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秀萍
近年來,隨著課改的深入,課堂教學模式異彩紛呈,教學方式和手段豐富多樣。其中,探究式學習已經逐漸成為我們廣大數學教師實施課堂教學的一種比較廣泛而有效的學習方式。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運用探究式學習方式進行數學教學呢?
一、創(chuàng)設探究學習的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授課教師如果能夠根據所教授的內容,創(chuàng)設好適合學生心理及認知能力的情境,那么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整堂課后面環(huán)節(jié)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例如,筆者在講授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可能性》一課時,我就用了“拋硬幣”的小游戲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相關的“問題情境”,起到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
另外,在講授六年級下冊《圓錐體體積》這一課時,我首先組織學生用圓柱和圓錐的量杯,相互“倒沙”,為學生創(chuàng)設“實驗情境”。通過實驗的直觀演示,誘導學生主動發(fā)現圓柱與圓錐的體積關系,然后,再由師生共同推導出圓錐體體積的計算方法,使學生準確、牢固地掌握了圓錐體體積公式。
由此可知,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利用一些生動有趣的小游戲,包含數學知識的生活實例,以及直觀的小實驗,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盡可能地激發(fā)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最終達到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數學問題并解決問題的目的。
二、創(chuàng)設探究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在數學課中,教師要根據解決數學問題的需要,給學生留足時間和空間,從而保證學生順利展開合作探究活動。
例如,我在講授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小數點的移動》這一課時,上課開始,師說:“今天老師想和大家一起玩?zhèn)€小游戲,就是幫小數點‘搬家,同學們說,好不好?”同學們,可能就會問:“小數點怎么會搬家呢?它為什么要搬家?怎么搬?”下面,就請同學們帶著這些疑惑,仔細觀看大屏幕。
多媒體演示:學生觀察、交流,有什么發(fā)現?
方法一:學生使用圖示法表示小數點移動法則,即:
方法二:我們通過仔細觀察、交流,得知:看到“乘號”,我們發(fā)現:這個小數的小數點向右挪動,小數就會比原來變大;看到“除號”,我們發(fā)現:這個小數的小數點向左移動,小數就會比原來變小。也就是說“一個數乘幾十、幾百……或除以幾十、幾百……決定了這個數的小數點會向右或向左挪動,小數點挪動的位數由所乘或除以的數(整十數,整百數……)決定。
通過以上的探究學習,我們發(fā)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時,在“動手操作、合作探究、驗證歸納”的過程中,學生會用自己喜歡的思維方式去發(fā)現、探究問題,這使得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養(yǎng)探究學習的意識,提高探究思維能力
對于一些數學問題的理解和最終解決,我們教師要考慮和把握好,在引導學生探究數學問題時,尤其要重視對學生探究意識和探究思維能力的訓練和培養(yǎng)。因此,我們數學教師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要積極引導、挖掘和訓練學生探究數學問題的意識,為學生開拓思維空間,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要啟發(fā)學生發(fā)現問題,相互討論探究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因此,我們教師絕不可忽略這個問題。
例如,我在執(zhí)教新人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分數的意義》一課時,為了強化鞏固“分數的意義”這個知識點,我為此設計了這樣一個生活化的數學問題:果園里,柿子樹上結了20個又紅又大的柿子,有8只蝴蝶快樂地飛來飛去,……這個鮮活、有趣的畫面很快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這也促使學生緊緊圍繞老師所提出的一系列問題,熱情高漲地展開了討論:
問題一:圖中把什么看作單位“1”?
問題二:把誰平均分成幾份?誰占了誰的幾份?
問題三:用分數表示誰是誰的幾分之幾?
此時,學生的學習趣味很濃,思維也相當活躍,爭先恐后地發(fā)言:
生:老師,這里我們可以把20個柿子,8只蝴蝶分別看作單位“1”。
生:把每個單位“1”(20個柿子,8只蝴蝶)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數,紅柿子占了整個柿子的……,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東西,用不同的分數表示出來。我通過這種方法,將生活中直觀、形象的事物,巧妙地轉化成抽象的數學知識,進而準確、比較快速地突破了教學難點,有效地提升了課堂效率。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教師要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給學生創(chuàng)設探究的時間和空間、積極主動地開展探究式學習活動,讓學生從實踐操作中發(fā)現問題、反思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也為我們進一步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奠定基礎,使我們的課堂變成真正的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