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楠
摘要作為政策風險和社會風險的產(chǎn)物,失獨家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失獨家庭面臨的困難主要集中在精神層面、社交層面和生活照料層面。文章通過實踐對社會工作介入失獨家庭的策略和方法進行了思考和探索,認為社會工作介入失獨家庭應該從心理疏導、建立支持網(wǎng)絡和鏈接資源三個層面入手,全方位解決失獨家庭面臨的問題。
關鍵詞失獨家庭 社會工作 介入策略
隨著計劃生育政策實施的逐步深入,由夫妻加獨生子女所組成的核心家庭成為社會上主要的家庭類型。隨之而來的就是此項政策帶來的政策風險,也就是失獨家庭的出現(xiàn)。失獨家庭,指由于各種原因失去了獨生子女且沒有第二個孩子的家庭。有些學者還根據(jù)夫妻是否具有生育能力將失獨家庭分為“永久性失獨”和“暫時性失獨”。失獨家庭的出現(xiàn)對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都有很大的影響。為失獨家庭提供有針對性的社會服務,保障失獨家庭能夠正常的參與社會生活,是各級政府和社會的重要責任。
一、失獨家庭的困境分析
x社區(qū)G家庭是H機構養(yǎng)老關愛公益活動的服務對象之一。筆者通過在該項目中對G家庭的深入探訪,認為該家庭失去孩子后所面臨的主要困境集中在以下三點:
(一)心理精神層面
G家庭中,丈夫和妻子均是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出生。丈夫是高級知識分子,出身優(yōu)越,從小“養(yǎng)優(yōu)處尊”,人生一直都是比較順利的。而妻子則相對貧苦一些,經(jīng)歷過“文革”、上山下鄉(xiāng)等運動,生命歷程比較坎坷。二人結婚較晚,并且育有一子。兒子是整個家庭的希望,在夫妻的共同教養(yǎng)下,兒子很優(yōu)秀,年紀輕輕就在崗位上擔任隊長的職務。然而在剛剛上任不久,便因車禍失去了生命,即將一同步入婚姻殿堂的未婚妻也選擇默默離開。一瞬間的風波給夫妻二人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夫妻二人從此郁郁寡歡。雖然事件已經(jīng)過去了五年,但每每提到兒子妻子就淚流滿面,丈夫?qū)Υ艘彩沁x擇閉口不言。妻子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們倆啊,活一天算一天,到時候兩眼一閉,什么事都沒了”??梢钥闯龇蚱薅诉€沒有完全從當年的陰影中走出來,對未來的生活是不抱有希望的,這種消極度日的態(tài)度一方面會帶來強大的精神折磨,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身體健康。在后來的幾次探訪中,隨著關系的深入發(fā)展,夫妻二人逐漸開始慢慢談起兒子的事情,但主要還是集中在住院治療的那一段時間,內(nèi)容也僅限于敘述事實,并沒有感情方面的表達和宣泄。在聊天中,妻子多次表示夫妻二人在平日里也沒有太多的機會能夠跟人聊天,社工的到來讓家里的氣氛逐漸緩和些。從妻子的表達中不難發(fā)現(xiàn)失獨家庭的精神壓力和孤獨感是比較嚴重的,倘若不能夠很好的從悲傷的情緒中走出來,回歸到正常生活,無論對于家庭成員的生理還是心理,都會產(chǎn)生不良影響。
(二)社會交往方面
失獨家庭的父母往往都會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內(nèi)心往往容易變得自卑、封閉,不愿與人接觸。特別是在老一輩人眼里,往往在失去子女這件事上附加很多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言論,認為這種事情發(fā)生在自己身上是老天對自己的懲罰,覺得自己是晦氣的、不祥的,會遭到別人的嫌棄與討厭,因此他們變得敏感多疑,往往盡量避免與外界接觸,特別是與自家孩子年齡相仿的家庭接觸,一方面怕別人嫌棄自己,另一方面怕別人完滿的家庭帶給自己更多精神上的刺激。而從社區(qū)來講,一部分成員會因為怕沾染“晦氣”而拒絕與他們交往,但更多的社區(qū)成員是由于不知道該如何與之接觸而不敢與他們交往。G家庭中,夫妻二人自孩子離世后很少出門,再加上丈夫身體狀況欠佳,上下樓不方便,二人就更少外出。在聊天的過程中,妻子提到社區(qū)居委會偶爾會有人登門拜訪,送一些慰問品,除此之外,只有妻子的高齡母親和丈夫的侄女偶爾探望一下,其他親戚基本沒有往來。而同居一棟樓的住戶大部分都是中高齡老人,礙于身體不便大都也不出門,所以鄰居間的交流更是微乎其微。不難發(fā)現(xiàn),該家庭的社會交往是嚴重不足的。的確,在失獨初期,父母往往會選擇逃避,避免與人接觸,本質(zhì)上講是人出于本能的一種自我保護和自我治療。但是如果長期處于這樣的狀態(tài)中,那么很可能產(chǎn)生抑郁等心理精神疾病。
(三)生活照料方面
在我國,居家養(yǎng)老一直是最主要的養(yǎng)老方式,“養(yǎng)兒防老”也是傳統(tǒng)文化中不可不提的一方面。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為其傾其所有,很大程度上是希望當自己年老體衰的時候,子女能夠伴其左右,給自己的老年生活提供必要的照料和依靠,而不至于“孤獨離去”。G家庭中,夫妻二人身體狀況都比較差。丈夫不僅患有嚴重的眼疾,雙目失明,左腿還失去了行動能力,日常走動都需要有人攙扶,此外還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常見老年病,因此生活上無時無刻不需要照顧。而妻子因為車禍腿部受傷還未痊愈,走路極其不方便,本應該好好休養(yǎng)的她因為要照顧丈夫不得不繼續(xù)擔負起家里所有的勞動,一方面要伺候丈夫日常起居和一日三餐,還要收拾家務、定時去醫(yī)院給丈夫買藥等。在車禍剛發(fā)生的那段時間,按照醫(yī)囑妻子應該住院休養(yǎng),但是為了照顧丈夫,妻子最終選擇每天跑醫(yī)院接受輸液。在兩個人都需要照顧的家庭中,卻因為孩子的離世不得不相互扶持,所有的大事小情、體力活全都落在了身體狀況相對好些的一方身上,年輕人面對這么大的壓力時還會身心俱疲,何況老人?對于養(yǎng)老院養(yǎng)老,丈夫在聊天中多次提到對養(yǎng)老院服務質(zhì)量的質(zhì)疑,另一方面,入住養(yǎng)老院需要子女簽字同意才可以,而子女的缺位也導致失獨家庭很難進入養(yǎng)老院,雖然可以找其他親屬或者鄰居朋友等代簽,但是簽字就意味要承擔對老人的監(jiān)護權,因此也很難找到愿意承擔這些風險的人。
(四)經(jīng)濟方面
在G家庭中,夫妻二人均有退休工資,并且丈夫有殘疾證,每個月都會有相應的補貼,看病的花銷醫(yī)保又可以報銷很大一部分,所以對于夫妻二人來說經(jīng)濟方面并不存在什么問題。但是對于其他失獨家庭來說就未必有那么幸運了。失去勞動能力又沒有退休金的老人如何承擔日常開銷是我們不能逃避的—個問題。
二、失獨家庭問題的成因分析
(一)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
在我國,“家”本位的傳統(tǒng)文化決定了子女在家庭乃至家族中的重要地位。孩子是父母精神的寄托、生活的依附,是家族的延續(xù),“斷后”對于中國家庭來說是最不能接受的。傳統(tǒng)觀念較強的家庭中,孩子的地位一般都要高于其他家庭成員。失去了子女,父母就會認為自己失去了傳承,自己是對不起“列祖列宗”的,自己的存在也沒有了意義,甚至覺得自己是家族的罪人。另外,“宿命論”的影響會讓失獨父母認為失去孩子是“上天”對自己的懲罰,并且認為現(xiàn)在所經(jīng)歷的一切不幸都是無法改變的,進而陷入深深的自責和無力感,對生活失去信心。觀念上的束縛給失獨父母帶來強大的精神壓力,長此以往不僅會影響到夫妻個人的身心健康,甚至可能給夫妻關系造成傷害,讓本就遭受傷害的家庭雪上加霜。
(二)救助政策的缺失
隨著失獨家庭數(shù)量的增加,政府對這一群體也越來越重視,并且在政策方面已經(jīng)有所傾斜,但是總體來看,仍然難以滿足失獨家庭的需求。2001年底,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其中明確規(guī)定,對于獨生子女發(fā)生意外傷殘、死亡,而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養(yǎng)子女的家庭,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給予必要的幫助。但是,對于“誰”來幫助、怎樣“幫助”等問題,該法案并沒有具體闡述。另外,除了經(jīng)濟和物質(zhì)上的幫扶,精神方面支援的缺失也不容忽視。如何在事件發(fā)生的第一時間提供必要和專業(yè)的精神救援,幫助失獨家庭快速走出陰影,恢復正常生活,更是政策層面應該考慮的重中之重。
三、社會工作介入的建議
(一)對失獨父母進行心理疏導
失去獨生子女的打擊對于父母來說是巨大的,由此帶來的痛苦是難以接受的,而這種痛苦往往又因為“難以啟齒”而無處訴說。即使有些父母能夠走出心理陰霾,往往也經(jīng)歷了復雜的心理過程。但更多的父母則迷失在悲觀情緒當中無法自拔。因此,在幫助服務對象擺脫困境之前,首先要為服務對象進行心理疏導,幫助服務對象走出悲傷情緒?!翱找巫印悲煼ㄗ鳛閮A訴宣泄方式之一,能夠幫助失獨者舒緩失獨的傷痛,盡快地從心理傷痛中擺脫。在實施該技術進行哀傷輔導的過程中,通過想象和角色扮演,社工可以引導服務對象表達對逝者的復雜情感,從而將失獨父母的精神壓力釋放出來,重新建構失獨事件對服務對象的影響,達到心理疏導的目的。
(二)建立失獨家庭的初級群體支持網(wǎng)絡
社會交往的不足將會導致失獨家庭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的弱化甚至缺失。因此,在對失獨家庭進行社會工作介入的過程中,需要恢復和重建失獨家庭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特別是來自初級群體的支持。初級群體是指由面對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親密的成員關系的社會群體。在初級群體中,人們能夠感受到親密的感情交流,給人以歸屬感和安全感,從而通過親密溝通達到心理上的療愈。同時初級群體又可以幫助失獨父母走出家庭、走進社區(qū),從而建立起更加廣泛的社會支持。值得強調(diào)的是,社會工作在此可以借助小組工作和社區(qū)工作的手法,通過小組的建立為失獨家庭提供情感交流的平臺,通過社區(qū)倡導建立多元、包容的社區(qū)氛圍,從而一步步打破封閉的環(huán)境,引導失獨父母回歸正常生活。
(三)鏈接社會和政府資源為失獨家庭提供保障
雖然如今的生育政策已經(jīng)改變,但獨生子女家庭和失獨風險的存在卻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如何在風險發(fā)生后保障失獨家庭的正常生活,保障失獨父母“老有所依”,應該受到足夠的重視。然而在現(xiàn)階段條件下,我們國家在政策上并沒有對失獨家庭予以足夠的支持。因此,社會工作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需要充分利用社區(qū)工作的優(yōu)勢,為失獨家庭鏈接更多的社會和政府資源。首先,可以從居家養(yǎng)老服務出發(fā),利用政府購買項目的方式,對失獨家庭進行社區(qū)照顧,解除失獨家庭的后顧之憂。其次,鏈接社會組織、企業(yè)、政府部門等資源,為失獨家庭提供資金、醫(yī)療、陪護等服務,多角度、多層次滿足失獨家庭的需求。最后,充分發(fā)揮政策倡導者作用,為失獨家庭爭取更多的社會福利。社會工作者發(fā)揮政策倡導者作用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實現(xiàn):一是在專門的社會政策研究和咨詢參謀機構或某些這樣的專門職位擔任有關工作,以從事本職工作的方式和途徑來實現(xiàn)其角色作用;二是在擔任服務工作和行政性工作的過程中,通過社會政策運行體系中的某些機制,特別是各種靈活多樣的決策建議機制,進行政策倡導,發(fā)揮政策倡議者的角色作用;三是在其他情況下,作為專業(yè)人士和普通公民,利用各種政策參與途徑和機制,進行社會政策的倡導活動。
作為社會工作者來說,要充分了解失獨家庭的不同需求,并根據(jù)這些需求綜合利用個案、小組、社區(qū)等工作手法,從宏觀、中觀、微觀角度為失獨家庭提供相應的服務。但是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需要格外注意失獨父母的感受,既不能讓他們覺得冷漠,又要避免過度的關注給他們帶來的心理壓力??傊鐣ぷ髡咭云洫毺氐墓ぷ魇址?,為失獨家庭提供相應的服務是適宜且必要的。社會工作服務的開展,不僅可以有效的提供極具針對性的服務,而且通過社區(qū)社會工作將服務對象置于熟悉的環(huán)境和人際關系更加有利于服務對象的恢復和發(fā)展,為解決失獨家庭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