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珍
摘 要:古詩文教學是小學教學的關鍵,同時也是小學生的學習的難點。由于考試需求,學生學習古詩文往往停留在“背誦默寫”層面,而忽視了古詩文中所承載的中華優(yōu)秀文化,古詩文的學習失去了它的終極價值。古詩文教學需要創(chuàng)新,需要學生在掌握字詞句之后的再理解和再創(chuàng)造,這樣才能讓古詩文學習達到“形式”和“內容”的統(tǒng)一。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古詩詞 教學
古詩詞是小學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精華,古代教育學家孔子曾經說過:“不學詩,無以言?!痹娧灾?,詩傳情,古詩凝煉,魅力無窮。常吟古詩詞,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養(yǎng)他們的詩詞學素養(yǎng)。應當說古詩詞就像一杯陳年醇香的佳釀,滋養(yǎng)著炎黃子孫的血脈;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著民族的魂魄。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策略。
1、了解詩詞作者。
詩讀百遍,其義自明,其情自見。誦讀古詩方法很多,分自讀、對讀、群讀,又可分為默讀、聲讀等。多讀,可以讓學生把握詩詞的內在節(jié)奏。節(jié)奏是古詩詞的生命,讀詩的過程也是欣賞詩歌的一種過程。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化為心中之本。
整體朗誦詩歌的過程中,由于現(xiàn)代文和古文之間的不同,首先要引導學生讀準每個字,每個詞的讀音,例:《回鄉(xiāng)偶書》中“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現(xiàn)在“衰讀“shuai”,但古讀音應該是“cui”,古讀音更能押韻,更能體現(xiàn)古詩的韻律美;例如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痹谔幚磉@個問題時,我就先讓同學們自己讀,多讀幾次,體會到古詩的押韻美,學生自然選擇讀古音了。
2、指導學生朗讀。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讀書的重要性。感情朗讀,能再現(xiàn)詩的意境,加深體會詩的含義與感情,因此在學生理解詩的內容的基礎上重視朗讀,強調背誦。指導朗讀就是要讓學生掌握感情朗讀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導確定感情基調,然后指導處理重音與節(jié)奏。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詩。全詩充滿了喜悅、激動之情。起句與七、八句節(jié)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緩;“忽傳”“喜欲狂”“即從”“便下”讀重音。這樣朗讀抑揚頓挫,學生的感情自然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也便于學生熟記背誦。
3、教給學生方法。
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惫旁娫~教學應該要教會學生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
首先指導學生能用表格圖示構建詩歌知識體系。教學中可以引領領學生用表格圖示的方式建立古代詩歌檔案。比如建立詩歌發(fā)展的框架圖示,讓師生共同種植一棵詩歌發(fā)展的大樹,以“詩經”“楚辭”為根,以唐宋為干,以明清為葉,便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和了解各個時期的主要詩人及其作品;建立詩歌鑒賞對象的表格圖示,讓學生針對每一首具體的詩歌,能從形象、語言、表達技巧、詩詞的思想內容,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等方面對詩歌進行全面的賞析。
其次要讓學生歸類整理一些常見的詩歌意象。要讓學生明確:意象是詩歌中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在我國古典詩歌漫長的歷程中形成的這些傳統(tǒng)的意象,其蘊含的意義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們熟悉這些意象,會給鑒賞詩歌帶來很大幫助。這部分的教學,可以設計成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布置學生分組搜集,歸類整理,交流展示。
4、培養(yǎng)學生詩趣。
課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積極開展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我們更不能就詩教詩,要和學生一道開發(fā)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當有了一定數(shù)量積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進行組詩的教學。例如本次的專題研討中,古詩《江雪》的學習中,我巧妙地整合了一個“垂釣系列”——《江雪》《秋江獨釣圖》《小兒垂釣》《漁歌子》,重點學習《江雪》,對比略讀《秋江獨釣圖》,推薦閱讀《小兒垂釣》《漁歌子》,這樣的整合對比學習,既有利于在對比中深化理解,又對中國文人歷來的“垂釣”文化進行了一次探索,同時,增加了學生的古詩詞閱讀量。我以復習的形式引導學生對已學的古詩進行題材分類——詠物詩、送別詩、思鄉(xiāng)詩、愛國詩……自然過渡到本課兩首詩《冬夜讀書示子聿》《觀書有感》的題材特點——哲理詩。然后兩首詩整合對比學習,同中求異,在比較中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兩首詩說理的不同方式——直接說理、借喻說理。這樣的整合對比學習,節(jié)省了教學中無效的環(huán)節(jié),對”哲理詩“這一古詩題材有了一個較深入的探究,事半功倍。
5、啟發(fā)學生想象。
詩重想象。古詩詞教學中要喚起學生情感體驗,產生共鳴和移情,引導他們由此及彼,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再現(xiàn)作品中的形象,才能人境悟情。情要靠“象”去顯。貫通生活與詩句的問題,激活了學生言語活動的創(chuàng)造性,使得整個學習過程有情有趣,學生的思維、想象、情感始終在文本語言的內部快樂進行。
6、訓練創(chuàng)造思維。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需要。古詩詞教學給了我們一個發(fā)揮想象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進行藝術再創(chuàng)造的空間。學生在讀古詩詞時,對詩中描繪的各種形象大都見過,然后利用想象根據詩意把大腦中記憶的各種意象進行再造組合,從而在大腦中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畫面。這樣不僅對詩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發(fā)揮了主導作用,發(fā)揮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作文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促進智力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小學古詩教學的幾個誤區(qū)。
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過程中,教師其出發(fā)點可能是很好的,可也要注意方法,不可急于求成,造成以下幾個誤區(qū):
1、傾盆大雨式的題解:有些老師急功近利既介紹作者生平,又介紹生活環(huán)境;既講政治思想,又說寫作特點和主要成就,往往使學生不知從何學起,處于一種迷茫的狀態(tài),畢竟學生的認知水平是有限的,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教學。
2、信口開河式的問答:古詩有鮮明的藝術形象和深遠的藝術意境,需要反復誦讀,深刻體會??捎行├蠋熢诠旁娊虒W中濫用問答法,一問一答之中破壞了古詩的整體性,使學生無法很好的領會其意境。
3、填鴨、注入式的串講:串講是古詩教學的一種重要方法,不過課前要注意啟發(fā)學生預習,在串講過程中一定要引導學生思考不能填鴨式、注入式。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充分體現(xiàn)了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因此,在教學時,要通過課前預習、品詞析句、課外延伸這三部曲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愛上古詩詞的學習,豐富他們的文化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