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永海
在臨床上, 急性胃穿孔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急腹癥, 該病的發(fā)生主要和胃潰瘍存在密切的關系, 通常是暴飲暴食后引起人體內的胃蛋白水平出現(xiàn)異常而導致急性胃穿孔[1]。它具有病情危急、劇烈疼痛等特點, 如果不及時采取治療措施,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fā)展和惡化, 將會給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目前, 對于急性胃穿孔的治療大多數(shù)是以手術治療為主, 且均取得一定的治療效果。本次研究中主要是對單純修補術和胃大部切除術治療急性胃穿孔的效果展開深入的分析和探討,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前來本院接受治療的急性胃穿孔患者78例, 全部患者均經過X線和CT檢查得到確診, 且符合急性胃穿孔的相關診斷標準, 所有患者發(fā)病均在48 h以內;并排除患有嚴重肝腎等臟器疾病患者、嚴重消化性功能不良患者、手術禁忌證患者、臨床資料不齊患者等[2]。按照隨機分配的原則將患者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 每組39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0例, 女19例;年齡25~70歲,平均年齡(39.3±10.3)歲。研究組患者中男21例, 女18例;年齡26~72歲, 平均年齡(39.8±10.8)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全部患者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治療方法 給予患者胃大部切除術治療, 具體操作是患者入院后實施禁食、抗感染、保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對癥治療, 之后取仰臥位, 給予患者全身麻醉, 待麻醉生效后進行常規(guī)消毒鋪巾, 選擇患者右側腹直肌作為切口, 切口方式為豎切, 使病變的部位充分的暴露處理, 然后對病變組織進行詳細的探查, 用生理鹽水沖洗腹腔, 將腹腔內的滲液、胃內的殘留食物徹底的清除干凈, 完成后將醫(yī)用紗布壓迫覆蓋穿孔處, 根據患者潰瘍和穿孔情況, 切除病變組織,并實施胃大部切除術, 手術完畢后給予患者畢羅氏Ⅰ式或者畢羅氏Ⅱ式吻合術, 并給予患者抗生素治療以防止發(fā)生感染。
1.2.2 研究組治療方法 給予患者單純修補術治療, 具體操作是患者入院后實施禁食、抗感染、保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對癥治療, 之后取仰臥位, 給予患者全身麻醉, 待麻醉生效后進行常規(guī)消毒鋪巾, 選擇患者右側腹直肌作為切口, 切口方式為豎切, 使病變的部位充分的暴露處理, 然后對病變組織進行詳細的探查, 用生理鹽水沖洗腹腔, 將腹腔內的滲液、胃內的殘留食物徹底的清除干凈, 完成后將醫(yī)用紗布壓迫覆蓋穿孔處, 根據患者潰瘍和穿孔情況, 切除病變組織, 并實施修補術, 手術完畢后給予患者7號縫合線將穿孔部位進行縫合, 然后用大網膜將穿孔部位覆蓋并固定, 最后給予患者抗生素治療以防止發(fā)生感染。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和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各項手術指標水平及術后復發(fā)情況, 并做好詳細登記。療效判定標準:術后患者未出現(xiàn)潰瘍或者胃腸不適情況,且經胃鏡檢查潰瘍面愈合, 為顯效;術后患者潰瘍、胃腸不適等情況有所減輕, 且經藥物治療后有所緩解, 但經胃鏡檢查存在潰瘍面, 為有效;術后患者潰瘍、胃腸不適情況無改變,反而更為嚴重, 且經胃鏡檢查存在活動性潰瘍面, 為無效??傆行?顯效率和有效率。各項手術指標包含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等。復發(fā)率是通過術后進行6個月的隨訪統(tǒng)計的結果;此外, 記錄這段時間的復發(fā)情況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 研究組患者顯效20例、有效17例、無效2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94.87%(37/39);對照組患者顯效13例、有效17例、無效9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76.92%(30/39);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比較( -x±s)
2.3 兩組患者術后復發(fā)情況比較 經過6個月的隨訪統(tǒng)計顯示, 研究組患者術后復發(fā)8例, 復發(fā)率為20.51%(8/39);對照組患者術后復發(fā)2例, 復發(fā)率為5.13%(2/39)。對照組患者的復發(fā)率明顯低于研究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急性胃穿孔是胃潰瘍一大嚴重并發(fā)癥, 臨床表現(xiàn)為腹痛、惡心、嘔吐等癥狀, 嚴重的將會引起腹膜炎、休克等,給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因此, 一旦發(fā)現(xiàn)患有急性胃穿孔, 應及時采取治療措施, 以防止病情的進一步發(fā)展。目前, 對于急性胃穿孔的治療是以手術治療為主, 最為常見的手術方式有單純修補術和胃大部切除術, 這兩種手術方式也均在一定的優(yōu)缺點。
胃大部切除術可以一次性切除多個穿孔, 在病變組織切除后, 由于胃部組織壁細胞和主細胞數(shù)量減少, 胃酸含量降低,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根除潰瘍。但是, 由于該手術操作相對比較復雜, 手術時間比較長, 術中出血量多, 術后恢復慢, 因此, 該手術治療的安全性比較低[3]。而單純修復術針對胃大部切除術而言, 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 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 術后恢復也比較快, 因此, 該手術治療急性胃穿孔的安全性比較好;但是, 從長期療效來看, 單純修補術的復發(fā)情況比胃大部切除術要多很多[4-9]。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4.87%(37/39)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6.92%(30/39),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的復發(fā)率5.13%(2/39)明顯低于研究組的20.51%(8/39),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對于急性胃穿孔患者, 單純修補術治療的效果明顯好于胃大部切除術治療, 且各方面手術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 但是單純修補術的遠期療效相對比較差, 復發(fā)率比較高, 應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