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孝梅
摘要:本文以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的小說《呼吸秋千》(Atemschaukel)為文本,以對“饑餓”的理論梳理與文本細讀的方式研究饑餓作為文學文化學話語在文本中的表現(xiàn),饑餓作為勞動營生活的主線,與勞動、感知、情欲、鄉(xiāng)愁、回憶交織在一起,而這背后隱藏的是權力、暴力、恐懼與創(chuàng)傷。
關鍵詞:赫塔·米勒;《呼吸秋千》;饑餓;創(chuàng)傷
一
目前對饑餓的研究大多是從社會學、歷史人類學(人類進化史)的角度出發(fā),尤其是饑餓帶來的各種身體、心理、社會問題得到了很多學者的關注。例如C.v.Tyszka等學者從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角度對饑餓與食物問題(Hunger und Ern?hrung)以及人類生存問題進行了探討;R.F.Schmidt 在他的一書中從人類生理學角度對饑餓與饑渴(Hunger und Durst)作為人類普遍感覺進行了梳理。(1)上個世紀以來,“世界饑餓”問題(The World Hunger)以及和發(fā)展中國家的貧窮、戰(zhàn)爭問題的結合成為關注的焦點,而從近幾年來,尤其是在物質生活資料富足的社會,人們更加關注饑餓在疾病語境下背后所隱藏的健康問題——“隱藏的饑餓”(Der verborgene Hunger),例如德國學者Konrad Biesalski就在他的《隱藏的饑餓》(Der verborgene Hunger)中探討了現(xiàn)代人中普遍存在的營養(yǎng)攝入不均及亞健康狀態(tài),尤其是孩童與婦女,以及其產生的原因;而另一個關注的問題則是饑餓的另一種疾病表現(xiàn)形式,即厭食癥。(2)有趣的是,厭食癥不光在醫(yī)學領域得到了很多研究,甚至在文學文化領域也得到了關照。值得關注的是英美文學學家 Leslie Heywood 在她的《奉獻給饑餓——現(xiàn)代文化中的厭食癥美學》(Dedication to Hunger.The Anorexic Aesthetic in Modern Culture)探討了饑餓與現(xiàn)代主義的關系,他將厭食理解為對縮減(Reduktion)和身體精神分離(Entk?rperlichung)的一種文化追求,而這種身體和精神、自我和世界、語言和所指之間的沖突也是現(xiàn)代文學關照的主題。(3)“饑餓”作為一種文學試驗(Hunger als literarisches Experiment)一直存在于文學文本中,其中最典型的莫過于挪威作家克努特·漢諾姆(Knut Hamsun)的成名作《饑餓》(Hunger),饑餓在這里不僅是身體上的,更是心理的、情感的以及社會的;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在他的晚年短篇小說《饑餓藝術家》(Ein Hungerkünstler)刻畫了一個表演“饑餓藝術”,即關在籠子里絕食的藝術家的形象。在這里,“饑餓”不再是單純的生存意義上了饑餓,而是和藝術的關聯(lián)。德國學者Alois Wierlacher的在1871年發(fā)表的文章《德國文學中的食物》使食物饑餓話語經歷了到文化學的范式轉換(4),這是德語范圍內第一次系統(tǒng)地研究這一主題。此后出現(xiàn)了較多的研究此主題的博士論文及著作。2003年Grewe-Volpp等人將食物、饑餓放在文學與文化學結合的語境下研究。(5)2017年Kikuko Kashiwagi-Wetzel與Anne-Rose Meyer更是出版了以“跨學科”研究視角下的“食物理論”(Theorien des Essens)(6),書中從哲學、社會學、倫理學、文學化、美學、宗教等方面梳理了食物話語,為食物饑餓研究打開了全新的局面。
2009年,德國當代女作家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以《呼吸秋千》(Atemschaukel)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部作品將人們的記憶帶回了最初最本質的饑餓,饑餓貫穿了整個勞動營的生活以及小說人物的一生,成為其終身的創(chuàng)傷體驗,它和回憶相互交織,從個體的饑餓創(chuàng)傷與回憶可觀照整個時代的歷史。由此可見“饑餓”在文學的不同時期或是與宗教的社會的話語,或是與藝術的疾病的話語結合,饑餓可以是饑餓本身,也可以是藝術家的饑餓游戲,但是無論如何,這其中所蘊藏的文化價值值得得到足夠的研究。
二
《呼吸秋千》這本小說講述的是赫爾曼斯塔特的薩克森青年雷奧·奧伯格的故事,他十七歲就被關到蘇聯(lián)集中營強迫勞動,并在那兒度過了五年。在勞改營他遇到各色人等,其中一些人熬不過最初的日子,最先一個死者是在水泥池中被淹沒的,在冬天死的人最多,有“死于時疫的,有喝煙草汁毒死的,有用玻璃碎片割開動脈或者砍斷自己手腳的,還有用頭撞墻,直到撞死的?!保?)食物極度短缺,文中的律師偷老婆的面包球,“把她的湯放在自己的湯旁邊,她眼睛一看別處,他的勺子就進了她的碗”(193)。這就是勞動營中的生存之道:“律師保羅從他老婆海德倫的飯盤子里偷湯喝,直到有一天她站不起來死掉了,因為她別無他法,就像她偷她的湯,因為饑餓別無他法,就像他隨后穿上了她那件有著小圓領和磨爛了的兔皮口袋蓋的大衣,對她的死他無法負責,就像她對自己再也站不起來無法負責[…]這就是事物之道:因為每個人都不能對什么負責,所以沒有人能對什么負責”。(200)在皮包骨的日子里,如果有人死去,而“拿走他枕頭下省下的面包,拿光他的東西就是我們的哀悼方式”。(128)勞動營是個現(xiàn)實的世界,人們的行為堅定而冷漠,“對死者的恐懼越小,對生存的迷戀就越大,生存的幾率就越高”(129)。范妮是勞動營中發(fā)面包的人,“她就是面包,是女主人,我們每天都對她俯首帖耳”(91),她是勞動營里權利與規(guī)則下的產物,她身上具有一種“冷漠的神圣性”(93)與“公正性”(93),她每天早晨把每人的面包稱好,“有時加一點面包渣,有時切掉一個角”(93),“她的歪嘴和稱的精確度結合得多么完美”(93),她的這種完美性卻讓人厭惡,她“非善非惡,她不是凡人,而是穿著鉤織夾克的法則。我似乎都沒有想過,拿范妮和其他女人比,因為誰也沒有她近乎病態(tài)的紀律性和完美無瑕的丑陋?!保?3,94)而文中另一個值得關注的人是巡夜人卡蒂,“她生下來就智力低下,那五年里她根本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86),“她不明白定額是什么,是命令呢,還是一種懲罰”(86)??ǖ偈莿趧訝I中的邊緣人,她的“瘋癲”與天真使饑餓無法上升到她的腦子里去,“她的大腦根本就不在這兒,她的舉止行為和勞動營的規(guī)范格格不入,卻和這個處境很是相配。她的身體里存在著一種很純粹的東西,讓我們羨慕不已。對于她的天性,饑餓天使一點兒也摸不著頭腦。它同樣也深入到她的身體,但和我們不同的是,它上升不到她腦子里去。她不做選擇,只做最簡單的事,聽天由命,隨遇而安。她沒有去逐門挨戶交換物品,一樣活著離開了勞動營”。她的身上保持著一份自然天性,與發(fā)面包的范妮形成鮮明的對比。
“饑餓天使”是米勒臆造出來的感知之一,西方文化中的天使并非總是以美好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吳文權在他的論文中寫道:“饑餓”這一如影隨形的折磨被冠以“天使”之名,首要原因是“饑餓”通向死亡,饑餓天使顯然源自死亡天使。勞動營里最為殘酷的莫過于死亡。然而,在死亡的威脅下,人們對死亡已經是冷漠,就像人們在他人死后的第一反應是拿光他的東西。另一方面,饑餓不僅預示著死亡,也促使人們不斷找吃的,“一鏟子=一克面包”(71),勞動等于面包。饑餓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我原本不需要心鏟,但我的饑餓依賴它”(72),在為掙面包而產煤時,心鏟就把產煤的事置于饑餓之前,身體才得以應付這項工作。但是身體在極度饑餓的狀況下,饑餓天使“完全垂入了我的口中,就掛在軟腭上,[…]饑餓天使把我的面頰貼在它的下巴上,讓我的呼吸打起了秋千?!保?2)
每個人都有一個饑餓天使,饑餓把人降格為一架為吃而生的機器。(8)“饑餓爬進了我們的身體,我們才是饑餓的床架。我們所有人都在閉著眼睛想象吃飯,我們整夜都在給饑餓喂食”(74)饑餓不僅給人的生理上,更是心理上帶來嚴重的傷害。文中如此描述這種病態(tài)的饑餓:“可不可以說,有一種饑餓,會把你的饑饉變成病態(tài)??倳懈嗟酿囸I加入到原有的饑餓之中。新來的饑餓不知飽足地增長著,躍入舊的、永恒的、好不容易才克制住的饑餓之中。如果除了談餓之外,關于自己就無話可說,如果除了餓之外,別的事就無法去想,那么人該如何在這世上生存?硬腭大過頭,一個高而敏感的圓拱,直達頭顱。饑餓讓人無法忍受時,硬腭內就會抽著痛,好像有人把一張剛剝下來的兔皮在臉后撐開了去曬干,臉頰變得干枯,覆蓋著蒼白的茸毛?!保?7,18)不再能吃的東西如麥得草,都是為饑餓天使服務的,饑餓會侵蝕大腦,直到腦殼里不再有思維的大腦,而只有饑餓的回響?!懊總€人都眼睛浮腫,鼻子碩大,面頰深陷,肚子和雙腿都水腫著?!保?9)在勞動營里饑餓對主人公雷奧身體和心理上的摧殘,在他回鄉(xiāng)后六十年來一直存在。他還是“以生命本身為食”(18),“為反抗餓死而吃”(18)。身體被饑餓規(guī)訓,“我已經不會用刀叉吃飯了。我不但手在抽搐,就是吞咽時候喉嚨也在抽搐。我知道,挨餓是怎么回事,人在餓了很久后終于得到食物,會是怎樣慢慢享用,或者狼吞虎咽??墒俏乙呀浲浟?,該咀嚼多久,該何時吞咽,才算是有吃相?!保?41)而在心理上,雷奧回到家鄉(xiāng)后,好像一切都沒有變化,除了他,“在這些對家鄉(xiāng)感到膩味的人中間,我卻因自由而眩暈。我性情變換無常,被訓練得悲觀消沉、卑屈惶恐,腦子里盡是服從的念頭”。(233)
結語
《呼吸秋千》是饑餓是五年勞動營生活的主線,與勞動、感知、情欲、鄉(xiāng)愁、回憶交織在一起,而這背后隱藏的是權力、暴力、恐懼與創(chuàng)傷。身體是饑餓的載體,在饑餓面前人成了“無性別”(138)的人。主人公和世界的關系就是“吃”(172),“死亡的威脅以饑餓的形式出現(xiàn),如影隨行,然而,人只要還知道饑餓,就說明還活著,還有生的希望。”(9)在饑餓最為難耐的時候,我們就聊童年和“吃的”,對家鄉(xiāng)的回憶與“吃”成為了對抗饑餓的手段,祖母的“我知道你會回來的”(9)與俄羅斯村莊婦女的白手帕成為了饑餓下的僅存的溫情,一直伴隨著雷奧。饑餓成了一種創(chuàng)傷,給活著走出勞動營的人留下了余生的饑餓后遺癥,但是在空間對換之后,在勞動營里魂牽夢繞的鄉(xiāng)愁也轉變成了回鄉(xiāng)之后對勞動營的饑餓記憶。(10)米勒善于用隱喻與語言游戲的方式,將隱藏在文本之下的話語與歷史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呼吸秋千》是基于奧斯卡·帕斯提奧對勞動營生活的詳細描述與米勒對母親勞動營經歷的童年記憶基礎上創(chuàng)作的,將饑餓以及與其交織的回憶與創(chuàng)傷以文學的手段書寫,照亮一段人類苦難的歷史。
注釋:
Schmidt,and Schmidt,Robert F.Physiologie Des Menschen.23.,V?llig Neubearb.Aufl.ed.Berlin[u.a.]:Springer,1987.
Biesalski,Hans-Konrad.Der Verborgene Hunger: Satt Sein Ist Nicht Genug/Hans Konrad Biesalski.Berlin[u.a.]:Springer Spektrum,2013.
Heywood,Leslie.Dedication to Hunger: The Anorexic Aesthetic in Modern Cultur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96.
Wierlacher,Alois.Vom Essen in Der Deutschen Literatur: Mahlzeiten in Erz?hltexten Von Goethe Bis Grass.,1987,300 S.
Grewe-Volpp,Halfmann,Grewe-Volpp,Christiane,and Halfmann,Ulrich.Erlesenes Essen: Literatur-Und Kulturwissenschaftliche Beitr?ge Zu Hunger, Sattheit Und Genuss, Für Ulrich Halfmann/Christa Grewe-Volpp...(Hrsg.).Tübingen:Narr,2003.
Kashiwagi-Wetzel,Meyer,Kashiwagi-Wetzel,Kikuko,and Meyer,Anne-Rose.Theorien Des Essens.Erste Auflage ed.Berlin:Suhrkamp,2017.
[德]赫塔·米勒.呼吸秋千[M].余楊、吳文權譯;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4.第128頁。以下僅在文中括號內標注頁碼。
吳文權.論赫塔·米勒《呼吸秋千》中的超現(xiàn)實隱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4(04).第60頁。
吳文權.論赫塔·米勒《呼吸秋千》中的超現(xiàn)實隱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4(04).第60頁。
邵凌瑋.赫塔·米勒《呼吸秋千》的文化記憶.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16.v.28.(02).第109頁。
參考文獻:
[1]Grewe-Volpp,Halfmann,Grewe-Volpp,Christiane,and Halfmann,Ulrich.Erlesenes Essen:Literatur-Und Kulturwissenschaftliche Beitr?ge Zu Hunger,Sattheit Und Genuss;Für Ulrich Halfmann/Christa Grewe-Volpp...(Hrsg.).Tübingen:Narr,2003.
[2]Heywood,Leslie.Dedication to Hunger: The Anorexic Aesthetic in Modern Cultur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96.
[3]Kashiwagi-Wetzel,Meyer,Kashiwagi-Wetzel,Kikuko,and Meyer,Anne-Rose.Theorien Des Essens.Erste Auflage ed.Berlin:Suhrkamp,2017.
[4]Wierlacher,Alois.Vom Essen in Der Deutschen Literatur: Mahlzeiten in Erz?hltexten Von Goethe Bis Grass.,1987,300 S.
[5][德]赫塔·米勒.呼吸秋千[M].余楊,吳文權譯.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4.
[6]吳文權.論赫塔·米勒《呼吸秋千》中的超現(xiàn)實隱喻[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4(04).:60.
[7]邵凌瑋.赫塔·米勒《呼吸秋千》的文化記憶[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16.v.28.(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