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人們忌諱談死亡,特別是對孩子。但孩子卻未因此受到真正的“保護”,相反,我們看到的是兒童、少年、青年們對生命的輕視。
典型案例1
凡凡是我一個朋友的孩子,四五歲時,有段時間他總是惴惴不安、充滿惶恐地問媽媽:“媽媽,姥姥會死嗎?你和爸爸也會死嗎?如果你們死了,我該怎么辦呢?”
朋友開始沒有在意,但很長一段時間,凡凡都沉浸在這樣的情緒里。原來,因為凡凡的姥姥特別疼他,那段時間總念叨:姥姥上歲數了,也不知道還能不能看到凡凡結婚娶媳婦了。本來是句玩笑話,卻被凡凡聽進去了?!霸瓉恚牙巡荒芘惆槲乙簧??!狈卜驳谝淮斡辛诉@樣的意識。
后來,朋友耐心地開導孩子:每個人都會死的,但我們死后會變成星星繼續(xù)守護著你,對你的愛是不會變的??煞卜驳膿倪€是持續(xù)了很長一段時間,隨著年齡的增長才慢慢淡化了。
典型案例2
我在工作時認識了一位校長,在她做教師時我就采訪過她,印象中她做一切事情都全心全意,傾盡全力。因為工作,我們成了朋友,我才得知她有過一次特殊的經歷——經歷死亡。
19歲的她正值花季,突然毫無征兆和原因地開始高燒甚至昏迷,一連收到了八張病危通知書。醫(yī)生無計可施,父母傷心欲絕。她每一天都是在等待死亡的到來?!凹偃缥疫€能活下去,我一定好好地活?!彼刻於荚诎蛋禐樽约浩矶\。
上天真的是眷顧熱愛生命的人。經過80天的高燒,她奇跡般地康復了。她還記得出院時,主治大夫說:“恭喜你獲得了重生?!?/p>
她真的像重生了一般,無論是學習、工作都用盡全力,認認真真地過每一天。她從來不會專門教育女兒要珍惜時間、熱愛生命,但她談起死亡時的坦然和對生活的熱情,成了對孩子最好的影響。她說,余下的人生都是我賺的了。我開玩笑地說,也許這才是老天讓你發(fā)燒的真正用意。
典型案例3
還有一位校長給我講了自己的一段經歷。他小時候比較貪玩,從上學開始就是班里最不起眼的那種學生。他對自己也從沒有過高的要求,每天快快樂樂甚至是沒心沒肺地生活著。但在他四年級的時候,從小陪伴他長大的爺爺去世了。這件事對他的打擊很大。他這才知道,原來生活不會永遠不變。他開始有意無意地與爺爺在心里對話,訴說自己生活中的快樂和煩惱。
五年級時,原本他想上的一所普通初中突然不招生了,他要么到很遠的地方讀初中,要么就努力考到家門口那所全區(qū)最好的中學。“我當時就想,爺爺肯定希望我離家近一點兒,肯定希望看到我能上那所好學校?!彼蟛虐l(fā)現原來自己也可以成為更加優(yōu)秀的人。
這位校長已經人過中年,依然可以回憶起四五年級時心理變化的每一個細節(jié)。他說,和爺爺在心里的對話讓我有了信心與目標。
心理分析
總有人在討論如何回答孩子“我從哪來的”這個問題,卻很少有人去思考:我們應該如何跟孩子談論死亡。
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人們忌諱談死亡,特別是對孩子。但孩子卻未因此受到真正的“保護”,相反,我們看到的是兒童、少年、青年們對生命的輕視。他們不但輕視自己的生命,遇到挫折總是想一死了之;也不在乎別人的生命,校園欺凌中下手毫不留情。在教育面前,我們可能要重新審視“死亡”。
“死”雖然是生命的終點,但卻對“生”有著非凡的意義?!墩撜Z》中有句話是“未知生,焉知死”。我認為反過來理解也可以:未知死,焉知生。
我們總在教育孩子“人生沒有彩排,每一次都是現場直播”“兩只腳不會踏入同一條河流”“人生只有一次,永遠不會重來”。但他們可能很難理解“只有一次”的真正含義。
美國心理學家歐文·亞隆說:“一個人對生命中的懊悔感越少,對死亡的焦慮也就越少。如果你在生命的最早期,能讓死亡照進你的生命,便能夠獲得更多?!敝挥姓嬲斫饬耸裁词撬劳?,方能理解:能重新來過,是件多么幸福的事。
家長該怎么做
忌用謊言美化死亡 上周末,威威正巧和女兒說起死亡這個話題,他直接告訴女兒,每一個你遇到的人都只能陪你生命中的一段路,有的陪的長點,有的短些,包括爸爸媽媽。所以,不要刻意地在意,也不要刻意地強求,珍惜現在,順其自然就好。正在上三年級的女兒聽得很認真。威威說,別拿孩子真的當小孩兒,如果只是一味編造謊言美化死亡,當她真的長大了,了解了真相更加接受不了,也會讓孩子心理上產生落差或者撕裂感。不如讓她從一開始就能正確認識死亡,這樣,她更能懂得珍惜現在的重要,珍惜我們在一起的每一天。
用繪本故事解讀人生 可可今年3歲了,她的媽媽偶然讀到了繪本《小熊,小熊,別傷心》,里面講述的是小熊姥姥去世了,她如何通過燕子飛向南方,樹葉飄落、睡鼠冬眠、太陽下山等故事了解人去世的過程,排解自己傷心的故事??煽蓩寢屨f:“我開始以為孩子太小不能理解‘死亡和‘永恒之間的關系,這樣沉重的話題孩子也不一定能接受,但我發(fā)現她能夠聽懂。還和我一起討論,等孩子漸漸長大,自然而然也會明白其中的道理?!?/p>
借寵物寓意人生 婷婷是一名教師,小的時候特喜歡小動物,朋友送了她一只鴿子,她視若珍寶。一天早晨,鴿子被老鼠咬死了??蕹蓽I人的她,本打算放學后給心愛的鴿子舉辦個隆重的“葬禮”,不料晚上回到家時,發(fā)現爸爸和他的朋友把鴿子架上了火爐。這件事已經過去十幾年了,但婷婷想起這件事時,仍心如刀割,她甚至還記得當時大人們的不解和嘲笑。婷婷說:“現在,很多家長都會給孩子養(yǎng)小寵物,希望以此培養(yǎng)孩子的愛心。如果有一天小寵物生命走到盡頭,也請認真對待這個已逝的生命,這正是能跟孩子一起面對死亡、談論死亡的好契機,別讓那份愛成為永遠的痛與遺憾?!?/p>
專家點撥
清明節(jié)是一個與孩子一起和已逝親人對話的好機會。我們緬懷過去是為了現在和未來。有的孩子總是走極端,要么過度敏感,要么過度麻木,這種能夠觸動心靈的對話,也許會讓孩子們有更豐富的內心體驗。
我們如何跟孩子談死亡呢?張秀芳教授多年研究幼兒心理、做家庭教育的心理咨詢。她說,很多孩子對死亡的恐懼來自于家長,家長都無法坦然面對,談起這個話題就唯恐避之不及,或者為孩子編造美好的童話,告訴孩子死后的世界是多么美好,這都會讓孩子對死亡的認識產生偏差。家長自己要先強大起來,死亡是世界萬物和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的,是一個再自然不過的過程。家長應在遇到相關問題時,第一時間為孩子樹立起對死亡科學的認識。
(責編 劉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