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麗 張海鵬 黃健新 黎婉芬 楊紅霞 閆曉東
摘 要:結(jié)合我國口岸近兩年在進口大豆中截獲的子囊菌檢驗檢疫情況,介紹了進口大豆可能攜帶的具有檢疫意義的子囊菌種類及檢出的其他子囊菌種類,以期為口岸進口大豆的檢驗檢疫工作提供依據(jù)。
關鍵詞:進口大豆;檢疫;子囊菌
文章編號: 1005-2690(2018)05-0081-02 中圖分類號: S435.651 文獻標志碼: A
大豆病害是影響大豆生產(chǎn)的重要因素。有研究指出,全球已有報道的大豆病害種類達上百種,子囊菌作為真菌中數(shù)量最多的類群,其中更有大豆莖潰瘍病菌、大豆紅冠腐病菌等世界范圍內(nèi)的重要大豆病害,對大豆生產(chǎn)造成巨大威脅。近年來,我國進口大豆量逐年上升,據(jù)中國海關總署公布數(shù)據(jù)顯示,2017年我國共進口大豆9 554 萬t,創(chuàng)歷史最高紀錄,國外危險性有害生物隨進口大豆傳入的風險大為增加,口岸檢驗檢疫工作面臨的挑戰(zhàn)愈加嚴峻[1,2]。
1 進口大豆中值得關注的子囊菌
查詢動植物檢疫信息資源共享服務平臺,2016—2017年我國口岸在進口大豆中截獲到的子囊菌共計60多種屬,其中一些新興的、重要的子囊菌病害值得關注。
1.1 大豆莖潰瘍病菌
大豆莖潰瘍病菌分為兩類,即大豆北方莖潰瘍病菌(Diaporthe phaseolorum (Cooke et Ell.) Sacc. var.
caulivora)、大豆南方莖潰瘍病菌(Diaporthe phaseolorum (Cooke et Ell.) Sacc. var. meridionalis),隸屬于子囊菌門、子囊菌綱、間座殼目、黑腐皮殼科、間座殼屬,兩者均為我國檢疫性病害。
這兩種病原菌都能引起大豆莖潰瘍病,導致植株死亡。由大豆北方莖潰瘍病菌引起的大豆北方莖潰瘍病發(fā)現(xiàn)較早,于20 世紀40 年代后期首先發(fā)生于美國的衣阿華州, 隨后幾年在美國的中西部為害嚴重。大豆南方莖潰瘍病菌于1973年在美國首次報道,20世紀80年代在美國廣泛傳播,已遍及美國南部各省,某些地區(qū)損失達100%。
大豆北方莖潰瘍病菌主要分布于美國北部地區(qū)、加拿大、意大利、巴西、阿根廷及前南斯拉夫。大豆南方莖潰瘍病菌主要分布于巴西、玻利維亞、巴拉圭、美國北部地區(qū)及阿根廷。莖潰瘍病菌侵染幼苗,引起幼苗枯萎;成株期侵染,常在莖部較低的位置,形成輕微凹陷的紅褐色潰瘍斑,并可形成環(huán)形帶,導致植株死亡。病原菌以菌絲和子囊殼在大豆植株殘體上越冬,在-18~-15 ℃下可存活14個月,抗逆性很強。在22~30 ℃葉面保持至少24 h濕潤的條件下適合侵染。莖潰瘍病菌在自然條件下只侵染大豆,以菌絲和子囊殼在大豆植株殘體上越冬,通過風雨、流水在田間自然擴散,通過種子和混在大豆中的病殘體進行遠距離傳播[3~5]。
1.2 冬青麗赤殼菌
冬青麗赤殼菌(Calonectria ilicicola Boedijin & Reitsma)隸屬于子囊菌門、糞殼菌綱、肉座菌目、叢赤殼科、麗赤殼屬。冬青麗赤殼菌是大豆紅冠腐病菌的有性階段,大豆紅冠腐病是一種為害大豆生產(chǎn)的重要病害,該病害的典型癥狀是大豆葉片變黃萎蔫、植株枯萎、根系變黑腐爛,莖基部及根系表面產(chǎn)生的大量紅橙色小點,是病原菌的子囊殼。其無性階段為寄生柱枝孢菌(Cylindrocladium parasiticum Crous,Wingfield et Alfenas),為我國檢疫性病害。目前,大豆紅冠腐病主要分布于美國、日本、中國、韓國、喀麥隆等多個國家。在美國,大豆紅冠腐病主要分布在路易斯安那州和密西西比州,為該地區(qū)重要的大豆病害。在我國江蘇省、浙江省、云南省和廣東省的一些地區(qū),已報道過大豆紅冠腐病的發(fā)生。
大豆紅冠腐病菌的寄主十分廣泛,可侵染經(jīng)濟作物、觀賞植物、林木及雜草在內(nèi)的20多種植物。除了侵染大豆引起大豆紅冠腐病外,還可侵染花生引起花生黑腐病,是美國境內(nèi)為害花生的一種重要病害。大豆紅冠腐病通常發(fā)生在大豆結(jié)莢期之后,在田間形成明顯的發(fā)病中心。發(fā)病初期,罹病植株葉片葉脈間變黃,隨即萎蔫、落葉,植株枯萎。病株根系及近地面的莖基部變成紅褐色,沿莖干向上擴展,近地面莖皮層腐爛,嚴重的甚至木質(zhì)部組織也變褐腐爛;拔起植株,可見根系變黑腐爛;植株莖基部的病部表面有大量紅橙色球狀子囊殼聚生。莖基部變紅褐色和紅橙色子囊殼為該病害診斷的典型特征;發(fā)病后期,整個植株根系腐爛,最終植株死亡。大豆紅冠腐病菌依靠子囊孢子、分生孢子和微菌核傳播擴散。田間排水和雨水與病原菌傳播有密切關系,雨水沖刷和田間排水可以把子囊孢子、分生孢子和微菌核沖到以前未被侵染的土壤。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對干燥的環(huán)境較敏感,在病害循環(huán)中只能短距離傳播,病原菌主要以微菌核在土壤和植物病殘體上越冬和遠距離傳播[6,7]。
1.3 楸子莖點霉
楸子莖點霉(Didymella pomorum)隸屬于子囊菌門、盤菌亞門、座囊菌綱、格孢菌亞綱、格孢菌目、小雙腔菌科、小雙胞腔菌屬。該屬的菊花花枯病菌(D. ligulicola (K.F.Baker, Dimock et L.H.Davis) von Arx)及番茄亞隔孢殼莖腐病菌(D. lycopersici Klebahn)已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
楸子莖點霉可侵染辣椒、煙草、杏、歐洲甜櫻桃、歐洲李、桃等植物,可為害莖稈、葉片、根部、種子及果實等部位。該菌廣泛分布于北美洲、大洋洲、非洲、歐洲、亞洲等地區(qū)。2016 年河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首次從進境大豆中截獲并報道該病菌。將分離物菌絲接種大豆幼苗莖稈,可使大豆植株100%發(fā)病。接種14 d后,接種處產(chǎn)生潰瘍斑,病斑淺褐色,邊緣紅褐色。在進口大豆檢疫中該種子囊菌值得進一步關注。
1.4 核盤菌
核盤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為大豆菌核病病原菌, 隸屬于子囊菌門、盤菌綱、柔膜菌目、核盤菌科、核盤菌屬。大豆菌核病給世界大豆主產(chǎn)區(qū)(如美國和加拿大)造成了嚴重的經(jīng)濟損失。在美國,大豆菌核病現(xiàn)已擴展至多個洲, 菌核病在引起大豆減產(chǎn)的重要病害中居于第4位。大豆菌核病也是我國大豆產(chǎn)區(qū)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來發(fā)生面積越來越大,為害程度越來越重,黑龍江和新疆均有大豆菌核病為害的報道。大豆菌核病主要在成株期發(fā)病,大豆發(fā)病時產(chǎn)生莖腐、葉腐、花腐和莢腐癥狀。病原菌侵入莖部后繞莖生長,在豆莖和豆莢內(nèi)部及外部產(chǎn)生白色絨毛狀菌絲體與黑色菌核,造成豆莢和種子發(fā)育不全,葉部癥狀為壞死、卷曲,但不脫落。大部分菌核在植物死亡后存在于莖部和根部的髓腔內(nèi)。核盤菌以菌核形式在土壤或植物病殘體內(nèi)越冬,存活在土壤顆粒和病殘體內(nèi)的菌核可隨大豆調(diào)運而遠距離傳播。
2 進口大豆中檢出的其他子囊菌種類
大豆小叢殼(Glomerella glycines Lehman et Wolf),其無性態(tài)為半知菌亞門真菌大豆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ycines Horl)。主要為害大豆莖及莢,也為害葉片或葉柄,從苗期至成熟期均可發(fā)病,是大豆生產(chǎn)的常見病害,嚴重發(fā)生時可影響產(chǎn)量。被侵染的種子萌發(fā)率低,影響種子質(zhì)量。全世界包括中國各大豆產(chǎn)區(qū)皆有分布,在進口大豆檢疫中時常檢出。大豆白粉菌(Erysiphe glycines Tai var. glycines)為害大豆、菜豆、野豌豆等多種豆科植物,白粉菌屬在進口大豆檢疫中時常檢出。此外,筆者在進口大豆豆稈上還培養(yǎng)出頂囊殼屬子囊菌,頂囊殼屬內(nèi)禾頂囊殼燕麥變種(Gaeumannomyces graminis (Sacc.) Arx et D. Olivier var. avenae (E.M. Turner) Dennis)為我國檢疫性有害生物,禾頂囊殼禾谷變種(Gaeumannomyces graminis (Sacc.) Arx et D. Olivier var.
graminis)大多數(shù)菌株只有輕微致病性,但有報道在美國中西部大豆根上被分離到的一些菌株對小麥表現(xiàn)出很強的致病性。在進口大豆檢疫中,該屬子囊菌值得進一步關注。
查詢動植物檢疫信息資源共享服務平臺,近兩年間我國口岸在進口大豆中截獲到的子囊菌還有麗赤殼屬、麥角菌屬、旋孢腔菌屬、赤霉菌屬、小球腔菌屬等為害禾本科、十字花科等作物的種類,其檢出的原因可能是隨進口大豆中混雜的其他種類植物病殘體攜帶的。此外,我國口岸在進口大豆中還截獲到一些腐生性的子囊菌,如毛殼菌屬、糞殼菌屬、炭角菌屬等。
參考文獻:
[ 1 ] 吳品姍,嚴進. 值得關注的大豆新病害[J]. 植物檢疫,2003,17(04):226-228.
[ 2 ] 陸家云. 植物病原真菌學[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1.
[ 3 ] 崔友林,方溈,朱振東,等. CLIMEX-GIS預測大豆北方莖潰瘍病菌在中國的潛在分布[J]. 植物保護,2009,35(04):49-53.
[ 4 ] 張建成,顧建鋒,陳先鋒. 大豆南方莖潰瘍病菌的分離與鑒定[J].植物檢疫,2006,20(02):70-72.
[ 5 ] 顧鋒,張建成,徐瑛,等. 大豆莖潰瘍病的研究進展及其檢疫意義[J]. 植物檢疫,2006,20(04):231-233.
[ 6 ] 蓋云鵬,潘汝謙,關銘芳,等. 一種值得關注的大豆病害——大豆紅冠腐病[J]. 植物保護,2014,40(04):118-121.
[ 7 ] 蓋云鵬,黃子凌,陳好好,等. 浙江省大豆紅冠腐病的病原菌鑒定[J]. 大豆科學,2016(06):986-991.
(收稿日期:2018-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