi)容與要求,讓學生理解和掌握中小學生行為習慣的規(guī)范要求,明確行為、實踐的目標與方向。
其次、要習慣培養(yǎng)落實到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去。學校把學生守則和行為規(guī)范的要求融會貫通到班規(guī)、校規(guī)制定中,和落實到日常班風、校風建設中,通過學校、家庭長期的引導、督促檢查,和學生的不斷自我努力、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習慣。
再次、提高家庭教育的影響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素質(zhì)和家庭教育的質(zhì)量直接關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長。因此政府要主導家長教育的投入和防線,學校要成為家長教育的主力軍,通過提高家長素質(zhì),來提高學生的素質(zhì);通過提高家庭教育的質(zhì)量,來落實學生的良好習慣和品德的教育。
第二、德育工作要回歸到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靈。
德育其中一個重要任務就幫助孩子的心靈成長,通過經(jīng)歷一些事情、通過心靈的對話,使孩子認識自己、否定自己、提升自己,并在這個過程中使自己心靈不斷成長、不斷強大,從而能夠勇敢地面對生活、智慧地面對生活。
一是立足通過課堂教學成長學生的心靈。要善于通過在教學中設計一些情感體驗、情感交流、學習感悟等類型活動,體驗真善美, 追求真善美,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健康的、高尚的情趣,遠離丑惡,促進學生情感發(fā)育。實現(xiàn)以文激情,以文育情,以文明志,以文明道。例如在理科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科學家故事,激發(fā)學生對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情感,或者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又如在歷史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對歷史,學生感悟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感悟到人類興衰給予我們的啟示。再如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文本閱讀,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陶冶自己的情操。
二是開展情感體驗類的主題活動撥動學生心弦。情感體驗類的主題活動它具有場景真實性的特點,讓學生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中,觸動自己的心靈。例如開展親子活動、感恩活動、慰問活動、社會實踐等,讓孩子在真實的場景中,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師長愛護、人間的真情、大自然的饋贈,喚醒孩子美好、豐富的情感體驗。激活孩子塵封已久的美好情感。例如利用“母親節(jié)”和“父親節(jié)”舉辦“感恩父母”的主題活動,通過制作“感恩卡”“對父母的一天調(diào)查”“給父母寫封信”、“給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等,培養(yǎng)學生知父母、愛父母和敬父母的感情,進而實現(xiàn)愛的升華,把愛父母、愛家庭的感情擴展到愛師長、愛他人、愛社會、愛祖國的崇高境界,實現(xiàn)情感道德的升華。
三是關注學生生活實際,重視學生生活情感體驗的積累。例如當學生踏進初中的第一天,我們可以布置學生給自己寫封信——《給三年后的自己寫封信》,對從理想、學習、生活、友情、身體等方面對自己提出希望。半個學期過去了,我們布置學生給父母親寫封信,一方面關心父母的身體、生活和工作,另一方面匯報自己學習和生活情況。新年到了,給明年的自己寫封信,一方面總結過去一年的自己,給明年的自己提出期許和實現(xiàn)期許的一些措施。通過給自己心靈寫封信或給家人寫信,使孩子有機會一次又一次冷靜思考自己、解剖自己、否定自己、改進自己,在一次又一次感受喜怒哀樂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使孩子的心靈不斷成熟,不斷強大。
第三、回歸到公民素質(zhì)的培養(yǎng)
教育必須服務于當下的社會。《中學德育大綱》,就規(guī)定“中學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務是把全體學生培養(yǎng)成為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公民”。因此,德育工作首先在于造就一代有公民知識、公民價值、公民道德、和公民政治素養(yǎng)、法律素養(yǎng)、能夠自強自立的現(xiàn)代社會公民?!盵2]
一是用好中小學的思想品德課主陣地。在義務教育階段,公民素養(yǎng)教育主要途徑就是小學的“道德與法制”和初中的“思想品德”課堂,它們是培養(yǎng)合格公民的主陣地,依托思想品德的教學,傳授政治、法制、道德、倫理的知識,提高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法制精神、平等意識、環(huán)保意識和社會公德,培養(yǎng)合格的公民。
二是拓寬公民素質(zhì)教育的輔助渠道。公民素質(zhì)教育僅僅依靠課堂是不完整的,公民素養(yǎng)教育離不開現(xiàn)實生活,因此政府和學校要大力構建公民素質(zhì)教育的輔助渠道。例如婦聯(lián)、司法、團委、安全生產(chǎn)等部門要結合中小學的實際開展貼近學生生活的、喜聞樂見主題的教育活動。學校要依托節(jié)慶日,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豐富學生對國家、法制、公德等的認識。
當然我們也非常清楚,學生的思想品德培養(yǎng)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的、反復的教育過程。但只要我們學校和德育工作者牢記德育之本,不偏離德育航道,我們的德育工作必定不辜負社會和人民的重托,培養(yǎng)出好學生、好孩子、好公民。
參考文獻:
[1]陸占全.新世紀大學德育面臨的挑戰(zhàn)及對策研究(碩士學位論文)[D].東北師范大學,2006.
[2]楊東平《培養(yǎng)合格的公民》.中國青年報, 2013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