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娟
【案例描述】
一次考試后,小穎爸爸留言道:
“老師,卷子上有對文言文加點詞的注釋:(1)兒女:準確注釋是子侄輩的年青一代,孩子回答是“年青一代”,沒有突出“子侄輩”;(2)欣然:準確注釋是:高興的樣子,孩子回答是“高興地”,于文中是通順的,但沒有譯出“然”字。改卷結果是全扣4分,這似有不妥。當然從嚴要求無可厚非,但不至于一點分都不給。這倒沒有糾纏分數(shù)的意思,畢竟這是游戲規(guī)則,我們關心的是這樣判分折射出什么樣的信號,是初中階段更精細化的要求,亦或是嚴格按照八股文標準來評分。個人意見,當否供參考?!?/p>
看完留言,老師心生反感:一個不熟諳教學規(guī)律的人,居然對老師“指手畫腳”,而且把分數(shù)看得過重,這口氣如何咽得下去?于是回復道:
“高興地”只是“欣”的意思,“然”的意思沒有答出。按中考評分標準,這是不能給分的。另外,感覺您對分數(shù)看得有些重了,這對孩子成長不利。
也許老師的語氣有些生硬,小穎爸爸“懷恨”在心。在新生的第一次家長會后,他竟然直接在Q群上留言說:
“家長會缺少家長之間的溝通,比較失望,沒想到名校也沒有新創(chuàng)意,感覺和小學區(qū)別不大,各位不要再唱贊歌,應該反思……”
老師沒想到自己辛苦準備的家長會竟被一個外行人士如此評價,不由怒火中燒。平靜下來后,她強壓怒火回復道:
“本次家長會的目的是引導家長幫助孩子做好小學與初中的銜接,自然是老師們講得多些。以后隨著孩子年齡增長,青春期問題出現(xiàn),我們會陸續(xù)安排家長座談會,交流教子心得?!?/p>
小穎爸爸不說話了。但這位老師的心里并沒有“獲勝”的喜悅。
【案例思考】
每一個孩子都承載著家庭的希望,因此當孩子出現(xiàn)問題時,出于對自己孩子的偏愛,家長往往會首先指責老師。如果遇上懂一點教育知識卻又不系統(tǒng)了解的家長,老師往往會感覺應對無術。如上述案例中的老師將家長的疑問和思考看成是對自己教育教學水平的質疑和挑剔,將家長和老師完全對立了起來,處理方式稍顯急躁。
從心理學上講,一般人對外界的批評指責往往有兩個習慣性的反應:對抗或忍讓。對抗也許會讓自己內心舒暢,但也往往容易加深矛盾,對解決問題不利。忍讓也許會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老師自己的情感也會受傷,長此以往,將產(chǎn)生嚴重負面效果,影響老師對職業(yè)的興趣和信心。
案例中的老師選擇用強硬的方式讓對方屈服,卻無法讓對方信服。因為雖然這個問題被壓制住了,但出現(xiàn)下一個問題時該怎么辦?如此家校溝通將走進死胡同,最終受傷害的是無辜的孩子。那么,面對這類強勢家長的提問、質疑甚至責難,老師該如何正確應對呢?
1.運用移情技巧,與家長保持“同心”
所謂“移情”,簡單說就是換位思考,設身處地考慮對方感受,與對方建立共情,讓對方感受到你理解他的感受,這樣雙方就會避免誤會,更容易達成一致意見。
如果運用移情技巧,老師就可以先這樣說:您如此看重孩子成績,作為老師我感到非常高興。我想,有您這樣負責任的家長,孩子的分數(shù)一定會很快提上來。這樣只需用簡單的幾句話,就能讓家長感受到老師的真誠與親和力。而當家長感受到老師的理解,就會與之站在同一戰(zhàn)線上,后面的溝通就會非常順暢了。
2.巧用情緒ABC理論,發(fā)現(xiàn)正面動機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所創(chuàng)建的情緒ABC理論認為,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某一誘發(fā)性事件(A)直接引發(fā)的,而是由經(jīng)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chǎn)生的錯誤信念(B)直接引起的。錯誤信念也稱為非理性信念。
埃利斯認為,正是由于我們常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們產(chǎn)生情緒困擾。因此,在面對家長的質疑甚至責難時,如果教師能調整心態(tài),發(fā)現(xiàn)事情背后的正面動機,就能夠避免讓溝通陷入僵局。
無疑,案例中的A是家長的第一份留言,而老師看完這段留言后的心理活動則是B,C則是老師暗含了復雜情緒的第一份回復。
在這件事的整個反應模式中,家長想知道評分標準折射出了怎樣的考試規(guī)則(A),而老師卻理解為這是家長在對自己工作指手畫腳(B),導致她不客氣的回復(C)??梢?,這一次家校溝通出現(xiàn)問題,是由老師的非理性情緒造成的。實際上,當面對家長質疑時,如能運用情緒ABC理論改變信念,發(fā)現(xiàn)家長提問中的正面動機,就會改變教師對事件本身的認識,從而避免與家長的溝通陷入僵局。
如小穎爸爸對成績感到緊張,教師應該感到理解和高興,因為只有負責任的家長才會理解和配合學校教育。小穎爸爸在Q群上發(fā)表意見,說明他對教育有自己的理解,教師不妨運用拿來主義精神,充分利用家長資源,采納家長合理建議,這樣當家長得到認可,就會更加積極地支持老師工作。家長認為本次家長會缺乏溝通,正說明他有向老師傾訴的愿望,重視孩子的教育。此時老師如能“放下身段”,與家長真誠溝通,效果可能大不一樣,同時吸引更多家長為班級建設做出貢獻。
3.引領家長觀念,形成教育合力
運用移情技巧,發(fā)現(xiàn)家長行為的正面動機,可以增強教師的親和力,獲得家長理解認同,但要真正解決問題,還需改變家長態(tài)度和認識,以使家校之間在未來面對事情時,能始終處在同一“頻道”,合力解決問題。否則,無論哪一方指出對方觀點錯誤,都只能激發(fā)對方抗拒心理,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可能引發(fā)其他問題。
經(jīng)驗表明,解決家??捶ǚ制鐔栴}的最好辦法是先“跟”后“帶”。所謂“先跟”,就是先在情緒、角度、觀點等方面給予認同,也即前面所說的與家長共情,并發(fā)現(xiàn)家長提問背后的正面動機?!昂髱А保瑒t指順著對方思路,引領家長看到不一樣的內容,增加對方體驗,讓對方在不自覺中改變自己的看法。
例如,教師在看到家長會后的留言后,可先“跟”——首先感謝小穎爸爸對學校工作的關注,表示有如此信任學校的家長是老師的福氣。小穎爸爸的看法一方面源于對學校和班主任的期望,另一方面也是自身對教育獨到的理解,希望他今后多提寶貴意見。
然后再“帶”—— 我想,小穎爸爸的反思一定是為孩子的成長考慮,對嗎?孩子從小學進入初中,環(huán)境變了,同伴變了,老師也變了,如何讓孩子盡快融入新集體?家長們是否有科學合理的辦法?然后還可進一步讓家長思考:全班幾十人,家長會是采取一一溝通的形式,還是先面上統(tǒng)一講解事后再單獨答疑的形式好?家長們可以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如此通過發(fā)問,引領家長深入思考,老師就掌握了談話的主動權,從而也更容易獲得家長的認同。同時,通過思考,家長們就會認識到,本次家長會讓老師多講,是為了教給家長科學的方法,引領孩子更好地適應初中學習生活。
(作者單位:廣州大學附屬中學
廣東廣州 510050)
責任編輯 余志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