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了與空調、電風扇為伴的現(xiàn)代人也許很難想象,在沒有電也沒有電器的古代,人們如何度過熱浪滾滾的夏天?其實,古人度夏不但充分體現(xiàn)了智慧,還十分低碳環(huán)保有情趣。歷史告訴我們,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即使沒有電,他們卻能想到其他方法消暑避夏,而且有些方法流傳至今依然在用哦。
曾侯乙冰鑒
冰箱是現(xiàn)代人家離不開的電器,除了保持蔬菜水果的新鮮,還可以凍冰棍!這應該是炎炎夏日最好的福利了吧。
不過,曾侯乙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jīng)享受到這個福利了。在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一對銅冰鑒,冰鑒也就是古代的冰箱啦。這個冰鑒通高61.5厘米,邊長62厘米,重170公斤,分為內外兩層,外邊為鑒,里邊為缶,內外兩個部件之間有縫隙,每到炎熱的夏季就可以把冰放在縫隙里,如此一來,冰酒冰飲料就任君選擇了。
故宮冰窖
古代沒有可以在夏天創(chuàng)造低溫的機器,那么冰又是打哪來的呢?冰窖便是古代人們貯冰的地方。冰窖是用磚石壘起來的拱券形半地下的建筑,人們在冬天把河中的冰挖上來,切割成規(guī)整的長方體,然后運到冰窖儲藏起來,半地下的冰窖保證了低溫,厚厚的磚石可以把外邊的熱氣隔絕起來,這樣冬天的冰塊就可以儲藏到夏天。
大約在三千年前的商代,富貴人家就已經(jīng)開始在冬日鑿冰貯藏于窖,以備來年盛夏消暑之用。
冰塊、冷飲
古人有這些外界的降溫手段后,自然開始琢磨怎么從飲食方面降溫降火。古人先是通過冰塊給室內降溫,后來慢慢把冰塊和飲料、食物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冰棒、冰鎮(zhèn)米酒、消暑湯等。
到了宋代,古人冷飲的制作水平幾乎和現(xiàn)代差不多了。南宋詩人楊萬里曾對一種叫“冰酪”的冷飲大加贊賞:“似賦還咸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消?!瘪R可·波羅來中國時,受元世祖賞賜,幸福地品嘗到了當時的皇家冷飲“冰酪”(它由果汁、牛奶、冰塊等調制而成)。后來,馬可·波羅把“冰酪”的制作技術帶回意大利。意大利對這一技術嚴加保密三百年后,被法國人出高價買走,此后不知怎么的又傳到了英國。英國人改造后,制出了我們今天常吃的“冰激凌”。
古人的“涼友”
夏天酷暑難耐,但是別忘了我們身邊的“涼友”呀?!皼鲇选闭婵芍^“良友”,沒電的日子它可替代空調、電扇為我們帶來徐徐涼風。涼友的涼不似空調那般直直吹向身體,引來空調病;涼友的風也不似電扇那般強烈,它的風是輕柔的。它的材質從古至今十分多變,有普通的竹、木、塑料,更有貴重的象牙、貴金屬。說了這一串,涼友的真身也該一現(xiàn)了,那就是扇子。
扇子是古人夏天降溫用的最普遍的神器。扇子最早是誰發(fā)明的,現(xiàn)在已經(jīng)無法考證了。但是按照人類的本能,估計在原始社會就應該有雛形了,不過那時拿的應該是樹葉等東西。后來隨著人類的進步,制造工具的能力越來越強,扇子也變得種類繁多。古人稱扇子為“搖風”“涼友”。經(jīng)濟條件好的人家會買用絹帛制作的,經(jīng)濟條件差的就用蘆葦竹條編的,如果是達官貴人,在酷暑則可以享受“人工風扇”。到了漢代,一種名叫“葉輪撥風”的大型納涼器具騰空出世,其消暑效果非??捎^。
瓷 枕
中國自古就被稱為“瓷器之鄉(xiāng)”,古人除了會用瓷器做碗、做花瓶外,還發(fā)明了瓷枕。瓷枕的枕面涂了一層特殊配方的釉,冰冰涼涼的,夏天枕于其上,睡起覺來特別涼快。所謂“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恐怕就是古人對瓷枕的最好贊美。
涼 屋
唐代開始出現(xiàn)一種供人消暑的“涼屋”。“涼屋”通常傍水而建,采用類似水車的方式推動扇輪搖轉,將涼氣徐徐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機械將水送至屋頂,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簾”,屋子里自然會涼快起來。這個方法比“人工風扇”和“葉輪撥風”效果好得多,是古代科技的進步啊。到了明代,“涼屋”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新高度,明朝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箋》中對此有精彩描述:“霍都別墅,一堂之中開七井,皆以鏤刻之,盤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辈浑y看出,明代人已知道在消暑時巧妙利用地理優(yōu)勢,掘井納涼。著名的承德避暑山莊就是古代涼屋的巔峰之作。
古人降溫最后的大殺器——心靜自然涼!
此神器一出,任你氣溫四十度還是五十度,都要統(tǒng)統(tǒng)歸降!這句話出自著名詩人白居易的《苦熱題恒寂師禪室》:“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非是禪房無熱到,為人心靜身即涼。”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此方法皆適用!“心靜自然涼”不僅可以指對氣溫炎熱的控制上,還可以指遇到煩心事,不急不躁,頭腦冷靜,心里清明,方能找到解決之道!
看完古人這些消暑神器,魯小班特想穿越回去,好好體驗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