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水+墨:從新海派到當代”展覽在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開幕?!八?墨”是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已經(jīng)連續(xù)舉辦了六年的一項長期的學術品牌展覽。每年,展覽都會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中國當代水墨的發(fā)展。
今年的“水+墨”展覽以“新海派與當代”為主題,聚焦11位上海的新海派藝術家和對中國水墨進行實驗的國外藝術家,集中展出了他們近幾年來最新創(chuàng)作的水墨作品。“水+墨”策展人馬琳介紹,2012年“水+墨”以課題研究被啟動,持續(xù)6年間,“水+墨”通過展覽加論壇的模式,使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被激活,也使寶山區(qū)新文化力量得到了進一步的激發(fā)。
在展覽開幕當天,還舉辦了“水+墨:公共文化與美術館創(chuàng)新”論壇,論壇由獨立策展人、藝術家王南溟主持,邀請北京大學教授、國際藝術史學會主席朱青生;上海美術學院史論系主任、教授李超;文匯報文化中心主編張立行;新民晚報高級記者林明杰;劉海粟美術館副館長阮竣;“水+墨”策展人、上海美術學院副教授馬琳,共同圍繞“水+墨”展覽的學術性和可持續(xù)性、公共文化的公共性、在地性等特征,討論公共文化文化政策與美術館的關系以及美術館在新的語境下如何轉向和創(chuàng)新的問題。正如這次論壇主持王南溟所說,此次論壇是對美術館以及對公共文化的最新討論,從新海派到當代,文化的公共性如何通過美術館的創(chuàng)新來帶動,這些答案毫無疑問都在上海。參與論壇的專家們都各自提出了對于美術館如何建設、美術館與公共文化之間的關系如何建構等問題的獨到見解。
策展人馬琳在總結專家觀點時表示:為了避免美術館同質化的現(xiàn)象,寶山民間藝術博覽館根據(jù)自身的條件和狀況,以課題帶動展覽,通過一個點每年持續(xù)深入地做課題,走出了自己獨特的道路。該館通過美術館創(chuàng)新來和現(xiàn)代的公共文化政策相配合,在這六年所發(fā)生的變化,正是以展覽帶動美術館創(chuàng)新的實例。
當年的海派繪畫作為當時的一個創(chuàng)新畫派,對中國書法和水墨畫的發(fā)展曾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從1980年代以后,上海的藝術家對于水墨的發(fā)展也做了很多思考和探索,他們在水墨材料范圍內(nèi)進行試驗和創(chuàng)新,并把水墨納入到當代藝術的領域。本次展覽邀請的7位新海派藝術家年齡跨度比較大,既有出生于1940年代、1950年代與1960年代的成熟藝術家,也有70和80年代的年輕藝術家,他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比如抽象的角度、書寫的角度、與影像、科技結合的角度等來呈現(xiàn)新海派當代水墨的發(fā)展。
本次參展的藝術家中,有4位是來自國際的當代藝術家。他們的作品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除了對水墨這種材料本身感興趣之外,他們對于中國傳統(tǒng)書法和繪畫也有著不同程度的研究和學習。尤其是作品中對于書法線條和墨色的運用,在他們的作品中有不同的體現(xiàn)。
因此,本次的“水+墨”展覽是從新海派到當代藝術,再次將上海的地域概念作為突破點來討論東西方藝術家在進一步交流中的結果。在展覽開幕前還邀請了芝加哥藝術學院教授詹姆斯·艾爾金斯(James Elkins)進行了《藝術判斷難題的五個原因》專題講座并與參展藝術家進行了交流,這種交流方法不僅使中國學者和藝術家了解了艾爾金斯的藝術理論與批評方法,也使艾爾金斯帶著對中國當代水墨創(chuàng)作和理論的發(fā)展來重構西方的理論,使得在將來的批評理論版圖上不再是故意制造地域差異,而是尋找到全球化的地域生長點。這與上海作為一個創(chuàng)新城市的節(jié)拍也是符合的,從而也使得本屆的“水+墨”展覽落實到創(chuàng)新文化這一關鍵點上。
本次展覽將持續(xù)到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