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錫
【訓練主題】
俗話說:“無巧不成書”。其實,生活中也有許多巧合。如果在作文中能巧妙地運用這些“巧合”,我們的文章就會妙趣橫生。
【指點迷津】
巧合成文一般有兩種情況:
一是歪打正著。即所不希望的事情卻發(fā)生了。比如,方法本來不恰當,卻僥幸得到滿意的結果;或原意本不在此,卻湊巧和別人的想法一致……有一篇習作《口吃》,就描寫了這樣一個場景:語文老師長得人高馬大威風凜凜,只是一緊張,講話就口吃。一次監(jiān)考,他發(fā)現(xiàn)有個同學在作弊,于是氣急敗壞地指著那名學生吼道:“你……你……你……你……竟敢作弊,給我站起來!”話音剛落,就有4名同學同時站了起來……
這就是一次“歪打正著”的巧合——口吃是“歪打”,4名同學同時站起來是“正著”,因為這4名同學誤以為老師的4個“你”是點到了他們本人。
二是正打正著。即所希望的事情正好遇著了。例如有一篇習作《錢》,寫小作者希望得到一大筆錢,一天中午放學,果然拾到一個錢包,內裝“五百塊錢”,此一巧;他私下心想,這錢包“很面熟”,是不是爸爸的呢?打開錢包夾層,里面果然有爸爸的身份證,此二巧;跑回家,正巧爸爸準備出門找錢,此三巧。這些巧合,按小作者的心理活動“希望”發(fā)展,趣味橫生。
那么,我們在作文中如何設置巧合呢?
第一,設置人物關系巧合。在故事情節(jié)中,最簡單的就是人物關系的巧合。你可以采用疊加法。如一對兄弟(血緣關系),一個是警察,一個卻是警察要追捕的逃犯(敵對關系)。你也可以采用相連法。比如A求B辦事,B卻要通過C才能辦成。于是ABC幾個人物的關系全部連在了一起,一個人有所變化,就會帶動其他人一起行動。
第二,寫好“不約而同”的巧合。比如某同學的爸爸買回一個剃須刀。出于好奇,他很想試試那剃須刀。臉上沒胡子,就剃眉毛。剃須刀一碰,一塊眉毛馬上不見了。時隔兩天,隔壁班也有一個男生沒了眉毛。一問,才知道和他一樣,玩剃須刀所致。真是巧合啊,一樣的心理,一樣的經歷,一樣的遭遇!
第三,寫好“不期而遇”的巧合。比如《福利院里的巧遇》,寫的是小作者在老人節(jié)里,與好友張倩一起到福利院,沒想到班上的“調皮大王”王濤也到了福利院,而且比她們到得早。這個巧遇,生動地反映了少年兒童敬老的優(yōu)秀品質,而且使王濤的性格發(fā)生了突變,事件更感人。
第四,做好前鋪后墊。對一些偶然性情節(jié)做好前鋪后墊,更能顯示它的合理性。請看《我成功了》開頭的一句話:我出生于一個農民家庭,爸爸媽媽都是殘疾人。對于未來,我看不到什么希望。這句話交代了小作者的身份和自卑心理,為下文做鋪墊——正因為出身貧寒,所以在生活、學習中就更加努力,才能取得文中所述的“成功”。事情的發(fā)展符合邏輯,讀來覺得合情合理,這就是鋪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