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建利
摘 要:介紹了“食物中的營養(yǎng)物質”一節(jié)的教學目標、設計思路和教學過程,同時引導學生進行了完整的探究實驗過程,提高了學生的實驗技能及嚴謹科學思維。
關鍵詞:食物;營養(yǎng);實驗
一、教材分析
“食物中的營養(yǎng)”一節(jié)是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教育部2012年審定)第四單元“生物圈中的人”中第二章“人體的營養(yǎng)”中的第一節(jié)。本節(jié)既是本章的知識重點,也是培養(yǎng)學生實驗能力的關鍵。
二、設計思路
以調查“你最喜歡的食物”為切入點,了解學生的飲食結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通過小組合作進行的探究實驗,培養(yǎng)學生合理設計實驗、操作實驗及分析實驗誤差的能力,并且通過實驗真實感受到食物中確實含有能量。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說出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yǎng)物質及其作用,識別營養(yǎng)物質的食物來源。
2.掌握常見的無機鹽和維生素的缺乏癥狀。
能力目標:
嘗試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嘗試分析測量誤差產生的原因。通過探究實驗,增強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幫助學生建立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
情感目標:
1.認同人類的營養(yǎng)物質主要來自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2.關注食物中的營養(yǎng)物質與健康的關系。
四、教學過程
例:一組為饑餓的孩子,一組為肥胖的孩子。提問:這些孩子體態(tài)上的明顯差異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如果那些骨瘦如柴的孩子繼續(xù)得不到營養(yǎng),他們會怎樣?我們需要哪些營養(yǎng)?怎樣獲得這些營養(yǎng)?怎樣才算營養(yǎng)均衡?
食物展示:請以小組為單位說出你所帶的喜歡吃的食物名稱及其含有的營養(yǎng)成分。學生利用生活常識,小組探討,對常見的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做出推測。
最后老師完善不同食物中所含營養(yǎng)物質種類并引導學生復習上冊所學的“細胞中的物質”,再次引領學生建立細胞與個體的關系。
利用資料揭示新知:老師展示不同食物中營養(yǎng)物質的小資
料,學生通過閱讀資料歸納出各營養(yǎng)物質的主要作用。
食物包括:糖類:主要的能源物質;脂肪:主要的備用能源物質;蛋白質:建造和修復身體的原料;水:人體細胞的主要成分;維生素;無機鹽;纖維素:促進胃腸的蠕動。
趁熱打鐵,學以致用:老師以常見生活現象為例,引導學生領會不同營養(yǎng)物質的作用。
如生活實例1:小明患了流行性感冒,鼻塞、咽喉痛、高燒,不能正常進食。醫(yī)生除了給他注射退燒的藥物外,還給他點滴葡萄糖液。幾天后,小明病愈出院。
實例1中醫(yī)生給小明點滴葡萄糖的目的是什么?
生活實例2:小華患了口腔潰瘍,最近幾天食欲不佳,每餐進食的食物比較少,幾天后,同學們都說小華消瘦了許多。
實例2中小華食欲不佳、身體消瘦的原因是什么?
對號入座,快者勝:出示一系列常見的無機鹽和維生素缺乏癥的事例,讓學生通過“快速查找”游戲掌握不同無機鹽和維生素的作用。
通過角色扮演,進行鞏固。找8位同學,其中7位同學扮演第8位同學食物中的不同營養(yǎng)物質,針對自身的重要性進行一次群口相聲辯論賽。通過這種形式使學生在娛樂中加深了對新知識的理解鞏固。
引導學生開展實驗:
老師讓學生拿起所帶的食物,相互交流,激發(fā)興趣,隨即提問:“你帶的食物中有能量嗎?如何測得?不同食物中含的能量相同嗎?”通過一連串的設疑,讓學生進行積極思維。(關于測定方法予以提示:大家可借鑒種子萌發(fā)過程中釋放能量的測定方法。)學生立即會想到讓食物中的化學能通過燃燒轉變成熱能后用溫度計測得。
教師鼓勵大家針對食物中的能量可提出不同的問題。引導小組根據自己提出的問題,做出假設,寫出詳細可行的試驗計劃,老師再分別指導,加以補充完善。
各小組根據老師提供的實驗材料組裝實驗裝置。由于初一學生初次接觸天平,量筒和滴管等器材,實驗前采用播放視頻、老師演示等方法讓學生掌握其正確操作方法。
由于本實驗燃燒過程中相當危險,實驗前特別強調實驗的安全操作及注意事項。巡視各小組實驗活動并予以個別指導。實驗操作結束后,各小組根據自己記錄的數據和公式算出食物中的能量。進而驗證假設的對錯,通過小組內討論,得出結論。
各小組展示實驗結果,分析實驗誤差產生的原因。隨后老師提醒各小組整理實驗臺。
課堂小結:引導學生梳理本節(jié)所學的知識。推選歸納最全面的小組進行展示、推廣。
五、教學總結及反思
本節(jié)課體現了新課程三個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實驗數據能力;提高了生物實驗素養(yǎng);認同飲食的重要性原理。
新課導入時老師聯系俗語,激發(fā)興趣,認同生物學的重要性。學習食物中的營養(yǎng)物質時,老師將獲取知識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學生真正體會了學習小主人的樂趣。在學營養(yǎng)物質作用時,老師又以“自主歸納、學以致用、對號入座、群口相聲”等多種形式進行了鞏固訓練,真正做到了“寓學于樂”。探究實驗時,老師講解原理后,放手交給學生操作,從實驗過程、計算數據到分析誤差,處處彰顯出小組協同合作、共同學習的團結意識。
最后的課堂小結,打破傳統的老師總結歸納、學生記憶的模式,而是采用分組討論、歸納總結。學生由被動變主動,老師加以補充。總之,解放老師,把課堂還給學生才是素質教育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