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閆肖鋒
隨著馮小剛與劉震云對崔永元的回應,“馮崔之爭”升級。其實一開始馮就輸了,崔背后是中國近十年來底層民眾對為富不仁的反感與抗爭,崔代表了這一股民意,這時任何對崔的攻擊,都意味著為“洗錢偷稅”的明星富豪辯護。
馬光遠在微博上說,暫且不說崔的是非對錯,就這十問,馮的人品真的敗光了。胡拉八扯,用詞蠻橫惡毒,“嚴守一從小沒娘,你也沒娘嗎?”要說流氓,馮小剛真流氓的純度很高。
其實,小崔說“馮小剛徐帆亂,反正亂一塊兒去了,都不用演了”也一樣,都是人身攻擊,千方百計“把你搞臭”。兩人你來我往,爭論方式上都是一個導師。
網(wǎng)友說馮導,“不恨你發(fā)財,恨你偷稅漏稅”,其實偷稅這事有專門機構管,偷人由他媳婦管,犯不著興師動眾的。馮小剛曾在《鏘鏘三人行》上說,再來一次運動肯定更狠,不是把你搞臭,是把你搞死。他似乎看到這一天正在到來。從他對罵小崔看,他也是這場運動的一部分。兩人的思維源代碼都是一個導師寫下的:不就事論事,非黑即白,斗爭思維,你死我活。
小崔是60后,按說思維源代碼經(jīng)過上世紀80年代的洗禮應該比馮小剛這個50后更升級換代,但在挑起民粹情結方面一點不比馮小剛們?nèi)酢跛?、馮小剛的影視劇有條不變的邏輯:千萬別同情有錢人。
許知遠采訪馮導有段旁白:我很快就意識到,自己成為不了馮小剛們,甚至開始反感他們。在他們表面的反叛之下,是對權力與名聲的著迷,他們只想震懾他人,卻缺乏真正的熱忱來理解、鼓舞他人。他們那曾反叛性的“反智”言說,最終促成了這股粗鄙、反智浪潮的興起,他們成了封閉的既有權力的一部分。心理學上這叫權威人格,依附于強權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對上阿諛對下霸蠻。
50后其實挺可憐的。沒見過世界,卻有拯救天下2/3受苦人的世界觀。50后憑著一遍又一遍地刷《紅色娘子軍》,完成了自己的青春期。在情感源代碼上,《芳華》不過是馮導的一場春夢而已。
徐崢、寧浩最近的《我不是藥神》再次證明,70后導演正當其時。原以為他們只會拍《瘋狂的石頭》《泰囧》呢,沒想到還能以搞笑片的方式刺痛社會。這么接地氣的片子多年未見了。
曾經(jīng),張藝謀拍過《活著》,陳凱歌拍過《霸王別姬》,馮小剛拍過《1942》,都是些很接地氣的片子,為中國第五代導演掙了臉。如今,張只能拍形式大于內(nèi)容的古裝片,陳拍千奇百怪的玄怪片,馮則在懷念文工團。當初《1942》票房遠不及《泰囧》我還鳴過不平呢,河南人應該給馮小剛發(fā)個獎狀,因為是他的良心片讓餓死的300萬河南同胞魂兮歸來。但如今50后導演不再接地氣,不再有藝術感覺,也不再聽從領袖教導他們的——藝術要為人民服務。
50后是共和國下的蛋,是50年代的少先隊、60年代的紅衛(wèi)兵、70年代的知識青年、80年代的意見領袖?,F(xiàn)在有的功成名就,有的下崗。馮小剛們不再看到轟轟烈烈的現(xiàn)實場景,不再體會民眾的疾苦和痛點,名利和資本糊住了他們的眼。
第五代電影導演的思維源代碼和眼界,決定了他們與新一代導演的差別,決定了他們必將被淘汰——但且慢,人家美國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可是1930年生人,2005年75歲時憑借劇情電影《百萬美元寶貝》獲得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2016年執(zhí)導了《薩利機長》,2018年88歲高齡執(zhí)導了反恐電影《15點17分,啟程巴黎》。瞧瞧,年齡是限制嗎?是格局也。
中國電影很快就會成為全球第一??墒菭€片能托起全球第一的票房嗎?不要說跟好萊塢比,就是和鄰國比,我們的電影水平跟國足的水平一樣,也是難以描述。韓國電影就甭提了,就連我們看不起的“阿三”,也是自愧不如的。這么看,終結“第五代電影導演”也沒什么不好,早死早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