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穎 白巖 申晨 郭鋒 曹雪
【摘要】低溫高濕儲糧區(qū)冬夏季溫差大,高溫季節(jié)倉儲玉米表層糧溫上升快,容易出現(xiàn)“冷心熱皮”現(xiàn)象,造成糧堆濕熱轉移等問題。試驗在外溫上升季開始對試驗倉糧堆進行整倉環(huán)流通風,之后在高溫季適時密閉,使糧溫保持在較低且均衡的水平。結果表明:利用糧堆自身冷源進行環(huán)流通風,可有效降低倉溫、表層糧溫(t檢驗分析證明了通風降溫的有效性。試驗倉溫平均下降3.22℃,表層糧溫平均下降3.41℃),并起到均衡各層糧溫的作用(試驗倉各糧層糧溫極差比對照倉均低約2℃)。
【關鍵詞】整倉環(huán)流;均衡糧溫;通風試驗
我國東北屬寒溫帶、中溫帶季風氣候區(qū)。冬季寒冷、干燥期長,該地區(qū)適合利用自然干冷氣流進行儲糧,并配合高溫季節(jié)合理密閉的綠色節(jié)能儲糧模式。玉米倉為高大平房倉,其體積大、裝糧線高,但倉頂隔熱性較差,致使高溫季節(jié)倉溫上升較快,糧堆表面溫度升高,與中下層儲糧產生較大溫差,糧堆極易出現(xiàn)由“冷心熱皮”現(xiàn)象而造成的濕熱轉移等問題。
本試驗在外溫上升季開始對試驗倉糧堆進行整倉環(huán)流通風,利用糧堆底層自身冷源降低和均衡糧溫。在高溫季適時密閉,使糧堆整體溫度保持在較低且均衡的水平,達到綠色環(huán)保安全儲糧的目的。
1試驗材料
1.1試驗倉和對照倉
選擇同時期建造、結構相同的兩個高大平房倉進行試驗:25#為試驗倉,27#為對照倉。每倉長54m,跨度30m,裝糧線高6.5m,設計倉容量7 500H每扇窗內嵌保溫板;倉墻內壁粘貼PEF保溫隔熱板;倉外頂噴涂反光涂料;倉門做保溫層和防潮層。
1.2試驗糧情
選2016年入庫遼寧玉米進行試驗,儲糧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1.3試驗設備及安裝布置
整倉環(huán)流均衡糧溫通風儲糧系統(tǒng)由軸流風機、糧溫檢測系統(tǒng)和環(huán)流管網系統(tǒng)組成。
1.3.1通風機
選用小型軸流風機:型號SF-14-Z,功率1.5kW,全壓320Pa,風量11 000m3/h。
1.3.2糧情檢測系統(tǒng)
選用北京中谷惠爾電子測溫系統(tǒng)。電纜線東西向間距4.820m,南北向間距3.625m,垂直間距1.8m。糧堆外圍測溫點距東西兩側墻內壁0.49m,距南北側墻內壁0.50m,距表層糧面及地面0.30m。共計432個測溫點。
1.3.3試驗倉環(huán)流管網安裝方法
試驗糧倉采用一機三道地上籠通風方式,通風道間距6m,共6機18道。將軸流風機安裝固定在倉墻外側通風口處,將軸流風機出風口與110mmPVC管連接,用“u”型卡把PVC管固定住,并使其在裝糧線上穿過倉墻進入糧倉。管端口處加裝彎頭以防止糧粒進入而堵塞環(huán)流管道,環(huán)流管網安裝如圖1所示。
2試驗方法
2.1整倉環(huán)流方法
利用冬季充足的自然冷源,逐步對儲糧降溫,直至將中下層糧溫降至-10%左右。春季倉溫上升后,打開軸流風機,使積攢在糧堆中下部的干冷氣流穿過糧層由通風道進入環(huán)流管道(為避免環(huán)流氣流受到外溫的影響,需對管道做隔熱保溫處理),并經風網送至糧倉上部。這樣周而復始的循環(huán),直至夏季持續(xù)高溫前關閉軸流風機,對糧倉進行密閉處理。
2.2日常管理
定時采集、整理糧堆溫度數(shù)據(jù);每天巡回檢查保溫隔熱材料是否破損,保證倉房、倉門、倉窗密封完好,環(huán)流管道及風網無堵塞;通風結束后嚴格密閉;對出現(xiàn)糧溫異常的部位及時進行處理。
3試驗結果與分析
3.1試驗數(shù)據(jù)記錄
試驗倉和對照倉溫度數(shù)據(jù)記錄如表2和表3所示。
3.2試驗結果分析
由表2、表3可以看出,當通風結束時,試驗倉各層糧溫比較接近,平均糧溫為9.8℃;對照倉相鄰兩層糧溫差較大,平均糧溫高于試驗倉2.5℃。由試驗倉和對照倉倉溫及表層糧溫折線圖(見圖2)對比看出,隨著環(huán)流通風的進行,試驗倉倉溫和表層糧溫明顯低于對照倉,相較于對照倉表層糧溫的上升趨勢,試驗倉表層糧溫上升緩慢,在通風后期趨于平緩。
3.2.1均衡糧溫效果分析
表4列出試驗倉與對照倉倉溫溫度差、表層糧溫溫度差和各層糧溫極差。
比較試驗倉與對照倉各層糧溫,計算對應的最高溫度與最低溫度差即糧溫極差(見表4)顯示出,在各個倉外溫度下,試驗倉各糧層糧溫極差比對照倉均低約2℃。證明環(huán)流通風對糧堆有顯著的均溫效果。
3.2.2降低倉溫效果t檢驗分析
假定原假設為通風對倉溫沒有影響或有升溫的影響,備擇假設為通風可以使倉溫下降。將表2、表3相應倉溫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求差值(見表4),則原假設可被看成差值為正數(shù)或為零,而備擇假設可被看成差值為負。
此處樣本為倉內溫度差,為樣本平均數(shù),H為原假設,Ha為備擇假設。
根據(jù)單總體t檢驗統(tǒng)計量為:
此處樣本倉內溫度差為X,為樣本平均數(shù),S為樣本標準偏差,n為樣本數(shù)(14)。根據(jù)f檢驗,原假設為真的條件下服從自由度為n-1(13)的t分布。其統(tǒng)計參數(shù)(見表5)。
試驗倉與對照倉倉溫溫度差檢驗為單側檢驗,假設檢驗水準為0.01,則相應臨界值為-2.65。由于檢驗統(tǒng)計量-7.76<-2.65,可得出結論:通過檢驗,按0.01水準,決絕原假設H0。也就是說,檢驗證明通過通風,可使倉內溫度有效降低。試驗倉溫普遍下降3.2℃。(2)
3.2.3降低表層糧溫效果t檢驗分析
同理假定原假設為通風對表層糧溫沒有影響或有升溫的影響,備擇假設為通風可以使表層糧溫下降。將表2、表3相應表層糧溫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求差值(見表4),則原假設可被看成差值為正數(shù)或為零,而備擇假設可被看成差值為負。那么,
此處樣本為表層糧溫溫度差,為樣本平均數(shù),H0為原假設,Ha為備擇假設。其f分布統(tǒng)計參數(shù)(見表5)。
試驗倉與對照倉表層糧溫溫度差檢驗為單側檢驗,假設檢驗水準為0.01,則相應臨界值為-2.65。由于檢驗統(tǒng)計量-5.93<-2.65,可得出結論:通過檢驗,按0.01水準,決絕原假設H0。檢驗證明
通過通風,可使表層糧溫有效降低。表層糧溫平均下降3.41℃。
4結論
整倉環(huán)流通風可以有效降低倉內溫度和表層糧溫,且通風對均衡糧溫有效。試驗倉利用糧堆中下部積攢的自然冷源進行環(huán)流,有效緩解了表層糧溫隨著氣溫的增長而急劇上升的現(xiàn)象;在季節(jié)轉換時期有效解決了各糧層溫差大,易引起糧堆濕熱轉移造成水分積聚等的不良現(xiàn)象;通風結束后,進行密閉處理,可延緩糧溫上升速度。此方法節(jié)能環(huán)保、綠色無污染,有利于保證儲糧安全渡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