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序,彭志平
(1.內蒙古包頭市蒙醫(yī)中醫(yī)醫(yī)院,內蒙古 包頭 014040;2.內蒙古包頭市中心醫(yī)院,內蒙古 包頭 014040)
慢性心衰(CHF)在臨床是一種多種心臟疾病終末期綜合征,多因心肌病、心肌梗死、炎癥、血流動力學負荷過重等因素而造成心肌受損后改變心肌結構與功能,最終降低心肌舒張與收縮功能[1-2]。本次研究討論臨床采用螺內酯治療于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80例慢性心衰患者血漿腦鈉肽水平及心功能的影響,現(xiàn)將報告如下。
隨機抽選于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80例慢性心衰患者,根據(jù)不同治療方式分組。治療組(n=90)中,有男性51例,女性39例;年齡60~80歲,平均(68.15±7.43)歲;對照組(n=90)中,男性50例,女性40例;年齡60~80歲,平均(67.83±7.61)歲。將兩組的一般資料通過統(tǒng)計學分析得出P>0.05,可進行對比研究與分析。
對照組(n=90)應用常規(guī)方式治療,即給予常規(guī)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擴張血管劑、β-受體阻滯劑;控制鹽攝取量,鼓勵患者戒煙戒酒,保持充足休息等基礎治療。治療組(n=90)應用螺內酯治療,給予螺內酯20mg/次,口服,2次/d,持續(xù)服用6個月。
評價并同步記錄兩組:①控制成效,顯效:臨床癥狀均全部消退,心功能改善2級,心臟指數(shù)上升1.0L/(min·m2);有效: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心功能改善1級,心臟指數(shù)上升0.5L/(min·m2);無效:與上述不符,甚至病情加重;②臨床指標參數(shù)變化,包括血清腦鈉肽(BNP)、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
將數(shù)據(jù)納入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中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的控制成效高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性,見表1。
表1 兩組的控制成效情況比較[n(%)]
治療組的血清BNP、LVEF、LVEDd臨床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性,見表2。
表2 兩組的臨床指征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的臨床指征情況比較(±s)
組別 n 血清BNP(ng/L) LVEF(%) LVEDd(mm)治療組對照組90 90 365.28±30.12 458.01±42.57 50.13±5.17 41.85±4.79 58.63±6.29 63.22±7.94
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峻,慢性心衰的患病率呈不斷增多趨勢,對人類健康安全構成嚴重威脅[3]。心臟負荷過大、原發(fā)性心機損傷是導致慢性心衰的重要因素,交感-腎上腺髓質細胞-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對細胞間質成纖維細胞產(chǎn)生刺激作用,從而促使其轉換為膠原纖維,最終導致心功能嚴重低下[4-6]。腦鈉肽屬于一種由心室釋放的多肽類物質,經(jīng)多項研究表明,血清腦鈉肽水平能夠正確反映出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力衰竭程度以及心室收縮功能,直接影響其預后效果,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過度激活是慢性心衰的發(fā)病機制之一[7]。螺內酯是一種類固醇,與醛固酮的化學結構相似,可增加Na、CI的排出量,從而發(fā)揮利尿、利鈉作用[8]。此外,本品還可抑制醛固酮誘導蛋白的形成,對醛固酮具有拮抗作用。隨著近年來不斷加大對心衰發(fā)生發(fā)展以及醛固酮抑制劑的研究力度,結果發(fā)現(xiàn)采用螺內酯一方面有助于緩解水腫,另一方面還能有效抑制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過度激活,阻礙心肌間質膠原的合成,可發(fā)揮抗心室重構的作用,最終達到防止心肌纖維化的目的[9]。本研究表明,治療組的控制成效較對照組高;相比于對照組,治療組的血清腦鈉肽(BNP)、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均得到明顯改善,提示螺內酯可明顯改善CHF的心肌收縮功能,改善心肌重塑,有效抑制病情惡化,有利于改善預后,此外還能正確反映出血清腦鈉肽水平降低[10]。
綜上所述,在臨床治療慢性心衰患者中應用螺內酯,療效可觀,可降低血漿腦鈉肽水平,對改善患者心功能具有重大積極作用,有望成為今后治療慢性心衰患者的首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