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騰春 劉 毅
原發(fā)性高血壓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高血壓病變通常首先累及血管,促使了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而動脈粥樣硬化更是心腦血管疾病的根本病因。近年來,有很多研究證明低血清25羥-維生素D3水平與原發(fā)性高血壓病相關[1-3]。而由于25羥-維生素D3皮膚合成和腸道吸收的局限性[4],25羥-維生素D3缺乏是目前社會人群中普遍存在問題[5]。大量研究顯示,低水平的25羥-維生素D3與高血壓風險相關。基于以上基礎,我們提出了本研究,旨在分析血清25羥-維生素D3的水平變化,探討其與原發(fā)性高血壓病患者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的關系。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336例高血壓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30例,女106例。入選標準:根據(jù)《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平均收縮壓≥140 mmHg和(或)平均舒張壓≥90 mmHg,診斷為原發(fā)性高血壓病[6]。排除標準:①服用調(diào)節(jié)血脂的藥物、非甾體類抗炎藥、維生素D及鈣劑者;②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③患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腦梗死、嚴重的心律失常等;④骨質(zhì)疏松癥、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腎臟??;⑤意識不清,依從性差。收集所納入患者的一般資料,記錄患者性別、年齡、身高、體質(zhì)量、血壓,計算患者的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測量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IMT)[7],根據(jù)測量結果分為3組。其中,頸動脈IMT<0.8 mm為對照組;IMT 0.8~1.2 mm為增厚組;IMT>1.2 mm為斑塊組。
血清25羥-維生素D3的測量采用羅氏全自動電化學發(fā)光免疫系統(tǒng)測量,正常值為19~56 μg/L或30~140 nmol/L。測量患者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紅蛋白(HbA1C)及超敏C反應蛋白(hs-CRP)。
對3組的性別、年齡、血壓、BMI、TG、TC、HDL-C進行分析,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3組的LDL-C、FBG、HbA1c、Hs-CRP、25(OH)D3進行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與正常組相比,增厚組和斑塊組的LDL-C、FBG、HbA1c、Hs-CRP顯著性升高(P<0.05);25(OH)D3顯著性降低(P<0.05)。與增厚組相比,斑塊組的LDL-C、FBG、HbA1c、Hs-CRP顯著性升高(P<0.05);25(OH)D3顯著性降低(P<0.05),見表1。
表1 各組一般資料的比較 ±s,mmol/L)
注:1)與對照組相比,P<0.05;2)與增厚組相比,P<0.05
各檢測指標與頸動脈IMT進行相關性分析顯示:在高血壓患者中,性別、年齡、BMI、SBP、DBP、TG、TC、HDL-C與頸動脈IMT無相關性。其中,HbA1c與頸動脈IMT微弱相關(rHbA1c=0.270);LDL-C、FBG、Hs-CRP與頸動脈IMT低度相關(rLDL-C=0.475;rFBG=0.525;rHs-CRP=0.535);25(OH)D3與頸動脈IMT高度相關(r25(OH)D3=-0.918)。見表2。
根據(jù)logistic回歸分析得出,在高血壓患者人群中,25(OH)D3是頸動脈斑塊的保護因素;LDL-C、FBG、Hs-CRP、HbA1c是形成頸動脈斑塊的危險因素。見表3。
原發(fā)性高血壓病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長期的高血壓病可以導致廣泛的血管硬化,引發(fā)心、腦、腎靶器官的損害。根據(jù)我國大規(guī)模的成人血壓普查研究發(fā)現(xiàn),原發(fā)性高血壓病的患病率是明顯上升的。目前認為原發(fā)性高血壓病的發(fā)病機制與神經(jīng)遞質(zhì)活性、腎臟功能、RAAS(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激活、血管活性物質(zhì)的釋放和胰島素抵抗等有關。
表2頸動脈IMT與各變量的相關性分析
(mmol/L)
表3 頸動脈斑塊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同時目前研究發(fā)現(xiàn),25(OH)D3不僅僅可以調(diào)控RAAS,還可以刺激血管炎癥、增加胰島素抵抗和利鈉肽受體的表達[8]。流行病學研究和實驗室研究也提示低25(OH)D3水平可以導致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內(nèi)皮細胞功能不全及心肌細胞的鈣化[9-10]。動物學和細胞學研究也證實25(OH)D3可以保護內(nèi)皮細胞抵抗細胞粘附因子和炎性因子的作用[11-12]。目前更是認為血清25(OH)D3水平是動脈壁厚度和內(nèi)皮功能障礙的生物學標志物[13]。但是也有研究報道1,25-(OH)D3呈劑量依賴性地增強血管平滑肌細胞鈣化和骨橋蛋白的表達,從而促進血管壁鈣化,而中毒劑量的維生素D3誘導動脈彈力層鈣化[14]。而上述研究結果均對預防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血管動脈硬化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基于本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LDL-C、FBG、HbA1c、Hs-CRP是高血壓人群中頸動脈IMT增加的危險因素;而25(OH)D3在高血壓患者中,是頸動脈IMT的保護因素。血糖升高導致的大血管病變早期就可以出現(xiàn)大血管壁內(nèi)膜增厚,管壁內(nèi)部出現(xiàn)不規(guī)則的粥樣硬化斑塊,最終導致管腔狹窄[15]。Hs-CRP也在血管炎癥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同時在非高血壓患者人群中證實,正常的血清25(OH)D3水平可以使左室有更好的幾何結構及功能[16-17]。以上研究都與本實驗結果趨于一致。
因此我們認為,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的頸動脈IMT發(fā)生發(fā)展受多種因素影響,而其中25(OH)D3是頸動脈IMT的保護因素;有研究認為補充適量的25(OH)D3是可以引起SBP的下降[18]。且結合本研究結果推測,或許通過補充適量的25(OH)D3也可以降低高血壓患者形成頸動脈IMT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