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帆
自從智能手機出現以后,攝影就跟手機合二為一。雖然當初的攝影功能還沒有現在這么發(fā)達,像素也不及現在這么高,但從本質上來講,從那一刻起手機攝影已經正式邁入攝影的門檻,并且一路飛速發(fā)展。隨著手機技術不斷進步,手機攝影作品的質量也不斷提高,而且手機輕便的優(yōu)勢逐漸成為了我們日常拍攝的首選??墒?,為什么別人用普通手機也能拍出大片,你用iPhone×也拍不出別人的效果?如何利用好你的手機去拍出一張精美的、收獲無數點贊的照片?下面我們簡單講講手機拍攝的幾個要點,也許能給你一些啟發(fā)。
一、了解你的手機
雖說手機拍照看似簡單,但其實隨著如今智能設備的進步,手機的拍照功能日益多元化,例如相機濾鏡,又例如追蹤對焦等等。其實手機拍照與專業(yè)相機一樣擁有多樣化的功能,而這些功能只需要稍微花些心思就能讓日常的照片錦上添花,了解如何使用對焦、曝光控制、快門速度等輔助設備,所有這些功能都能讓自己的照片與眾不同。
1 手機是一個定焦鏡頭
永遠不要使用手機上的變焦功能。不同于一般的相機,智能手機一般只有一個鏡頭,這是一個定焦鏡頭,其變焦功能只是模擬數字信號,往往會導致照片質量變差或者圖像模糊。我的建議是拍照完成后,再根據想要的變焦效果進行剪裁,從而保證畫面質量。
2 活用手機連拍功能
手機連拍,按住拍攝鍵不松手就可以了。
一個好的瞬間可能稍縱即逝。拍得好和拍得差或許還有空間可以彌補,拍到了和沒拍到就是天壤之別。手機按著快門鍵不放,可以實現高速連拍功能。人物題材攝影精彩的作品往往是被攝對象表情自然生動,要捕捉到這樣的瞬間采用連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個功能對于捕捉瞬間動作非常管用。
二、手機拍攝基本構圖原則
在遵循簡單構圖規(guī)則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
任何事情只要尋著規(guī)律即可事半功倍,拍攝也不例外,尤其硬件薄弱的手機攝影更甚。這就是為什么我們一定要學構圖以及遵循黃金法則和井字構圖比例的原因,像常見的井字形構圖、三分法構圖、延伸線構圖、框架式構圖等,都可以起到突出主體、視覺舒服、故事性強的作用。
先了解一些基本的構圖“規(guī)則”,比如三分法則(即不要把你的主體放在畫框的中間,而是置于三分之一的地方),再比如常見的線性構圖、框架構圖,利用線條的延伸感,把視覺引向主體。這樣的簡單技巧會為你帶來不少啟發(fā)。手機的好處就是它拍照方便,可以輕松地在一些奇特的角度取景,所以發(fā)揮你的想象力,試著從地面、高空或者是傾斜的角度來拍攝一張照片。
在攝影構圖時,將畫面的橫向和縱向平均分成三份,線條交叉處叫做趣味中心。當在觀察一幅照片時,目光會優(yōu)先被吸引到趣味中心的位置,所以在拍照時盡可能將主體事物安排在趣味中心的附近。當然,在使用三分法構圖時也可以將景物放置在黃金分割線處,這樣的話從視覺上看會比較美觀一些,比如建筑物或者是地平線等等。這樣拍出來的照片既美觀,也不會突兀,可以從本質上改善圖片視覺效果。
三、如何對焦
手機的對焦十分簡單,就是用手指觸碰屏幕要對焦的地方,輕觸對焦點來完成合焦,這樣除了能得到一張理想的照片外,還能提高成片率,一舉兩得。
盡管手機不能手動對焦,不過還是有一些方法來拍失焦的效果。一個是趁著手機在對焦的時候趕緊按快門,二是使用AE/AF鎖定:先對準近處,按住屏幕一點不動直到出現AE/AF鎖定字樣,然后再對準遠處。這樣,整張畫面就處于焦外了。
四、控制好曝光
盡管一般手機拍攝時曝光非常自動化,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沒有繼續(xù)調整的空間。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對焦調整曝光——如果整張照片偏亮,就對焦在屏幕上偏亮的地方;如果偏暗,就對焦在偏暗的地方。手機會自動根據你對焦的地方調整照片的曝光,這樣直到你找到一個滿意的曝光值。
另外一個調整曝光明暗的辦法是手動控制曝光,在你拍攝對焦時,按住對焦點不松,界面上會出現一個可以加減調整的數值條,可以直接通過加減數值來控制曝光。
拍攝于上海外灘,清晨逆光的場景,光比比較大,為拍攝出偏剪影欠曝的效果,拍攝的時候對著手機屏幕天空的部分曝光,畫面自然就出現剪影的效果。
五、利用光線
光線是攝影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雖然手機感光元件小,在暗光環(huán)境下處于劣勢,但如果運用好光源就能稍微的避免一些不足,做到取長補短;也能拍出相對不錯的照片。想要創(chuàng)造更好的作品,那么在每一次的拍攝中都要找到最好的光線并利用好光源。最美的光線通常在黃金時刻,例如日出后的一個小時或者日落前一小時。黃金時刻創(chuàng)造了一種柔和、漫射的金色光線,對任何題材的攝影來說都很完美。
說到底攝影其實就是光影的定格,所以我們在拍攝照片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到光影的變化,要了解室外拍攝時,晨光和夕陽是最好的光源,可以讓你的照片或柔和或溫暖,午后的強烈光線并不適合拍攝。一般的拍攝以順光為主,逆光則可以出現剪影的效果。
最好選擇光線良好的情況下拍照。手機在晚上、室內光線不足的時候噪點特別明顯,我一般會避免在這種情況下拍照。
手機拍照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寬容度不夠,要么亮部過曝,要么暗部曝光不足。解決方法:一是開啟HDR,二是使用后期。我在曝光的時候,通常是首先保留亮部細節(jié)(比如天空),這樣畫面的很多部分都不可避免是過暗的。后期的時候再使用一些手機APP,將暗部細節(jié)還原,這樣就能得到一張曝光范圍比較大的照片,算是彌補了手機攝影的先天不足。
逆光場景,光比非常大,拍攝時對著中間亮度曝光,很明顯暗部細節(jié)是偏暗的,后期通過snapseed修圖APP提亮暗部的細節(jié)。
六、用專業(yè)模式拍攝
現在大多數手機都帶有專業(yè)模式,為攝影愛好者提供了更多的可玩性。使用“專業(yè)模式”,可以手動調整各類參數,包括快門速度、ISO、白平衡、測光模式和對焦距離。這意味著你有更大的空間去控制畫面,不管你拍什么,都不必再依賴相機的固定設置,可以選擇最佳的參數去表現當前的畫面。
因為曝光時間長,走動的人物出現拖影虛化,與背景湖面一動一靜的結合,非常有畫面意境。
七、學會盲拍很重要
盲拍是指在特定場合下,不使用取景器或液晶屏,純粹通過對被攝體的預測判斷,就是不看取景器單手持相機偷攝,由于盲拍的時候,攝影者的眼睛并不看著取景器,按下快門時并不能確切知道拍到了多少東西,帶有一定的盲目性,所以被稱為盲拍。盲拍在街頭攝影中的應用非常廣泛,比如在很靠近被攝者又不希望干涉對象的拍攝,還有對飛速瞬間的拍攝。
準備拍攝時把身體向著對方傾斜,同時把相機鏡頭對準對方,然后可用手指悄悄地按下快門拍幾張照片,之后就走開,好像什么事也沒發(fā)生過。機身裝上廣角鏡頭,因為廣角鏡頭拍攝范圍廣,最近對焦距離短,只要不把相機拿到眼睛處對焦觀察,對方不會感覺你在拍攝。
上圖我用手機拍攝于布達佩斯街頭,拍攝的時候眼睛沒有看著走過來的人物,把手機放在胸前,等他走過來,按下拍攝鍵。
某種程度上說,手機拍攝比單反相機更能勝任,便攜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體積小沒有侵犯性,不易引起拍攝對象的反感。
八、對一個場景多加研習
面對同一個拍攝對象,我通常一個人做頭腦風暴。拍一個東西,不停地拍,不同角度、不同光線地拍,是因為不可能有人物正好出現在你所要的三分點上,也不可能有那么多對稱的場景來讓你捕捉,神奇的光線不會乖乖地畢恭畢敬地投射在你身上。對稱、對角線、黃金分割構圖,是通過什么方法實現的?顏色的獲得是靠觀察的挖掘,還是靠后期的調整?一個決定瞬間,是設計場景等待而來,還是包括場景都是一瞬間的事?從技巧,到最后落到一張照片上,是需要操作流程的,我們需要反復琢磨這個流程。這個方法很有益,無論是保證成片率,還是提高自己的觀察和拍攝水平。
九、模仿好的作品練習
盡管許多科班出身或是高屋建瓴的攝影師一再強調不要去模仿,但模仿好的作品對于幫助一位手機攝影者上路還是很重要的。最直接的模仿對象便是IPPA、MPA、MIRA主頁上的歷年獲獎照片,我建議是近三年的,因為頭幾年的風格略非主流,也不建議模仿網紅的糖水照、甜膩得發(fā)紫的食物攝影以及小資審美趣味的背景虛化照片。
夕陽日落的場景,直到等待的摩托車騎士的出現,很像看過的一張好萊塢電影的海報。模仿不是表層模仿,最好從構圖、色彩、場景三個方面來解讀(暗扣了之前提到的三大構成學習),這些照片是否用到了什么構圖模式?如果不明確,那么是哪個部分讓照片變得精彩?色彩是用到了對比,還是調和?場景和主題的關系如何解讀?
十、使用合適的濾鏡
手機攝影的好處不僅僅是它的方便,而且還因為智能操作系統(tǒng)提供了無數的攝影類的APP軟件,使用這些軟件,我們可以非常方便的調整照片的亮度、飽和度、對比度,給照片加上各種濾鏡效果等等。各種APP軟件非常多,讓人目不暇接,后期的APP使用不在于數量多,而在于好用和得心應手,然后用它修出你滿意的照片就足夠了。我推薦給大家兩款手機修圖APP,一款是Snapseed,另一款是VSCO Cam。
這兩款APP的功能強項各有千秋,基本上來說Snapseed用來處理純風光攝影,做基礎調整,比如曝光、對比、色溫、局部光影控制等等,適合調修純風光自然生態(tài)攝影作品。vsco是一款強大的調色APP,能模擬出自然油潤的膠片色調,非常適合人文題材的攝影作品,比如我們日常生活的拍攝以及旅行途中的街拍作品等等,模擬膠片效果是這個濾鏡最強大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