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莉娜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師必須精心地設計作業(yè),作業(yè)要具備啟迪性,量化設計,不可以讓學生形式化抄寫,以利于減輕學生的壓力。在此,主要對初中語文個性化作業(yè)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個性化作業(yè);表達能力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做作業(yè),做什么類型的作業(yè),做多少作業(yè)才可以減輕學生的學業(yè)壓力,讓學生樂于做作業(yè)。我認為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究。
一、觀察性作業(yè):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豐富生活積累
教師應正確地引導學生觀察家庭生活、校園生活以及社會生活等。
家庭是學生真實的生活世界。引導學生觀察家庭生活,有利于強化學生對自身家庭的熱愛,更能夠優(yōu)化作文內容。例如,可以命題《爸爸的戒煙歷史》《媽媽嘮叨記》等。
校園生活是學生生活的基礎內容。正確引導學生觀察校園實際生活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以及生活。比如,課間休息時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各種課余活動,觀察運動會以及班級主題活動等,撰寫觀察日記《我的同桌》《我最親密的伙伴》等。通過這些形式能夠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為學生未來的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不同的方式來了解社會。只有具體地觀察社會,才會有更深的感悟,所傾吐的話語才會更具備思維邏輯性、時代性以及生活氣息。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寫觀察日記、作文等,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興趣,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
二、操作性作業(yè):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為了進一步加強文本內容和學生生活的融合,讓文本內容的靜態(tài)化文字轉化為學生腦海中優(yōu)美的畫面、形象的場景、活靈活現的人物,教師可以設計個性化作業(yè),讓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在活動中思考,在思考中實踐,真正地讓學生活躍起來。
1.通過繪畫方式,再現情境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教師可以聯(lián)系生活實際,利用自身閱歷,鼓勵學生動手畫一畫,在文章的情景中深化對文章的理解。例如,在學習完《刻舟求劍》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把腦海中呈現出來的畫面繪畫出來,設計這樣的作業(yè),學生更能夠體會到新鮮感,思維活動處于活躍狀態(tài)。
2.做一做,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通過學生動手操作以及思考,進一步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例如,在學習完《春》后,教師可以設計創(chuàng)意性作業(yè),組織學生制作一份關于《我眼中的春天》手抄報,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對書籍的熱愛。
三、表述性作業(yè):學習語言能力,鍛煉表達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是順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語言交際能力只有真正在實踐交際過程中才可以形成和提升。表述應用作業(yè)正是架起了這樣一座橋梁。將學生固有的語言、本課學習的語言,不斷地進行運用和創(chuàng)造,這是表述性作業(yè)的重要呈現形式。
1.演一演,深化文本語言
針對故事性較強或者情景描述較強的動作性文本,教師可以巧妙地通過演一演的實踐性作業(yè)來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例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設計自主編寫劇本的作業(yè),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讓學生明確分工,通過角色選擇合適的人來扮演文章人物語言、動作、行為、心理、情緒、心態(tài)等。學生在此過程中,進一步深化了對文本角色的情感體驗,更好地積累了文章的語言素材。
2.辯一辯,培養(yǎng)學生辯論意識
辯論能力是綜合能力的一種表現,清晰地反映了語文的綜合素養(yǎng)。例如,在學習《從小就要愛科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道辯論題:到底從小要不要培養(yǎng)自身熱愛科學的意識?這一問題的提出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深入文本之后,能夠為自身的看法找到合理的依據,然后將自身語言內化的含義直觀化地表現出來,同時也聆聽了對方的闡述,讓自身的辯論更加具備合理性。
3.說一說,學習與人交往
“說一說”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種作業(yè)的設計通常是將文本內容應用于實際生活中,深化學生的語言鍛煉。說一說具備較強的實踐性能,必須根據大量的實踐活動才能內化為能力。而初中語文作業(yè)能夠讓學生的語言表達行為融入實際生活中、社會中,以此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培養(yǎng)學生為人處世的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前6分鐘,要求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詢資料,撰寫演講稿……這樣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就能夠充分地體現在實踐活動中。對文章進行復述,轉化人稱進行復述,能夠對文章內容深化掌握。與此同時,也避免了古板化的根據原文的復述模式,讓學生對長篇的文章展開縮短復述模式,進而讓學生更加準確地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這樣學生更加有興趣去完成作業(yè)。
4.仿一仿,學習知識從模仿開始
仿寫是通過一篇文章的標題、結構、內容、語言等,有組織地開展模仿寫作工作。它是初中作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初中生寫作必須具備創(chuàng)意性,如果想要讓自己的文章更具備創(chuàng)意性,就必須學習有創(chuàng)意性文本,模仿作者的創(chuàng)意表達,否則就是空談,學生無法理解創(chuàng)意性表達的含義。仿寫可以是對一句話進行仿寫,也可以是對一篇文章進行仿寫。
總之,以作業(yè)為突破口,根據豐富作業(yè)形式,優(yōu)化作業(yè)內容,讓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下積累知識,并讓語文課程通過作業(yè)的途徑實現向學生生活以及經驗的回歸,極大程度地改變了古板、枯燥乏味、壓力巨大的作業(yè)形式,還給學生以自主、趣味性作業(yè)形式,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黎明.中學語文個性化作業(yè)設計與評價[J].課題研究,2015.
[2]童彤.初中語文個性化作業(yè)的實踐和研究[J].文學教育,2011.
[3]王偉.初中語文個性化作業(yè)的研究[J].魅力中國,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