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
憑借《情滿四合院》入圍第24屆上海電視節(jié)白玉蘭獎“最佳編劇”的王之理,尤其擅長“兄弟情”的塑造?!墩栭T下》中,他用韓春明和程建軍發(fā)小、情敵、對手、摯友的關系變化,講述了兩人羈絆一生的兄弟情;《爺們兒》里的李國生、劉全有,兩人從親密戰(zhàn)友到關系惡化再到和好如初、互相扶持,兄弟情亦是質樸動人。此次在北京衛(wèi)視熱播劇《那些年,我們正年輕》中,王之理繼續(xù)“將兄弟情進行到底”,但與以往不同的是,他將這段兄弟情放置于為祖國航天理想奮斗的大背景下,使得劇中的兄弟情更為厚重與豐滿。
楊爍勇當航天實干家
楊爍以他帥氣硬朗的外形,一度成為抗戰(zhàn)劇中硬漢的不二人選,而前不久熱播的《歡樂頌2》中的小包總,更是讓楊爍以“雅痞”的形象迎來了事業(yè)的“第二春”。此番在《那些年,我們正年輕》中,楊爍告別“行走的荷爾蒙”的時尚扮相,梳起了分頭,穿上了皮夾克,化身為軍人后代張利軍,在為航天事業(yè)付出青春的過程中逐步成長為一位實干家。劇中他用自己出身軍人世家的血性與擔當,從最普通的研究員一路升職為工廠廠長,完成了從“士兵”到“將軍”的蛻變。楊爍曾在多部年代劇中,以豪氣、粗擴的硬漢形象塑造了許多“兵”的經典形象,而這次他飾演的張利軍雖然出生于部隊大院,卻是個十足的“技術型秀才”,他將科研工作者的穩(wěn)重與理性,恰到好處融入其中,將角色塑造得更為典型與飽滿,實現(xiàn)了從“兵”到“秀才”的角色突破。經常被同組的演員稱為“老戲骨”的楊爍,在拍攝現(xiàn)場經常靈光乍現(xiàn),時常帶動全組進行頭腦風暴,成為激發(fā)全組演員創(chuàng)作激情的“催化劑”。
荊浩演繹“理論型秀才”
荊浩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話劇演員,曾先后在總政話劇團、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舞臺上,向觀眾展現(xiàn)不同的經典角色。如《殺嫂》中的武松、《原野》中的仇虎以及《白鹿原》中的白孝文。此次,他在劇中飾演的馬朝陽是一位內斂自律、優(yōu)柔寡斷的“理論型秀才”。在劇中與張利軍演繹“兄弟一生一起走”的馬朝陽是一個醉心于導彈與火箭研發(fā)的“書呆子”,也是“兩彈一星”時期導彈和火箭研發(fā)的主要設計者。馬朝陽有一股“愣”勁,他可以為了一本難得的專業(yè)書籍“搶劫”首長,也能為了計算數(shù)據(jù)幾天幾夜不眠不休。
他和楊爍飾演的張利軍在工作中成熟穩(wěn)重,私底下卻是兩個大男孩,時常一言不合就互喊小名,耍小脾氣的張利軍總會被“狗剩”馬朝陽的一聲“小狗蛋兒”“馴服”,變身“二狗組合”的張利軍與馬朝陽,用互補的性格與做事風格,產生出了奇妙的“化學反應”,配合默契的他們在劇中默契感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