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田
若想窺探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最直觀的方式莫過于解讀存世的圖像繪畫。而回望2000多年前的漢代,存世的繪畫卻鳳毛麟角,只有少數(shù)墓葬出土的帛畫或絲質繪畫殘件。所幸,視死如生的漢代人要把他們的日常生活帶人自己死后的世界,于是漢代藝術家以石為紙,以鑿代筆,在建筑構件的石與磚上營造一個既現(xiàn)實又浪漫的精神世界。這些在漢代人祠堂和墓室的作為陪葬的附屬裝飾,便是后人所稱的漢畫像石和畫像磚,獨樹一幟的漢畫像藝術在兩漢400余年的時間里興盛一時,它連接著漢代人的生與死,記錄著漢代的社會百態(tài),更銘記著一個時代的印記,一種時代的精神高度和美學境界,史學家剪伯贊譽為“繡像”的漢代史,而藝術大師吳冠中看到河南南陽漢畫像石時,也曾激動得“簡直要跪在漢代先民的面前”。這些2000多年前的圖像,正是打開漢代美學與風尚的一扇大門。
古樸拙稚之美
漢畫像是簡約而靈動藝術。
無論畫像石還是畫像磚,初看它們時,總會讓人有種古樸而稚拙的觀感,畫中所刻的人和物,多不具象,沒有細致的雕琢,也無繁復的裝飾,取而代之的是簡潔的造型、洗練的線條和抽象的造型,但表現(xiàn)的物象卻因此更“活”了,也更為自由、奔放,這樣的藝術風格正是大漢所具有的深沉雄大的氣魄,正是在那個充滿自信的時代,人們可以“得意”而“忘形”,不拘泥于細節(jié)的刻畫與描摹,更注重形象的整體性使其藝術形象更具動感、力量感,營造出大氣磅礴的氣勢美,頗有幾分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豪邁與豁達。另一方面,隨著造型細節(jié)的舍棄,漢代藝術家可以更專注線條的表現(xiàn)力,靈動而極具動感,或粗獷有力,或纖細飄逸,雖落筆寥寥,卻勾畫得體,準確地捕捉了刻畫對象的神形,檢樸率真、引人入勝。而高度概括、流暢靈動的表現(xiàn)手法,則成為了中國繪畫藝術中大寫意繪畫的先驅。
此外,單一的形象看似為簡,但漢代人卻善于把若干個極簡的形象相連,組合出有邏輯、多維度的故事和場景,觀賞時如同一部連環(huán)畫。
從出土分布來看,漢代畫像石、畫像磚主要分布于河南與鄂北、陜西與晉北、山東、四川、蘇北等幾大區(qū)域,在大一統(tǒng)的國家中,各地畫像石與畫像不磚在題材與造型上有很大程度的相似之處,但不同區(qū)域由于各地區(qū)的文化差異、地域風貌不同,畫像藝術在藝術風格和表現(xiàn)題材方面又各具特色。
通常來說,山東和蘇北畫像石以質樸厚重見長,古風盎然;河南畫像石以雄壯有力取勝,豪放潑辣;四川畫像石清新活潑,精巧俊爽;陜北晉西畫像石純樸自然,簡練樸素。
漢代的石上史詩
漢畫像是現(xiàn)實主義的藝術。
漢代人篤信人的死亡,是進入另一個世界的開始,因而無論帝王將相,還是平凡的地主豪強,都希望把人間的一切美好帶入死后的世界,而畫像藝術正正記錄了漢代人生活的點滴,再現(xiàn)漢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蘊含著豐厚的歷史信息。
漢代是中國封建時代的首個盛世,帝國長治久安的社會環(huán)境,促使了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大發(fā)展,盛世下貴族階層開始樂享于歌舞升平、博戲娛樂的奢靡生活。漢代畫像石、畫像磚中反映上層社會生活內容很多。尤其是車馬出行,漢代統(tǒng)治者把車馬視為國力的象征,車馬的多少代表著國禮的強弱,他們常用“千乘萬乘”喻指國力與財富,它也是彰顯豪門榮耀的重要體現(xiàn),因此帝國的官員、名門顯貴無不希望自己到了地下世界照樣延續(xù)生前的威儀。
如果說車馬出行是大漢帝國強盛國力和繁榮經(jīng)濟的外化表現(xiàn),那漢畫像藝術中的樂舞表演則最能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歌舞升平的盛世氣象,漢畫像藝術中出現(xiàn)的樂舞表演類型很多,有吹塤、彈琴的樂伎;有跳建鼓舞、七盤舞的女子,她們的裊娜細腰、長袖飄飄的身姿被靈動地線條概括,流暢而簡潔;還有舞雜耍、沖狹等雜技表演者,他們往往赤膊上陣,身體動態(tài)被一刀帶過,卻令人過目不忘。
除了反映貴族生活,漢畫像藝術也有大量反映平民百姓等民俗風情的內容,堪稱漢代社會的百科全書,從春耕秋獲、漁獵勞作到商賈市井等無所不包,甚至還有反映古人接吻、野外交合場景等內容,體現(xiàn)出漢代開放的社會風氣。
浪漫的精神企求
漢畫像又是浪漫的藝術。
漢代大一統(tǒng)的國家形態(tài)使先秦時期的各地域文化相互融合,逐漸形成了具有極強包容性、多樣性的漢文化,舊時楚文化對漢文化的浪漫主義傾向有著深刻影響,與此同時,漢代時佛教尚未大規(guī)模傳入中國,故華夏先民原始的信仰和圖騰崇拜等精神文明在漢代得到延續(xù)和發(fā)展。漢代畫像藝術同樣記錄著當時人們的宇宙觀和精神信仰,畫像中大量出現(xiàn)的奇花異卉、神仙、靈獸、星象等內容,折射出大漢時代的浪漫情懷,也體現(xiàn)了漢人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對來生幸福的祈盼。
在漢代人的思想里,神創(chuàng)造了宇宙萬物,并操控著天地秩序的運行。神能降惡除災,能帶給人世祥瑞安寧,幸福吉祥。因此,人們對神靈頂禮膜拜,充滿敬畏,同時,又求助于神,希望得到神的關照和福佑。于是,漢代人在畫像藝術中構筑了一個充滿原始活力、奇異想象,并具有神秘浪漫氣息的神靈世界。
漢代人對自然現(xiàn)象大膽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把雷鳴描繪成雷公乘車擊鼓,把下雨描繪成天帝與神人往人間潑水等,天神與神獸的刻畫多造型夸張神秘,形象飄逸悠然,他們是漢代人浪漫想象中的主宰,同時漢代人也渴望自身能與天同壽命,羽化登仙,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總體來概括,漢畫像藝術凝固著漢代大氣雄渾的時代氣息,它以不事雕琢的寫意手法和靈動而飛揚的線性手法營造出獨具特色藝術風貌,現(xiàn)實而又浪漫。要體現(xiàn),因此帝國的官員、名門顯貴無不希望自己到了地下世界照樣延續(xù)生前的威儀。
如果說車馬出行是大漢帝國強盛國力和繁榮經(jīng)濟的外化表現(xiàn),那漢畫像藝術中的樂舞表演則最能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歌舞升平的盛世氣象,漢畫像藝術中出現(xiàn)的樂舞表演類型很多,有吹塤、彈琴的樂伎;有跳建鼓舞、七盤舞的女子,她們的裊娜細腰、長袖飄飄的身姿被靈動地線條概括,流暢而簡潔;還有舞雜耍、沖狹等雜技表演者,他們往往赤膊上陣,身體動態(tài)被一刀帶過,卻令人過目不忘。
除了反映貴族生活,漢畫像藝術也有大量反映平民百姓等民俗風情的內容,堪稱漢代社會的百科全書,從春耕秋獲、漁獵勞作到商賈市井等無所不包,甚至還有反映古人接吻、野外交合場景等內容,體現(xiàn)出漢代開放的社會風氣。
浪漫的精神企求
漢畫像又是浪漫的藝術。
漢代大一統(tǒng)的國家形態(tài)使先秦時期的各地域文化相互融合,逐漸形成了具有極強包容性、多樣性的漢文化,舊時楚文化對漢文化的浪漫主義傾向有著深刻影響,與此同時,漢代時佛教尚未大規(guī)模傳入中國,故華夏先民原始的信仰和圖騰崇拜等精神文明在漢代得到延續(xù)和發(fā)展。漢代畫像藝術同樣記錄著當時人們的宇宙觀和精神信仰,畫像中大量出現(xiàn)的奇花異卉、神仙、靈獸、星象等內容,折射出大漢時代的浪漫情懷,也體現(xiàn)了漢人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對來生幸福的祈盼。
在漢代人的思想里,神創(chuàng)造了宇宙萬物,并操控著天地秩序的運行。神能降惡除災,能帶給人世祥瑞安寧,幸福吉祥。因此,人們對神靈頂禮膜拜,充滿敬畏,同時,又求助于神,希望得到神的關照和福佑。于是,漢代人在畫像藝術中構筑了一個充滿原始活力、奇異想象,并具有神秘浪漫氣息的神靈世界。
漢代人對自然現(xiàn)象大膽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把雷鳴描繪成雷公乘車擊鼓,把下雨描繪成天帝與神人往人間潑水等,天神與神獸的刻畫多造型夸張神秘,形象飄逸悠然,他們是漢代人浪漫想象中的主宰,同時漢代人也渴望自身能與天同壽命,羽化登仙,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總體來概括,漢畫像藝術凝固著漢代大氣雄渾的時代氣息,它以不事雕琢的寫意手法和靈動而飛揚的線性手法營造出獨具特色藝術風貌,現(xiàn)實而又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