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春香
(江蘇省如東縣中醫(yī)院,江蘇 如東 226400)
糖尿病腎病為糖尿病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臨床多采用血液透析治療,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但在透析過程中,患者血壓波動幅度比較大,增加低血壓的發(fā)生風險,進而影響透析治療效果,因此,需在明確患者具體血壓變化情況的基礎上,給予患者有效的護理干預。本研究以本院行血液透析治療的糖尿病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透析過程中血壓變化情況,探討護理體會。
選擇2014年10月~2017年10月在本院中行血液透析治療的糖尿病腎病患者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齡36~72歲,平均年齡(58.7±4.2)歲;糖尿病病程2~23年,平均病程(12.6±2.5)年。納入標準:(1)符合糖尿病腎病診斷標準;(2)凝血功能正常;(3)無意識障礙;(4)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且自愿參與;(5)排除伴有精神疾病、其他重大疾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0例,兩組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且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兩組患者均接受透析治療,透析機采用費森尤斯4008B型、40008S型,透析器選擇一次性F6型,每次透析4h,每周2~3次,透析液鈉濃度控制在135~140mmol/L、流量控制為500ml/min、溫度控制在36.0~36.5℃、血流量控制在200~280ml/min,透析過程中,有效調整超濾量及超濾速度,保證每小時每千克體質量脫水量相同。透析期間,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給予護理干預。
分別于透析前、透析1h、透析2h、透析3h測量患者的收縮壓,統(tǒng)計透析過程中低血壓的發(fā)生例數。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8.0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以率(%)表示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及計數資料分別利用t和 檢驗,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透析前,兩組收縮壓水平相近,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透析后,兩組收縮壓水平均低于透析前,但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透析前后收縮壓水平比較 [(±s)kPa]
表1 兩組透析前后收縮壓水平比較 [(±s)kPa]
注:與透析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n=20) 透析前 透析1h 透析2h 透析3h觀察組 10.68±0.42 7.61±0.44*# 5.84±0.27*# 4.06±0.18*#對照組 10.63±0.45 5.35±0.38# 3.16±0.22# 2.27±0.13#
觀察組20例患者透析過程中發(fā)生低血壓1例,發(fā)生率10.0%;對照組20例患者透析過程中發(fā)生低血壓6例,發(fā)生率30.0%。觀察組透析過程中低血壓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
在透析技術水平不斷升高過程中,顯著的減少了透析相關并發(fā)癥,但卻并未降低透析中低血壓的發(fā)生率,低血壓的反復發(fā)生會增加心血管病、癡呆癥、腦梗塞的發(fā)生風險,嚴重影響患者預后[1]。根據本研究結果,糖尿病腎病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療時,治療開始后即會降低收縮壓水平;從本研究的觀察組與對照組的組間比較結果來看,觀察組患者經護理干預后,透析過程中的收縮壓水平要高于對照組,而低血壓發(fā)生率則低于對照組,這說明,良好護理工作的的開展有利于改善透析中的血壓變化幅度,減少低血壓,促進透析治療效果的提升。
臨床以血液透析方法治療糖尿病患者期間,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護理工作[2]:(1)患者基礎血壓偏低情況下,透析初始階段中要對動脈血引出速度嚴格控制,使引血速度保持在80ml/min,同時對患者血壓變化情況密切觀察,并以此為依據,將血流量逐漸增加,監(jiān)測患者時,尤其注意初次透析患者,若患者出現嚴重反應,透析要終止,或透析時間縮短,預防意外;(2)透析要按時開展,超濾速度合理調節(jié),透析機可選擇有超濾模式的,即前后慢、中間快,但總脫水量應控制在體重的5%之內,避免脫水量過多降低血壓;(3)透析2~3h后,甜食、糖果或含糖水果少量給予患者,避免患者發(fā)生低血糖,密切觀察患者透析后的反應,如果出現出冷汗、惡心、頭暈等癥狀,100ml 50%葡萄糖液及時輸注,緩解癥狀[3]。
綜上,糖尿病腎病患者血液透析過程中會降低血壓水平,且易發(fā)生低血壓,護理人員要提早做好預防性的護理工作,全面的干預患者身心,促進低血壓發(fā)生率降低,避免血壓大幅度波動,提高透析治療安全性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