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荷
今年40歲的王莘,是安徽省安慶市石化醫(yī)院的一名工作人員。自從她1999年第一次參加單位組織的無償獻血活動以來,一直堅持每年無償獻血和機采血小板。19年來,她無償獻血106次,累計3萬余毫升,相當于8個成年人身體的血量。王莘成了名副其實的“獻血達人”,多次被評為安慶市無償獻血先進個人,先后榮獲“安徽省奉獻獎”銅獎,“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銀獎、金獎,“全國無償獻血志愿服務獎”二星獎、四星獎。
出生于1978年的王莘,1998年從安徽省職業(yè)中專學校畢業(yè)后,入職安慶市石化醫(yī)院,一直在醫(yī)教科病案室從事病案管理及統(tǒng)計工作。2018年6月13日,看上去白白凈凈、臉上露出淺淺笑容的王莘,說起當年第一次參加無償獻血,她仍記憶猶新。
那是1999年4月的一天,安慶市石化醫(yī)院組織職工集體參加無償獻血,21歲的王莘主動報了名。當時,由于健康獻血的觀念還沒有普及,所以王莘家里人特別反對她去獻血,可她自己卻為能參加無償獻血興奮不已。王莘說:“我之前從來都沒獻過血,不知道獻血是怎么回事,當時只是想著自己的血還能救人,就莫名的高興。”獻完血,拿到紅彤彤的無償獻血證,王莘非常激動,她期盼著自己的鮮血可以挽救他人的生命。
有了第一次獻血經(jīng)歷后,王莘便暗下決心,要將這份愛心堅持下去。作為一名醫(yī)務工作者,她清楚地知道,不管醫(yī)生的醫(yī)術多么高明,醫(yī)療器械藥品多么先進,在病人需要輸血而沒有合適的血液進行及時補充時,一切都將無能為力。
有一年除夕深夜,已經(jīng)熟睡的王莘被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吵醒。原來,有個危重病人急需血小板。王莘接聽電話后沒有絲毫猶豫,穿上衣服,冒著風雪就往市中心血站趕。在血小板采集過程中,王莘有些疲憊,沉沉地睡了過去。她醒來發(fā)現(xiàn)采集已經(jīng)結束,還關切地問護士采的血量夠不夠。
王莘既是一名普通的無償獻血者,也是一名服務無償獻血的志愿者。早在2007年1月,王莘就加入了安慶市第一支無償獻血志愿者服務隊。11年里,她一次次與志愿者們攜手相伴,深入到鄉(xiāng)鎮(zhèn)學校和社區(qū),鼓勵更多的人們志愿加入無償獻血者的行列。
王莘說:“只要我的身體狀況允許,我想我會一直堅持獻血。因為我知道,或許我的一袋血,就能拯救一個即將消失的生命,挽回一個因疾病而破碎的家庭,安慰一個心痛的母親……”
(據(jù)安慶市晚報、八百里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