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晉生
摘 要:物理校本課程對物理教學具有重要意義,但當前的物理校本課程仍存在較多問題,未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且物理校本課程研究時間及安排存在欠缺,故應對物理校本課程基本原則進行探討,并合理借助科技實踐活動的方式充分發(fā)揮物理校本課程的優(yōu)勢,繼而提高物理教學質量。
關鍵詞:物理;校本課程;科技實踐;開發(fā)
物理校本課程可為物理教學提供輔助作用,影響著物理教學的質量及發(fā)展??茖W、合理地開設物理校本課程,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及學科素養(yǎng),繼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但由于物理校本課程研究時間較短等因素,故教師未能從本質上發(fā)揮其最大優(yōu)勢[1]。為進一步探究與發(fā)揮校本課程的教學作用,應對物理校本課程進行摸索,并不斷探究其科技實踐活動,繼而使學生掌握物理概念、規(guī)律及操作技能等?;谏鲜銮闆r,本文則主要探究物理校本課程中科技實踐活動的開發(fā)。
一、遵循物理校本課程原則,落實科技實踐活動
物理校本課程所選取的內容應按照其基本原則有效選取,而高中物理校本課程基本原則主要包括服務性原則、補充性原則、綜合性原則及差異性原則。為此,在對物理校本課程內容進行開發(fā)時,應遵循上述基本原則,讓物理校本課程服務于學生,將物理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幫助學生貫穿物理知識,繼而滿足學生個性發(fā)展。為此,在物理校本課程原則下,實施科技實踐活動,可增添物理教學的趣味性與積極性,以科技實踐探究活動推動學生思維能力,繼而發(fā)揮物理校本課程的有效性,提升教學質量。而新課程教材中,利用科技實踐活動科學規(guī)律,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意圖最為明顯。例如,在學習高一物理教科書中的第一冊時,教師可引出力的矢量性及平行四邊形法則求合力的方式,并組織學生展開科技實踐活動,對重力、摩擦力、彈力等進行探究,讓學生運用工具進行科技實踐探究,并將受力分析、平衡問題退到牛頓運動定律后;在學習第二章時,可讓學生進行科技實踐活動,探究加速運動及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在學習第三牛頓運動定律后,再學習落體運動、豎直上拋運動等內容,讓學生進一步探討其科學規(guī)律,掌握物理知識內容[2]。
二、搜集整理校本課程信息,優(yōu)化課程設置
在物理校本課程中,教師應對學生常見的物理問題及易錯題型等進行整理,并對其進行歸類。聯(lián)系學生的物理知識學習情況,聯(lián)系生活實際,啟發(fā)學生思維能力,以科技實踐活動為主題,讓學生通過科技實驗,探究物理問題,并自主形成物理實驗結論,對相關的物理問題進行提問或是提出自己的見解,繼而不斷優(yōu)化物理課程實踐,提高學生學科素養(yǎng)。例如,在學習與機械能守恒定律有關的內容時,教師可借助科技實踐活動的方式先引導學生從重力做功及重力勢能兩者的變化過程進行探析,讓學生對功與能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并讓學生推導出重力勢能的表達公式,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推導機械能守恒定律,并總結其機械能總量所遵循的規(guī)律。同時,根據物理教材內容,教師還可設計與生活有關的物理科技實踐活動,如“家電中存在的物理知識”“科技制作”等科技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自主發(fā)明與創(chuàng)造,利用手上的工具制作航天模具、機器人、簡單風力發(fā)電器等,繼而不斷增強學生實踐操作技能,在科技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團結互助的良好品質[3]。而在物理教材中,有著許多未經實驗探討就得出概念及物理規(guī)律的內容,故在整合校本課程資料時,應著重探究其物理模型的構建,使學生借助實踐工具探究物理概念。
三、注重學生設計類科技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情感態(tài)度
在物理校本課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情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繼而讓學生在科技實踐活動中獲取一定的自信心,提升知識掌握能力。為此,教師應加強學生設計類的科技實踐活動,讓學生自主設計科技原理,并制成相應的實物作品,并對學生作品進行點評,繼而提高其學習自信心。例如,有的學生便會設計有共軸雙轉式的垂直軸風力機。其設計的原因主要包括:機械摩擦與空氣動力間的摩擦所產生的噪音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與生態(tài)環(huán)境;軸向力與彎距所引起的載荷量較高,繼而降低其使用壽命。故學生在設計時,應考慮怎樣提高風能的轉換效率,應該怎樣減小風力機的影響因素,怎樣改善風力機的結構及缺陷。當學生通過科技實踐活動后,教師還可組織學生以現(xiàn)場總結活動、作品評比、作品展示等活動,讓學生間有效交流,繼而使物理校本課程下的科技實踐活動充滿趣味性與有效性,培養(yǎng)學生情感態(tài)度,繼而提高其實踐操作能力[4]。
總之,物理校本課程與教師的研討與開發(fā)離不開干系,而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物理校本課程下的科技實踐活動,可有效提高自身應用物理知識的有效性,并在實踐活動中增強自身的學科素養(yǎng)及能力。故教師要不斷地對物理校本課程中的科技實踐活動進行探究,繼而發(fā)揮其輔助價值。
參考文獻:
[1]婁青青,李振宇,曹晶,等.簡談“物理”科技與生活”校本課程的開發(fā)[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40-42.
[2]張齊峰.高中物理校本課程開發(fā)及實踐研究[J].物理教學探討,2015,33(2):32-35.
[3]張寶森.開發(fā)物理拓展實驗,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實踐研究[J].物理教學,2017(3):30-33.
[4]滕彥佼.高中物理校本課程開發(fā)及實踐研究[J].教育,2015(22):236.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