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潤康
【摘 要】自我國2004年1月1日施行《工傷保險條例》以來,該條例對于我國勞動者的權益保護有著重要的意義,但也出現(xiàn)了諸多問題。按照條例的規(guī)定,工傷是由人社部門進行認定的,因此該行為屬于具體行政行為,如果勞動者對于該認定有異議,往往需要通過行政復議或者行政訴訟的程序要求行政機關撤銷,這種制度設計不僅嚴重耽誤了勞動者獲得工傷保險賠償的時間,不利于保障其利益,而且也造成了司法資源的嚴重浪費。因此,筆者歸納出現(xiàn)行工傷認定制度的幾個問題,并通過分析最高人民法院公報發(fā)布的案例,論述將工傷認定納入勞動爭議的必要性。
【關鍵詞】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工傷認定;勞動爭議
【中圖分類號】D922.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8)09-0203-02
1 我國現(xiàn)行工傷認定制度存在的問題
1.1 工傷認定程序冗長煩瑣
根據我國現(xiàn)勞動法體系中規(guī)定的工傷認定制度,如果勞動者出現(xiàn)工傷,往往需要經歷“勞動關系確認”“工傷確認”“工傷等級鑒定”及“工傷保險賠償”一系列程序,而在其中,“勞動關系確認”往往要進行勞動爭議仲裁或者訴訟,而“工傷確認”則往往要經歷行政復議或者行政訴訟的程序,而在“工傷保險賠償”當中就往往要再進行勞動爭議仲裁與訴訟環(huán)節(jié),如此繁多及復雜的訴訟程序,對于出于弱勢地位的勞動者來說,很難保障其權益。對于工傷的認定的矛盾往往產生于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其實質上本應當是一個勞動糾紛。但因為行政機關的介入,導致對于工傷認定的矛盾轉移到了行政機關做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上,從而將民事主體之間的糾紛轉化成行政機關與勞動者或者用人單位之間的糾紛,增加了申請者一方的負擔。讓整個工傷認定行為更加復雜化,使得工傷的糾紛處理過程更加低效。
1.2 工傷認定致使行政權和司法權產生沖突
由于工傷認定是由行政機關進行認定的,如果法院在審理后認為行政機關的工傷認定不具有合法性的,一般只能裁決撤銷工傷認定并責令行政機關重新作出工傷認定行為。工傷認定的爭議源于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之間,并非源于勞動部門的具體行政行為,工傷認定讓行政機關來做本身就有行政權“越位”嫌疑。如果出現(xiàn)行政機關與法院對工傷認定存在分歧,將會導致法院要求行政機關重新做出工傷認定,行政機關依舊堅持自己的意見,做出與撤銷判決之前相同的判決,則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這無疑造成了勞動者權益的損害及司法資源的浪費。
1.3 舉證責任的分配的矛盾
根據我國《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九條的規(guī)定可知,用人單位在行政機關認定工傷時承擔舉證責任,并承擔舉證不能時的不利后果。但到了行政訴訟當中,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二條的規(guī)定,行政機關應該對其作出的行政行為承擔舉證責任。這兩條規(guī)定看似都盡力維護了弱勢一方的權益,但在具體實施當中卻會出現(xiàn)矛盾。行政機關在工傷認定時,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行政機關的證據多來源于用人單位。但如果用人單位不服結果而提起行政訴訟,此時行政機關卻要使用從用人單位取得的證據來舉證,而此時用人單位卻反而不用承擔舉證責任,這無疑會使某些用人單位有機可乘,通過行政訴訟方式撤銷不利于其的認定,使得勞動者的權益再次受損,無法切實有效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2 從陳善菊不服行政確認案中探討工傷認定程序的冗長煩瑣
該案的案情如下:本案被害人陳童林在第三人上海申勞工貿有限公司值班時被同事殺害。而陳童林系于晚上21時許在廠浴室洗澡時被人殺害,松江區(qū)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以下簡稱“人保局”)認為其并非在工作時間因履行工作職責而遇害,故不符合《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三)項規(guī)定的情形。根據其職權作出了不予認定工傷的決定。陳善菊向上海市人保局提出行政復議,上海市人保局維持原決定。故陳善菊向法院起訴,要求撤銷人保局作出的工傷認定書,而該案經歷了一審、二審,仍然維持原決定。
先從本案的當事人陳善菊所經歷的程序來看,其經歷了“不服行政決定—申請行政復議—不服復議,提起訴訟—不服一審,提起上訴”的程序,雖然現(xiàn)行的《工傷保險條例》已經取消了行政復議的作為必要前置程序,但陳善菊仍然要經過這一漫長的過程才能夠最終確認工傷認定的結果。這無疑既消耗了當事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也造成了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就在這一工傷確認的過程當中反復“折騰”,最終耗費了大量行政資源和司法資源,造成兩方都不利的局面。因此,從筆者的角度出發(fā),如果將工傷認定的爭議納入勞動爭議當中,當事人便可就是否為工傷要求法院進行確認提出訴訟請求,通過減少行政機關的介入,既減輕了當事人的負擔,也通過排除行政機關的介入,避免了行政資源的浪費。
3 從王長淮工傷行政確認案探討行政機關與司法機關的工傷認定矛盾
原告王長淮被車間主任告知次日跟隨張海軍師傅后面工作。休息時,原告欲提前熟悉情況,即跟隨張海軍到工作臺旁觀看操作。由于設備故障,回收酒精崗位發(fā)生酒精溢料事故,隨時有爆炸可能,兩人均從工作現(xiàn)場窗戶跳出。原告在跳落地面時雙足摔傷,被診斷為雙側跟骨骨折。原告向被告盱眙縣勞保局申請工傷認定。被告認定原告受傷事故因串崗而不屬于工傷。王長淮請求法院依法判令被告重新作出認定原告為工傷的行政行為,法院支持了王長淮的請求。
在本案當中,爭議焦點是職工“串崗”發(fā)生安全事故導致傷害的是否屬于工傷。在對于這一焦點當中,行政機關與法院分別持有不同的觀點,行政機關認為職工不在其工作場所工作,同時也不在工作時間,不符合“三工”的要求,因此不認為是工傷。而法院認為職工指職工從事工作的場所而不是指職工本人具體的工作崗位,同時職工受傷時仍然在上班期間,因此應當被認定為工傷。
從行政機關與法院對于工傷認定的分歧可知,行政機關與司法機關對于法律法規(guī)的具體理解是有差異的。行政機關為了保證工作效率,更加偏向于嚴格按照法律法規(guī)所表達的直接意思來進行認定。而法院則站在維護公平的立場,更加注重將法律法規(guī)背后包含的立法目的出發(fā)做出對法律的解釋,也更加注重考慮各方面的利益。
因此,行政權與司法權對于工傷認定會因為其工作性質及自身立場導致對于工傷認定的尺度不一、標準不一。如果將工傷爭議納入勞動爭議當中,無疑有利于保證工傷認定在統(tǒng)一把握尺度,并采取較為統(tǒng)一的標準,更有利于維護各方利益。
4 將工傷認定制度納入勞動爭議的積極意義
綜合上述案例,結合筆者在本文開頭所指出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出將工傷制度納入勞動爭議解決范圍有著積極的意義。
其一,勞動者維權程序更加簡潔,有利于保護勞動者權益。通過將工傷認定納入勞動爭議當中,簡化“不服行政決定—申請行政復議—不服復議,提起訴訟—不服一審,提起上訴”的程序,勞動者僅需就勞動關系爭議、工傷認定、工傷賠償等同時向法院提起訴訟,而不用既要提起行政訴訟,又要提起民事訴訟,簡化勞動著的維權程序,方便勞動者進行維權。其二,有利于提升解決勞動爭議的效率,避免出現(xiàn)行政資源和司法資源的浪費。將工傷認定放在勞動爭議當中,能夠一場訴訟便解決勞動關系確認、工傷認定,以及工傷保險賠償等問題,大大提升勞動爭議的處理效率,有效減少社會矛盾,同時也節(jié)省了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的時間和精力,有效減少行政資源和司法資源的浪費。其三,有利于保證統(tǒng)一的工傷認定標準。根據筆者的前文所述,由于行政權的介入導致工傷認定的標準不一,法條的理解與解釋混亂。將工傷認定納入勞動爭議的范圍,將工傷認定只交給勞動仲裁機構和法院,將能夠有效保證工傷認定標準統(tǒng)一,以及法條的理解和解釋統(tǒng)一,便于今后工傷保險制度更好地實施,也更好地維護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的利益。
5 結語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將工傷認定納入勞動爭議的舉措,不僅能夠更好地保護勞動者的權益,同時也能夠劃清行政權與司法權的界限,更好地規(guī)制政府的行為,同時,也能夠提高司法效率,減少訟累,對于我國未來的工傷制度的發(fā)展是極具有必要性與現(xiàn)實意義的。
參 考 文 獻
[1]王東偉.工傷認定行為的司法審查研究[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5(4).
[2]周賢日.中國工傷認定制度探微——以《最高人民法院公報》的五個工傷認定案件為視角[J].判解研究,2009
(6).
[3]王建軍.工傷認定:行政與司法的沖突及消除[J].社會科學,2007(2).
[4]封莎.工傷認定的“去行政化”[N].人民法院報,2009-
04-03(6).
[5]楊曙光.工傷行政確認研究——以法律適用的實際問題為視角[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197-198.
[責任編輯: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