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后生
她有時會想,假如今天是生命最后一天,什么最重要?以前,她以為是健康。現(xiàn)在,她覺得是內心的平靜與喜悅。
“謝謝您的熱心參與,我們認真保管這些書,爭取讓它們發(fā)揮最大作用……”潘悅左手背插著輸液針管,用看不到血色的手掌托著手機,同樣蒼白的右手在屏幕上一下一下劃拉著,向捐書的愛心人士一一道謝。
27歲的潘悅來自湖北黃岡市黃梅縣,已患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以下簡稱“再障”)13年。因為不能負擔做骨髓移植的費用,靠到武漢輸血、排鐵治療維持生命,每天輸液超過14個小時。她剛用3天時間,完成了100余本兒童讀物的募集。
潘河村是潘悅的家鄉(xiāng)。這批來自全國不同地方的愛心書籍,構成了這間15平方米的“種子書屋”。還沒出院,她已經勾畫了好幾遍,要把它們具體擺在書架的哪一塊區(qū)域。
因為長年用藥,潘悅的臉色有些暗沉,灰白的嘴唇看不到血色。她的生命隨時可能終止,這個冬天,因為這間書屋,這個女孩臉上,笑容重新燦爛。她形容這是“靠近夢想的另一種形式”。
2005年,潘悅做課間操時突然暈倒,后被確診為再障。2012年,潘悅雙腿突然并發(fā)雙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短短3個月,她已沒法走路,行動只能靠輪椅。
癱瘓在床,郁悶無處解脫,潘悅曾試著跟病友交流。一些病友推薦了心理學書籍,還有病友直接把書送到她手上。
在一頁一頁的閱讀中,潘悅的心一點點靜下來。她越來越堅信:每個人的生命軌跡獨一無二,所有的經歷,無論是痛苦或是快樂,都是財富。
養(yǎng)病的10多年,潘悅接觸最多的是留守兒童。潘河村青壯年幾乎都在外地打工,全村有留守兒童63人。這些孩子放學放假,不是在田里瘋跑,就是窩在家里看電視、玩手機、打游戲。有幾個孩子不會做作業(yè)時,會來找潘悅請教。
“增加不了生命的長度,可以爭取生命的高度。”考慮到書籍對自己的幫助,她想在村里建一間書屋。2017年下半年,潘悅第一次把這個想法說給村民們聽,但大家覺得,又要有房屋,還得有書,還得有人管,基本不可能。
思來想去,潘悅覺得,越是如此,書屋就越有開辦的必要,“不能讓我們的晚輩再繼續(xù)生活在這樣閉塞的環(huán)境里,哪怕只有一個人來借書,這件事就沒有白做?!?/p>
2016年明,潘悅來到中南醫(yī)院骨科,余國榮教授冒著風險為她做了雙側髖關節(jié)置換手術。時隔4年,潘悅重新站了起來。但再障的病,依然讓她離不開醫(yī)院。
2017年12月初,在中南醫(yī)院血液科病房,潘悅和血液科副護士長汪聰聊天,無意間聊起這個心愿。很快,這個心愿在醫(yī)院血液科醫(yī)護人員中傳開了。
科主任左學蘭和護士長李建芳得知后,立即在科室發(fā)起捐贈兒童書籍的號召。短短幾天,36名醫(yī)護人員“變魔法般”湊出千余本書。
當晚,她就給村支書蔡艷林打電話,想借間空房子。蔡艷林立馬回復,村里有間閑置的辦公室,還有舊文件柜,可以用起來;會議室剛新?lián)Q了一批桌椅,舊的也可以直接拿去用。
1月3日,載著千余本愛心書籍的汽車,拉著潘悅從武漢中南醫(yī)院出發(fā),3個小時后到達黃梅縣潘河村。這間“種子書屋”中午正式開張,并迎來了第一批讀者——10多個留守兒童團。
與疾病抗爭的13年,潘悅有時會想,假如今天是生命最后一天,什么最重要?以前,她以為是健康?,F(xiàn)在,她覺得是內心的平靜與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