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剛 嚴亞南 楊曄
1988年7月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經過嚴格的公證程序,宣布日本孫氏企業(yè)有限公司以2805萬美元獲得上海虹橋開發(fā)區(qū)26號地塊1.29公頃土地50年使用權。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按照國際通行規(guī)則通過國際招標成功轉讓土地使用權。
時任上海市土地批租辦副主任王安德的口述文章,講述了全國首塊土地批租的決策過程。
醞釀
“土地批租”,只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說法,比較規(guī)范的說法,應該是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土地使用權有償轉讓,這是1987年國家土地局向國務院報告正式確定的名稱。
關于土地批租改革的研究和醞釀,上海起步是國內比較早的。上世紀80年代初期,在時任市長汪道涵的主持下,上海的經濟界、法律界就有很多理論研究和討論。但正式從組織上實施、進入啟動程序,應該是1985、1986年。最大的背景,是中國改革開放、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同時,上海的城市基礎設施欠賬也很嚴重,形象的說法是舊城有80萬個煤球爐、80萬個馬桶,還有幾千萬平方米的危舊房屋。這種情況下上海怎么辦?只能向改革要出路。從這個意義上說,上海的土地批租也是被逼出來的。
決策
1985年3月,我去房地產管理局開始是當助理,協助一位局長搞房租改革。房租改革分兩步,先做非居住用房租金改革,居住房租金改革放后面。那時就碰到問題,比如市百一店,產權屬于房管局,但是一樓沿馬路的一個櫥窗,租給了日本一家公司,好像是索尼,一年廣告收益比整幢房子的租金還多,達上百萬,而整幢市百一店大樓收的租金可能也就百把萬。對房管局而言,你的櫥窗是我房屋產權當中附屬的使用權,怎么處理這個交易?實際上,這就牽涉到對生產資料所有權、使用權的認定。
1986年5月29日,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聯合召開會議,布置開展上海五大課題研究。會議還決定派五個課題組中的第一個小組——地產組,到香港實地考察。1986年8月22日到9月9日,由市委副書記曾慶紅擔任顧問,市政府副秘書長夏克強為團長的上海房地產考察團正式出訪香港。
9月9日,考察回來后,由俞健同志牽頭,我們就開始給市委寫第一次匯報材料。市委常委會后,俞健同志馬上組織了一個小班子修改材料,最終形成的報名被命名《關于上海試行出租土地使用權辦法的初步設想》。最后得出結論:上海有計劃、有步驟地試行土地使用權出租的辦法,是可行的。
我記得,當天市委就決定拍板試行了。
試點
11月3日,市政府召開了市長辦公會議,同意成立土地批租領導小組,由倪天增副市長任組長,蔣如高局長任辦公室主任,我是副主任。
關于第一個批租地塊的確定,我記得上過不止一次會。我們把備選地塊都列好表,這些地塊有些是我們自己定的,還有些是下面各區(qū)報上來的。最后虹橋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26號地塊比較成熟,價值也比較明確。
當時有人提如何確定底價的問題,我告訴他們有三個辦法決定底價:第一是重置法(即成本法),第二是類比法,第三是市場法。最終中標的日本孫忠利用的是市場法,也就是“比日本的便宜一點”。我們自己確定底標用的是重置法,就是把開發(fā)土地的成本算出來。代表市政府投進去的標底就是開發(fā)這塊土地的成本,低于成本影響太大,政府情愿流標。
1988年3月2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召開新聞發(fā)布會,對外宣布有償轉讓上海虹橋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第26號地塊的土地使用權。6月3日,上海和香港兩地共收到來自日本、美國、香港和內地6份標書。日本孫氏集團的孫忠利先生在截標前又臨時加價300萬美元,最后,他以2805萬美元獲得26號地塊1.29公頃土地50年使用權。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通過國際招標成功轉讓土地使用權,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
(摘自《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