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征和
29歲的山東小伙李壽升,畢業(yè)于山東藝術學院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yè),可他現(xiàn)在所做的,似乎與他的年齡及專業(yè)都不大兼容。
2012年,大學畢業(yè)后的李壽升成了全班同學中的“另類”。許多同學依據(jù)所學去了橫店跟劇組,月入逾萬,而他卻覺得那樣的工作不適合自己。折騰了差不多一年后,他開始自己創(chuàng)業(yè),成立了一家名為“手功意”的情景模型工作室,一頭扎進還原“老物什”的手工制作中,開始制作場景模型,包括歷史場景再現(xiàn)、遺址復原、古建筑復原等。在山東,類似工作室?guī)缀蹩瞻住?/p>
一個新的時代青年,怎么就與古董樣的“老物什”攪和上了?
李壽升的父親是一名心靈手巧的木匠,四鄉(xiāng)八里人家的家具基本都是他一人打制的。李壽升從小耳濡目染,也學著制作家具模型。成長于這樣的家庭氛圍中,他自小就對富有年代感的舊房子、老物件充滿感情,甚至覺得斑駁的墻皮也有一種別樣的美。這樣的“基因”,加上大學時一門名為“場景還原”課程的發(fā)酵,更使他對“老物什”情有獨鐘。
“手功意”開張了,沒有錢在市區(qū)里租像樣的房子,李壽升就把工作室搬到城郊的一處民房里,沒有家電,連冬天最基本的取暖火爐也省去了。有的都是工作必需的,院子中央是自制的工作臺,一側靠墻立著的是擺放得滿滿當當?shù)墓ぞ呒?,兩間房子里堆滿了雕刻機、塑料泡沫等機器原料。李壽升不在乎條件,只在乎這里的“便利和安靜”。
條件可以簡陋,但原料、工具和機器的購買是少不了要談錢的。于是,李壽升就接一些白天去兒童話劇院做舞臺道具的活兒,以“養(yǎng)活”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夢想。也因此,李壽升的創(chuàng)業(yè)生活成了黑白分明動靜有別的兩個世界:白天,他在嘈雜、喧嘩中設計制作演出道具;晚上,他就安坐在工作室的桌旁,在靜靜的燈光下,畫圖、雕刻、涂石膏、打磨、粘接、上色,儼然手藝嫻熟的老藝人。大到等比縮小的老濟南火車站、山西李家村、上世紀80年代職工宿舍樓,小到一輛獨輪手推車、一扇舊時的院門、一方熱氣騰騰的灶臺,一件件“老物什” 就這樣在他的手中“復活”。
身邊沒有現(xiàn)成的模型可以借鑒,李壽升就買來古籍和老照片揣摩,同時,一趟趟出去采風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古鎮(zhèn)、小巷、深山里的古村落都留下過他的串串腳印。在山西磧口鎮(zhèn)寫生期間,李壽升無意間踏入李家村,便被層層疊疊、 依山而建的窯洞民居所震撼,這種大自然和人類建筑完美結合的壯觀景象令其無比癡迷。腦中不知構了多少遍圖,草稿不知修改了多少遍,兩年后,作品終于出爐,這也是他至今為止最為滿意的作品。
創(chuàng)業(yè)兩年后,李壽升終于在濰坊、濟南舉辦了個人作品展,令他感動的是,很多年長的觀眾看到這些“老物什”都會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跟他分享自己過去的生活場景和成長故事。有位七旬老人在李家村模型前駐足審視,發(fā)現(xiàn)墻上的“文革”標語有誤,便認真地寫在紙上,幫李壽升糾正過來。作品展上,李壽升激動地說:“每一個老物什都有歷史感,而每個人的故事不同,引發(fā)的情感共鳴千差萬別,我很享受和大家分享的過程?!?/p>
李壽升的分分秒秒在對“老物什”復原的一筆一劃中悄悄溜走,從創(chuàng)業(yè)至今已有4年,他從未感覺到孤獨,每時每刻與自己的作品對話,在他看來是一件無比幸福的事。但也有讓他愁上心頭的,那就是很多次創(chuàng)作卡殼的經(jīng)歷,如何選擇合適的材質和工藝,并且注入自己的創(chuàng)意,“這個才是讓你真正痛苦的事情”。在制作一輛不到10厘米長的賣糖葫蘆的“大金鹿”自行車時,為了使每一顆糖葫蘆都達到逼真的效果,李壽升進行了多次嘗試,才終于找到合適的材料,一筆一筆將糖葫蘆刻上去。
如今,他已經(jīng)又多了一個志同道合的創(chuàng)業(yè)伙伴,他們借助微信公眾號讓更多人知曉這門手藝。不少感興趣的年輕人輾轉打聽,專程來到僻壤鄉(xiāng)村的工作室,只為親身感受一下手工制作的氛圍。李壽升也樂得受邀赴北京一家藝術類學院擔任模型制作的指導老師,給臺下比自己更年輕的95后們講授手藝活兒的樂趣。他希望“老物什”能走進年輕人心里,讓更多同齡人了解、愛上傳統(tǒng)手工藝。目前,李壽升與合伙人正在嘗試著制作適合家庭用的工藝擺件,設想著能進一步擴大“手功意”產(chǎn)品的市場和銷路。
與同學相比,李壽升坦言,他所賺不多,但他會堅持,也自信有未來。他認為,一件“老物什”就是一扇歷史的窗口,“手功意”既為稻粱謀,還意在讓歷史生動地“復活”在人們眼前:一個民族,因為有歷史而厚重而自豪;如果丟掉歷史一味地趕潮流淘金,難免會丟掉靈魂。幸福無根,情無所倚,無趣無味。
(編輯 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