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莉
摘要 馬鈴薯病毒病寄主是馬鈴薯、苜蓿和煙草,在馬鈴薯種植地區(qū)均有發(fā)生。目前已知感染馬鈴薯的病毒約有18種,類病毒1種,類菌原體2種。該病主要危害葉片,在田間表現(xiàn)癥狀復(fù)雜多樣,常見的有花葉型、壞死型、卷葉型和束頂型4種??刹捎棉r(nóng)業(yè)、物理和化學(xué)措施對該病進(jìn)行綜合防治。
關(guān)鍵詞 馬鈴薯病毒??;病原;危害癥狀;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435.32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305(2018)04-080-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8.04.031
Abstract Potato virus disease invaded potato, alfalfa and tobacco, occured in all potato producing regions. There were 18 known potato viruses, 1 viroid, and 2 mycoplasma-like organisms. The disease endangered mainly leaves, showed complicate symptoms in field, and the common types included mosaic type, necrotic type, curled leaf type and bunchy top type. Comprehensive control of the disease can be carried out by agricultural, physical and chemical measures.
Key words Potato virus disease;Pathogen; Symptoms; Control measures
馬鈴薯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和經(jīng)濟(jì)作物之一,馬鈴薯病毒病(Potato virus disease)是馬鈴薯的主要病害。該病發(fā)生普遍,分布廣,在各馬鈴薯種植區(qū)域均有發(fā)生。馬鈴薯病毒病除侵染馬鈴薯外,還可侵染苜蓿、煙草等作物。目前已知感染馬鈴薯的病毒約有18種,類病毒1種,類菌原體2種。有9種是專門寄生于馬鈴薯上的病毒,其中我國已發(fā)現(xiàn)7種,其余侵染馬鈴薯的9種病毒均為來自其他寄主植物的病毒。為了降低馬鈴薯病毒病的對馬鈴薯種植的不良影響,筆者對該病的病原、侵染循環(huán)、流行規(guī)律、危害癥狀進(jìn)行了歸納闡述,并就相應(yīng)的防治措施進(jìn)行了探討。
1 病原
我國發(fā)現(xiàn)的7種專門寄生于馬鈴薯上的病毒,即馬鈴薯X病毒(PVX)、馬鈴薯Y病毒(PVY)、馬鈴薯S病毒(PVS)、馬鈴薯M病毒(PVM)、馬鈴薯奧古巴花葉病毒(PAMV)、馬鈴薯A病毒(PVA)和馬鈴薯卷葉病毒(PLRV)。其余侵染馬鈴薯的9種病毒均來自其他寄主植物,國內(nèi)發(fā)現(xiàn)并報道的只有3種,即馬鈴薯雜斑病毒(AMV)、煙草脆裂病毒(TRV)和煙草壞死病毒(TNV)。自然侵染馬鈴薯的類病毒為馬鈴薯紡錘塊莖類病毒,是一種游離的低分子量核糖核酸,無蛋白質(zhì)外殼,可引起馬鈴薯束頂病。
1.1 馬鈴薯X病毒
PVX屬馬鈴薯X病毒組,為單鏈RNA,線狀粒體病毒粒體為線狀,長480~580 nm。病毒稀釋限點(diǎn)100 000~1 000 000倍,鈍化溫度68~75℃,體外存活期1年以上;引起輕花葉癥,有時產(chǎn)生斑駁或壞死斑,寄主廣,可借汁液和菟絲子傳毒。
1.2 馬鈴薯Y病毒
PVY屬馬鈴薯Y病毒組,為單鏈RNA,病毒粒體線形,長730 nm。病汁液稀釋限點(diǎn)100~1 000倍,鈍化溫度52~62℃,體外存活期1~2 d;引起重花葉或壞死條斑,寄主較廣,借助蚜蟲(主)和汁液傳毒。
1.3 馬鈴薯卷葉病毒
PLRV為單鏈RNA,無包膜,病毒粒體球狀,直徑25 nm。病毒稀釋限點(diǎn)10 000倍,鈍化溫度70℃,體外存活期12~24 h,2℃低溫下存活4 d;引起卷葉,寄主主要是茄科作物,借助蚜蟲傳毒。
1.4 馬鈴薯S病毒
PVS病毒粒體線形,長650 nm。病汁液稀釋限點(diǎn)1~10倍,鈍化溫度55~60℃,體外存活期3~4 d;引起葉片皺縮,或不顯癥,或后期葉面出現(xiàn)青銅色及細(xì)小枯斑,寄主僅為茄科少數(shù)植物,借汁液摩擦傳毒。
1.5 馬鈴薯A病毒
PVA病毒粒體線形,長730 nm。病汁液稀釋限點(diǎn)10倍,鈍化溫度44~52℃,體外存活期12~18 h;引起花葉、斑駁、泡突或不顯癥,寄主范圍窄,借助蚜蟲(主)和汁液傳毒。
1.6 馬鈴薯M病毒
PVM病毒粒體微曲線狀,大小650 nm×12 nm。致死溫度65~71℃,稀釋限點(diǎn)100~1 000倍,20℃體外可存活數(shù)天,引起馬鈴薯副皺花葉病、卷花葉病、脈間花葉病等,自然情況下通過蚜蟲傳播該病毒。
1.7 馬鈴薯奧古巴花葉病毒
PAMV感病植株葉片上出現(xiàn)鮮艷的黃斑,植株矮化,莖頂端壞死。塊莖常呈畸形,薯肉壞死??恐簜鞑?,在田間植株間摩擦是傳毒的主要途徑。
2 侵染循環(huán)
馬鈴薯病毒病主要靠塊莖一代代傳插,實(shí)生種子帶毒率很低,但也可成為初侵染來源。
病害在田間的傳播方式因病毒種類不同而有差異,PVX在田間通過汁液接觸傳播,如葉子相互摩擦,切刀、農(nóng)機(jī)具等均可傳播;PVY則通過蚜蟲非持久性傳播,蚜蟲的傳毒率很高;PLRV是以蚜蟲持久性傳毒,在蟲體內(nèi)經(jīng)一定的潛育期后,即可傳毒,可保持傳毒力2周。當(dāng)年感染的植株往往只有一部分塊莖帶毒,對已形成的塊莖,病毒可能已來不及侵入。
3 流行規(guī)律
馬鈴薯病毒病的發(fā)生與品種、環(huán)境條件、蚜蟲數(shù)量相關(guān)。
3.1 品種
在相同條件下,不同馬鈴薯品種的抗耐病能力不同。表現(xiàn)抗PLRV的有中薯3號,東農(nóng)303、304,克新1號、2號、3號、4號,虎頭,躍進(jìn),豐收白,烏盟601,呼薯1號,高原4號、7號,隴薯1號,寧薯1號,中心24,中薯2號和費(fèi)烏瑞它等;表現(xiàn)抗PVY的有躍進(jìn),克新1號、2號、3號、10號,東農(nóng)303、304,呼薯1號,隴薯1號,中薯2號、3號,壩薯9號、10號,費(fèi)烏瑞它等;表現(xiàn)抗PVX的有中薯2號、3號,克新2號、3號,隴薯1號;表現(xiàn)抗皺縮花葉的有魯馬1號,克新4號和豐收白。中心24對X、Y病毒都不抗,但對馬鈴薯癌腫病卻表現(xiàn)高抗。
3.2 環(huán)境條件
在馬鈴薯生長季節(jié),尤其在結(jié)薯期遇上高溫,會加重馬鈴薯的病毒病,溫度過高會抑制植株生長和降低其抗病能力。同時,高溫有利于傳毒媒介(蚜蟲等)的繁殖、遷飛和取食活動,提高了病毒侵染和復(fù)制速度,減弱馬鈴薯自身的抗病性,因而加重了病毒病的發(fā)病程度。
3.3 蚜蟲數(shù)量
在田間有帶毒植株的情況下,蚜蟲發(fā)生的遲早和數(shù)量與病毒病發(fā)生及流行的輕重成正相關(guān),尤其是田間有翅蚜的數(shù)量和遷飛直接影響病毒在田間的傳播。
4 危害癥狀
4.1 危害類型
馬鈴薯病毒病主要危害葉片,在田間表現(xiàn)癥狀復(fù)雜多樣,常見的有花葉型、壞死型、卷葉型和束頂型4種類型。 4.1.1 花葉型 由PVY或PVX,或二者復(fù)合侵染引起。葉面葉綠素分布不均,呈濃綠淡綠相間或黃綠相間斑駁花葉,有普通花葉、重花葉和皺縮花葉之分,嚴(yán)重時葉片皺縮,全株矮化,有時伴有透明葉脈。以皺縮花葉類型危害較重。
4.1.2 壞死型(條斑型) 由PVY引起。葉脈、葉柄、莖枝出現(xiàn)褐色壞死斑或匯合成條斑,甚至葉片萎垂、枯死或脫落。
4.1.3 卷葉型 由PLRV引起。感病植株矮化,葉緣向上卷曲,發(fā)病嚴(yán)重時卷成圓筒狀,葉片變硬革質(zhì)化,有時葉背面呈紫紅色或紅色,維管束黑褐色,薯塊小而密生。
4.1.4 束頂型 分枝纖細(xì)而多,病株葉柄與莖呈銳角著生,向上束起,葉片變小,常卷曲呈半閉合狀,花少,矮縮明顯。
4.2 類癥鑒別
馬鈴薯病毒病和小葉病是發(fā)生在馬鈴薯上的2種常見病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識別(表1)。
5 防治措施
5.1 農(nóng)業(yè)防治
(1)選用抗病毒的優(yōu)良品種,目前廣泛種植的抗病毒品種有合作88號、會2號和威芋3號等。
(2)選用無病毒種薯,各地要建立無毒種薯繁育基地。
(3)利用莖尖組織脫毒培養(yǎng)技術(shù),生產(chǎn)脫毒種薯。
(4)加強(qiáng)栽培管理,實(shí)行高畦深溝、配方施肥、淺灌、及時培土和拔除病株、噴藥治蚜、清除雜草等措施。
(5)在馬鈴薯種植區(qū)的500~600 m范圍內(nèi)不能種植苜蓿和煙草。
5.2 物理防治
經(jīng)35℃、56 d或36℃、39 d熱處理可完全消除一些品種塊莖中的病毒。
5.3 化學(xué)防治
(1)選用葉面肥加抗病毒藥液噴施,葉面肥可選用磷酸二氫鉀或氨基酸等。
(2)抗病毒用抗毒豐(0.5%菇類蛋白多糖水劑)300倍液,或1.5%植病靈K號乳劑1 000倍液,或20%鹽酸嗎啉胍·銅600倍液,或15%辛菌·嗎啉胍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間隔7~10 d噴1次,連防2~3次。
(3)出苗前后及時防治蚜蟲,以減少傳毒媒介,藥劑可選用10%吡蟲啉1 500倍液。
參考文獻(xiàn)
[1] 樸福萬.馬鈴薯病毒病害的發(fā)生及防治[J]. 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0(17):186,195.
[2] 顏謙,黃萍,宋吉.貴州不同海拔地區(qū)馬鈴薯病毒病初步調(diào)查及檢測鑒定[J]. 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xué),2009,37(29):14262-14263.
[3] 袁老沖,陳露萍,張沖云.馬鈴薯病毒病的發(fā)生及防治[J]. 云南肥業(yè),2010(10):37.
[4] 周云.青海省馬鈴薯病毒病種類及其檢測與防治[J]. 青??萍?,2008(3):14-16.
責(zé)任編輯:劉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