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翰 孫光裕 陳偉忠 謝彬 林少榮 丁云崗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AFLD)是指除了飲酒及其他因素導致肝臟代謝應激性損傷的臨床病理綜合征,胰島素抵抗和遺傳易感性與其發(fā)病機制密切相關[1-2]。按病情程度的不同可分為:單純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3]??萍嫉陌l(fā)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而不斷提高的物質生活水平卻使得NAFLD的發(fā)病率在全球呈現(xiàn)一個流行化的趨勢,而且發(fā)病率也逐漸地相對年輕化,已經(jīng)成為當今社會超過病毒性肝炎的最常見慢性病之一。NAFLD還與高脂血癥、2型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一系列代謝性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息息相關[4]。NAFLD的治療方面,目前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手段[5]。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腸道菌群研究的不斷深入,發(fā)現(xiàn)腸道菌群與宿主代謝及NAFLD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相關性。著名的“二次打擊”學說[6-7],較好地詮釋了NAFLD的發(fā)病機制,指出腸道菌群通過“腸-肝軸”可以影響NAFLD的發(fā)生發(fā)展。本研究通過復合乳酸菌膠囊對NAFLD的療效進行觀察分析,目的為證明復合乳酸菌膠囊為治療NAFLD的安全有效方法之一?,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本院住院的確診NAFLD患者40例為NAFLD組。納入標準: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作為確診診斷的參考標準[8];既往無飲酒史。排除標準:其他特殊病因的肝病病史、糖尿病史,排除妊娠及精神病史。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NAFLD患者分為A、B組,各20例。另選取同期在本院門診健康體檢者40例為健康對照組。本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研究對象均系自愿參加,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A組給予含有乳酸桿菌、嗜乳酸桿菌和乳酸鏈球菌三種活乳酸菌的復合乳酸菌膠囊(江蘇美通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80184),口服660 mg/次,3次/d,連續(xù)8周。B組為空白對照組。研究對象在研究期間均確保沒有使用任何調控血脂的藥物、含有益生菌成分的食物、抗生素等有可能改變腸道菌群情況的物品。
1.3 觀察指標 (1)NAFLD患者均在治療前后留取糞便標本,健康對照組均在檢查時留取標本,通過對糞便標本進行涂片,分類計數(shù),比較腸道菌群中有益菌(主要為含有乳酸菌、雙歧桿菌等G+桿菌)、中性菌及有害菌(主要為G-桿菌、G+球菌和G-球菌)的變化情況,了解腸道菌群的變化情況;(2)血清學指標:NAFLD患者分別在治療前后于空腹狀態(tài)下采集靜脈血,通過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總膽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的水平變化。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SPSS 22.0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組內(nèi)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各組基線資料比較 健康對照組與NAFLD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統(tǒng)計學意義(t=1.897、-0.442,P=0.062、0.660),具有可比性;A、B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統(tǒng)計學意義(t=-0.984、-0.936,P=0.331、0.35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各組一般資料比較
2.2 各組腸道菌群檢測結果比較 治療前,NAFLD組G+桿菌占腸道菌群的百分比例少于健康對照組,G-桿菌、G+球菌及G-球菌占腸道菌群的百分比例均多于健康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A、B組腸道菌群檢測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A組G+桿菌占腸道菌群的百分比例多于治療前和B組,G+球菌占腸道菌群的百分比例少于治療前,G-球菌占腸道菌群的百分比例少于B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治療前后腸道菌群檢測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3。
2.3 NAFLD患者治療前后血清學指標比較 治療前,A、B組TG、TC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A組TG、TC水平均低于治療前、B組(P<0.05),但B組治療前后TG、TC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2 健康對照組與NAFLD組治療前腸道菌群的情況比較[lg%,(±s)]
表2 健康對照組與NAFLD組治療前腸道菌群的情況比較[lg%,(±s)]
組別 G+桿菌 G-桿菌 G+球菌 G-球菌健康對照組(n=40) 1.60±0.11 1.45±0.26 0.97±0.23 0.97±0.19 NAFLD 組(n=40) 1.09±0.32 1.59±0.28 1.24±0.33 1.15±0.22 t值 9.629 -2.212 -4.308 -3.969 P值 0.000 0.030 0.000 0.000
表3 NAFLD患者治療前后腸道菌群的情況比較[lg%,(±s)]
表3 NAFLD患者治療前后腸道菌群的情況比較[lg%,(±s)]
組別 G+桿菌G-桿菌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A 組(n=20) 1.06±0.34 1.47±0.09 -6.810 0.000 1.57±0.32 1.60±0.10 -0.677 0.507 B 組(n=20) 1.13±0.29 1.26±0.23 -1.560 0.127 1.61±0.24 1.56±0.30 1.298 0.210 t值 -0.677 3.855 -0.496 0.636 P值 0.503 0.001 0.623 0.531
表3 (續(xù))
表4 NAFLD患者治療前后TC、TG水平比較[mmol/L,(±s)]
表4 NAFLD患者治療前后TC、TG水平比較[mmol/L,(±s)]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A 組(n=20) 6.28±0.99 5.49±0.75 2.828 0.008 1.89±0.65 1.38±0.46 2.852 0.007 B 組(n=20) 5.83±0.83 5.95±0.91 -0.450 0.655 2.39±1.19 2.45±0.97 -0.178 0.860 t值 1.557 -1.742 -1.656 -4.451 P值 0.128 0.090 0.108 0.000組別 TC TG
到目前為止,NAFLD的發(fā)病機制仍沒有完全明確,“二次打擊”學說是目前公認的比較合理的發(fā)病機制,普遍認為NAFLD與胰島素抵抗和遺傳易感性有關,是一種代謝應激性肝損傷[9-10],胰島素抵抗主要通過高脂血癥和高胰島素血癥這兩個途徑,使得大量的脂質沉積在肝內(nèi),繼而導致肝細胞發(fā)生脂肪變性,這是來自胰島素抵抗和高胰島素血癥的第一次打擊。第二次打擊來自脂質過氧化對肝臟的損害,多種因素所致的氧化應激和脂質過氧化,反復作用于肝臟細胞,導致非特異性炎性損傷的發(fā)生,繼而發(fā)展成為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是肝細胞癌[11]。近年來,國內(nèi)外有許多項研究均發(fā)現(xiàn),腸道菌群失調患者罹患NAFLD率高于腸道健康人群,提示菌群失調與NAFLD的發(fā)生有關[12]。人體腸道中菌群有10萬億之多,規(guī)模非常龐大,這些細菌根據(jù)其對人體所產(chǎn)生的不同作用,可分為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三大類。有益菌,也稱之為益生菌,主要包括乳酸桿菌、雙歧桿菌等各種G+桿菌[13-14]。有益菌除了可以合成各種必需的維生素,還能促進腸道蠕動,參與食物的消化,另外還能抑制有害菌群的生長,防止腸道內(nèi)的有毒物質侵入機體。本研究將NAFLD患者與健康人群的糞便涂片進行細菌計數(shù)分類,并進行分析對比,結果顯示,治療前NAFLD組G+桿菌占腸道菌群的百分比例少于對照組,G-桿菌、G+球菌及G-球菌占腸道菌群的百分比例均多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與國內(nèi)已發(fā)表的研究結果相符合[15-16],說明腸道菌群失調是NAFLD發(fā)生發(fā)展的原因之一。
生活方式干預和藥物治療為目前NAFLD治療的兩個主要手段,但是生活干預方式發(fā)揮作用相對比較緩慢,而且僅適用于早期輕癥患者,大多數(shù)患者往往還需要給予藥物干預治療[17]。近年來,腸道益生菌以其價格低廉、療效明顯、副作用少的特點,已經(jīng)廣泛應用于NAFLD的治療。本研究所采用的復合乳酸菌膠囊是一種含有乳酸桿菌、嗜乳酸桿菌和乳酸鏈球菌三種活乳酸菌的復合益生菌,能在腸內(nèi)繁殖,產(chǎn)生乳酸,通過制造腸道內(nèi)局部缺氧環(huán)境,抑制腸道內(nèi)腐敗細菌的繁殖,同時促進雙歧桿菌等有益菌的生長,恢復正常腸道菌群的比例。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A組G+桿菌占腸道菌群的百分比例多于治療前和B組,G+球菌占腸道菌群的百分比例少于治療前,G-球菌占腸道菌群的百分比例少于B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治療前后腸道菌群檢測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說明,服藥8周后,腸道菌群中有益菌數(shù)量相比空白對照組有明顯的增加,也驗證了復合乳酸菌膠囊對于NAFLD患者腸道菌群失調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NAFLD患者早期的臨床癥狀及體征往往不太明顯,但隨著病程的發(fā)展則可以出現(xiàn)肝功能、血脂等指標的異常改變。高血脂會對肝臟,甚至心腦血管方面造成嚴重的危害,因此,NAFLD治療的其中一個目標就是有效地控制血脂水平。腸道益生菌通過與膽固醇相結合的方式,抑制其吸收入血;還能產(chǎn)生膽鹽水解酶,干擾膽汁酸的肝腸循環(huán),促進其從體內(nèi)排泄,從而增加合成膽汁酸所需膽固醇的數(shù)量,其結果是增加了體內(nèi)膽固醇的消耗量,降低了血清膽固醇水平[18-20],改善了高血脂情況。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A組TG、TC水平均低于治療前、B組(P<0.05),但B組治療前后TG、TC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復合乳酸菌膠囊能夠調節(jié)NAFLD患者腸道菌群失調情況,改善其血脂水平,具有預防和治療NAFLD的作用。該研究中對于腸道菌群的分類采取的是一個涂片革蘭氏染色分類計數(shù)法,如果在檢驗條件支持的前提下,對腸道菌群做針對性的培養(yǎng)分類,則其結果會更具有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