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筠
第三節(jié) 《一人頭上一方天》的成功
《一人頭上一方天》(發(fā)表于《劇作家》1995年第3期)是張明媛到中央戲劇學院學習后創(chuàng)作的重點劇目,由齊齊哈爾話劇團演出。1996年曾參加全省新劇目調演并獲獎。晉京演出后,該劇榮獲了1997年度全國戲劇大獎文華新劇目獎和中宣部頒發(fā)的第七屆“五個一”工程獎。由此,作者聲名遠揚,好評如潮。
《一人頭上一方天》確實是個優(yōu)秀的劇本,無論從故事到人物的設計,還是情節(jié)與場面的藝術處理,都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這說明張明媛通過到中央戲劇學院學習,創(chuàng)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已是一位既會編排故事,又善于刻畫人物的劇作家。
一、一段傳奇性的故事
劇作家胡可說:“古人稱戲劇為‘傳奇。這‘奇字,可能就意味著生活中某些獨特的、不尋常的性格和事件?!边@段話充分說明了戲劇故事與一般文學作品的區(qū)別。他用一個“奇”字把戲劇的情節(jié)和大量存在于生活中的一般的普通的事物區(qū)別開來,是很有道理的。我們讀《一人頭上一方天》覺得作者是很懂戲劇的這個特點的,她在劇中結構的一段傳奇性故事就不僅能吸引觀眾,而且也有利于表現(xiàn)人物。
劇中講述的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中,關里遭遇自然災害,人們紛紛逃往黑龍江謀生的故事。年輕姑娘柳青青在路上與同伴失散。當她在冰天雪地里凍餓難耐時,被太平村的車老板宋小河救起,拉回到生產隊里。生產隊隊長十三叔正在為侄兒德子找媳婦。由于德子好吃懶做,家里窮,知根知底的人家沒姑娘跟他。十三叔看這個關里逃荒的姑娘長得俊,就決定把她嫁給德子當媳婦。柳青青在隊部睡了一大覺醒來后找救她的宋小河,十三叔告訴她:“他是到咱屯改造來的牛鬼蛇神的兒子?!绷嗲嘁液退黄鹛踊牡幕锇椋逭f:全國“九百六十萬!老大一片。十來個人一‘揚巴,跟點谷子似的,哪找去”。柳青青讓十三叔給她在太平村落戶,十三叔說:“落戶可以,你可得聽黨的話,還要服從組織安排?!薄澳慵藿o貧農,就算給黨做貢獻了?!薄澳憔偷扔诮o黨生出根紅苗正的貧農后代了?!绷嗲嗑褪窃谶@樣一種半威逼半勸說的情況下嫁給了德子。
結婚后,柳青青真正認識了德子。他窮得只有這半間破房、一床破被、一捆凍菜、半袋小米。結婚的衣服、被子、桌子全是借來的,當天就讓人家要回去了。而更為可怕的是當時的政治形勢給德子思想上造成的一種可怕的不求進取的思想觀念——“咱家窮,可窮也不是啥壞事。咱家窮得光榮,窮得自在。咱都不用干,上邊還給發(fā)救濟糧、救濟款,你看下死勁干的人家吧,錢倒是有了,趕上運動,又挨批又挨斗,家給抄了,東西也給分了……”但此時柳青青想離開德子這個家已經不可能。
但是柳青青卻是個不肯屈服于命運的人,她要改變這種貧窮落后的面貌。她不怕苦,不怕累,也不怕丟人。她先是沿村乞討,后是走街串戶賣小商品;曾被工地民兵游斗,也曾被割資本主義尾巴。但到了改革開放的八十年代,她先辦起了油廠,后辦起了綜合加工廠,成了擁有固定資產60萬的女企業(yè)家。她過年過節(jié)給敬老院捐款,請全村人看戲,成為了遠近聞名的人物,報紙上登著她的事跡。
說這個故事具有傳奇性,主要是從柳青青的遭遇來看。她逃荒到黑龍江,與難友失散,被救后流落到太平屯。她本該嫁給她看中的宋小河,卻因生產隊長的權勢和宋小河的家庭成分問題嫁給了德子。按一般情況,德子是個好吃懶做的二流子,她只能認命,過一輩子窮日子。但柳青青卻不安于命運,通過要飯、做小買賣,直至發(fā)展成了女企業(yè)家。這是在平常生活中發(fā)生的不平常事件,所以具有傳奇性。而這樣的故事結構成的戲也就最具戲劇性。
二、三代獨特命運的女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
(一)德子媽。她是個飽受封建毒素侵害的老一代婦女的典型。她沒讀過書,無知、愚昧、迷信、落后。她和舊時代的大多數(shù)婦女一樣,從未想到女人也應該掌握自己的命運、有自己的生活和追求。她活著是為了丈夫和兒子,急于給德子討老婆是為了傳宗接代。討了老婆她看著,怕她離開。柳青青走街串巷做買賣,她不理解,看不慣。給丟兒治眼睛,她也不相信能治好。但柳青青家里添了新東西,她眼饞;掙來的錢,她想要點花花。她每天的事兒就是扯個閑篇,看個小牌;有機會給人跳跳神,糊弄倆錢兒花。
(二)柳青青。是劇中作家用來說明作品主題的重要人物。張明媛在《一個女人》(載《劇作家》1995年第3期)中曾說,她在生活中真的遇到過這樣一個女人,并令她敬佩。由此可見,作家是很有生活的。
柳青青是個因家鄉(xiāng)遭災逃荒到黑龍江、與同伴走失被宋小河救起的女青年。她生活的年代是“文化大革命”至改革開放的歷史時期。她受過中學教育,有思想、有覺悟。她感謝并愛上救她的宋小河,但在生產隊長十三叔的威逼勸說下,卻不得不嫁給懶漢德子。德子家一貧如洗,結婚用的東西除了一雙襪子全都是借別人的。為了生存和改變貧窮的命運,柳青青從要飯、做小買賣開始,經過十幾年的奮斗,辦起了工廠并發(fā)展成為遠近聞名的女企業(yè)家。德子貧窮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他的思想和觀念。而柳青青能夠改變命運,在于她能夠沖破傳統(tǒng)觀念,并能與之斗爭。柳青青在事業(yè)上是個成功者,但在她與宋小河的愛情上卻是個失敗者。他們兩人的不能結合,前半生是時代造成的。而當她成為遠近聞名的女企業(yè)家時,她的企業(yè)、財產、聲譽、家庭、兒女,這所有的一切,又都成了無形的羈絆,使得她邁不出那理想的第一步。盡管她也說要跟宋小河走,去過理想的生活,但卻不可能。正像宋小河說的:“我怎么能把你拉走呢?假如你跟我走,用不上三天,你就會想你的兒女,想你的工廠,想你那一身榮耀,我沒有能力幫你再創(chuàng)一份家當了?!绷嗲嗨叩莫毺氐缆罚菚r代所決定的。所以說:“各人有各人的路,誰都是頂著自己的那方天活著?!?/p>
(三)丟兒。她幼年的遭遇和經歷是痛苦的。但她所趕上的改革開放時代又是幸運的。她是柳青青討飯時在野地里撿回來的棄兒。她雙目失明,被遺棄,要不是遇到柳青青她可能都活不了。被柳青青救了后認作女兒,治好了眼病,后來成了青青的得力幫手。她所處的時代決定了她的思想是開放的。她親眼見到柳青青與宋小河的愛情悲劇,他們相愛卻不能結合。因此她敢愛敢恨,大膽地表露自己的感情,努力尋求自己的幸福。她解除了與鐵子的婚姻,要進城里去找因她離婚的吳技術員。柳青青說:“你咋辦這缺德事?”她回答說:“這算啥缺德?一點感情沒有,在一起生活十多年,那才叫缺德?!痹谒砩媳憩F(xiàn)出的是改革開放給人們帶來的思想的解放。該劇通過丟兒這一人物預示著社會必將要有巨大的變化,新的一代人已經成長起來。
三代女人的不同命運是她們各自所處的時代所決定的。老一代的德子媽是舊時代的代表,她沒文化、愚昧、落后、迷信,是貧窮的舊中國所造成的。而到了柳青青這一代,生產隊長十三叔要她嫁給貧農生后代,并說:“你嫁給貧農,就算給黨做貢獻了?!彼詈笾荒芗藿o她并不愛的德子,只有在“文化大革命”中才會這樣。而丟兒敢說敢愛,進城去找吳技術員,尋找自己的幸福。這只有改革開放時代才能出現(xiàn)。可見時代對于人的命運的制約,一般人是無法沖破的。通過奮斗雖然可以改變命運,使生活發(fā)生變化,但是一個人的命運、生活道路,總是要受到時代的制約。就柳青青的成功、改變了命運而言,也是因為她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代。所以,只有政治氣候改變了,人的命運才能改變。
三、改革開放的時代贊歌
劇中作家通過對柳青青生活命運的描寫,告訴人們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改變了柳青青的命運,救了柳青青,救了太平屯,救了中國。
沒有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我們國家的一切都將是一潭死水。人們的觀念不會改變,生活也不會改變,一切都不會改變。黑土地再肥沃,不會自己長出莊稼,財富不會增長,人們就只能越過越窮,太平屯的人們將永遠生活在貧困當中。像德子這樣的貧苦農民將永遠靠吃國家的救濟糧、領救濟款活著。宋小河的獸醫(yī)技術再好,也只能是偷偷摸摸地給附近村屯的牲口治病。柳青青再有本事也只能是到處要飯,做點小買賣被民兵抓到,貨要被沒收,人也要被游斗。太平屯的天下在十三叔的統(tǒng)治下,將永遠是窮困落后的。特別是人們在思想觀念上認為這樣貧困、落后的生活就是社會主義。所謂的農業(yè)學大寨、修水利、改河道,也都是自己糊弄自己。人們的思想觀念是客觀社會生活所決定的。勞動要有一定的回報,由于人們不能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在生產勞動中就沒有積極性。像德子這樣的青壯勞動力也要裝病逃避勞動,并認為“河有河道,江有江道”,治河改道是不可能的。
人們的生活越過越窮,越來越沒有積極性。這個可怕的現(xiàn)實,將永遠限制著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
經過改革開放,國家的政策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變了,太平屯也變了。國家鼓勵人們辦企業(yè),發(fā)展經濟,扶助像柳青青這樣的農民。所以,柳青青很快就在屯里辦起了油廠,后來又買了附近的房地產,不斷擴大經營,辦起了綜合加工廠。不僅是公社改叫鄉(xiāng)、生產隊叫村,特別是像宋小河這樣的黑五類子弟都當了村長;像德子這樣的懶漢,也能趕車去集市上賣豆餅。丟兒長大了,成了柳青青的幫手,更重要的是她已經成長為一代新人,思想觀念不僅是與柳青青不一樣,而且要比她更先進,更開放,更大膽。柳青青的變化最大,她從一個逃荒被救的小姑娘,變成一個擁有六十多萬固定資產的女企業(yè)家、全國勞動模范、三八紅旗手,報紙、電視臺播放著她的事跡。她給敬老院捐款,過年過節(jié)請村民看戲。她的企業(yè)將會越辦越大,越辦越好,生活也將越來越富有,也必然是無限美好的。
這一切都是實現(xiàn)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結果,所以,我們說作家劇中描寫的是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勝利,是一首改革開放的時代贊歌。
四、一出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戲劇
張明媛是一個很有生活的劇作家。她曾到邊遠農村、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生活過,有一定的生活積累,所以她能運筆自如,并不斷取得碩果。
從劇本《一人頭上一方天》來看,總的來說是成功的。
第一,故事的設計和人物關系的安排非常巧妙。
(一)作家在故事情節(jié)的安排上不僅合情合理,而且讓人看了感到真實可信。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全國大辦人民公社時,由于不能調動人民的生產積極性,財富不能增加,生活越過越窮。一旦遇到災荒,再加之關里人多地少,就有很多人到黑龍江來逃荒。由于這些逃荒者都沒有戶口,當?shù)厝斯芩麄兘小懊ち鳌?。這些逃荒的人中有些年輕的姑娘,為了生存就嫁給了當?shù)厝?。而且多是嫁給那些有缺欠的、娶不上老婆的男人。像劇中那樣柳青青嫁給德子的事是很常見的。當然劇中對于柳青青與德子的婚姻是經過典型化了的。柳青青不能與宋小河結合和德子家的窮困都是經過一定的藝術加工的。所以我們說作家對于故事和人物的安排、設計是巧妙的、合情合理的,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二)作家在人物關系的設計上也是非常巧妙的。柳青青凍餓荒郊卻偏偏被宋小河救回到太平村,兩人本來是很般配的一對,卻因為宋小河是黑五類子弟而不能結合,不得不嫁給游手好閑的德子。但柳青青與宋小河的感情是很難割得斷的,這就形成了三角的人物關系,就有了戲劇性。這種人物關系不僅豐富了戲劇情節(jié),也使人物性格在這種復雜的關系中逐漸豐富起來。再有丟兒,她是柳青青在要飯時撿回來的一個棄兒。但柳青青給她治好了眼睛,并叫她和自己一起辦廠,后來她成為了柳青青的得力助手。最后,丟兒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去了城里。丟兒與柳青青是映襯關系,有了這個人物可以給柳青青的形象以襯托、補充,使得柳青青的形象更為豐滿。
第二,在戲劇語言和地方語言的運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一)張明媛是個善于駕馭語言來表現(xiàn)思想的劇作家。話劇是完全靠人物語言來表現(xiàn)故事、刻畫人物的藝術。作家在劇中對于人物語言的使用就很見功夫。
1.通過人物語言交代故事發(fā)生的背景。作家在這方面運用得非常好,非常自然。像戲的開端有兩個小伙子看睡在馬號的柳青青不想走時,十三叔便說:“再不走,給我貼墻站一溜,背語錄,背不來的,扣工分?!边@背語錄是“文化大革命”中的事,扣工分也是公社生產隊才有的事。十三叔的話很自然地介紹了故事發(fā)生的時代背景。還有十三叔讓宋小河寫些批判稿和“批林批孔批周公”等,把故事發(fā)生的歷史背景更為清楚地介紹了出來。
2.張明媛非常注意戲劇語言的趣味性,以引起觀眾對戲劇的欣賞興趣。像第一場 ——
十三叔 ……(神秘地)哎,小河,你 可得對組織坦白交代。
宋小河 (緊張地)交代啥?
十三叔 你對她“那個”沒有?
宋小河 (不理解地)哪個沒有?
十三叔 (認真地)“那個”?
宋小河 哪個?
這里的“那個”和“哪個”,既符合語言環(huán)境,又符合人物身份。十三叔是生產隊長,在宋小河面前又是長輩,他不便把事情挑明,這樣含而不露地問宋小河,就具有了趣味性,引起觀眾的欣賞興趣。再有第四場 ——
十三叔 ……咱是薄腦瓜殼的莊稼人, 政策那玩意兒別往上碰。
民兵甲 咋說話呢?政策咋能說是玩意兒?
十三叔 對。政策不是玩意兒。不對,政策是個玩意兒。嗨!政策就是法律。這回對了吧。
民兵甲 對了。
這里十三叔的“玩意兒”用的也很有趣味性。它雖是說話的口頭語,但經過民兵甲的追問,十三叔的解釋就具有了戲劇性。再有第二場,柳青青在脫結婚的衣裳準備還給人家,當她脫得只剩一雙襪子時:
德 子 停,別脫了。襪子是我給你買的。
柳青青 一雙襪子,就一雙襪子……
德 子 不瞞你說,我連一根新布絲都沒上身。咱不計較。
……
柳青青 這屋里啥是你自己的?
德 子 (沉默片刻)你。
柳青青 我?
德子與柳青青結婚,窮得只給她買了一雙襪子,當她問他“這屋里啥是你自己的”時,他回答的“你”,就非常具有戲劇性、趣味性。
(二)對于黑龍江方言土語的運用,使戲劇增加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如:“麻溜兒”(快點、趕快的意思)、“反桄子啦”(反悔了)、“砸巴”(破壞或砸碎)、“冷得邪乎”(冷得厲害)、“格路”(特別)、“禿嚕”(綁的繩子松扣了,劇中是說話說走嘴了)、“周騰”(翻騰的意思)、“澆油”(上潤滑油)、“摻乎”(把一種東西往另一種東西里混合)……劇中運用了這些黑龍江的地方土話,使劇本更具地方特色,讓黑龍江人看了會覺得更親切。
(未完待續(xù))
責任編輯 王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