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
【內容摘要】數學知識充滿了趣味性,作為初中數學教師,我們不僅要做知識的傳播者,還要做知識的鼓舞著,結合教學實際,去播撒愛的種子,喚醒學生的潛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中,結合“一題多解”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體會到知識之間的聯系,進而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舉一反三的本領。本文結合初中教學實踐,探索運用“一題多解”提升初中數學教學質量策略。
【關鍵詞】“一題多解” 初中 數學教學 策略
引言
“一題多解”要求解題者結合自身的知識體系,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層面思考數學問題,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解決數學問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解題技巧,繼而達到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目的。通過這種模式引導教學,有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讓學生在理解知識內在聯系的同時,學會知識之間的轉化。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綜合教學的實際,挖掘一些行之有效的階梯方法,繼而提升學生的應變能力。下文,筆者將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針對“一題多解”融入初中數學教學提一點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公式變形,滲透“一題多解”,激發(fā)學生興趣
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除了需要具備應用數學公式的能力之外,還需要理解公式的深刻含義,繼而通過公式變形學習數學知識。在數學中,公式變形不僅僅是對原有標準公式的拓展,在變形中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想和數學觀點,讓學生在理解公式理論的前提之下,學會運用知識。當學生熟練地掌握公式的變化形式之后,解答數學問題就會變得簡單起來,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而然會得到提升。
例1:假設商場在售賣一種洗衣機,現在每一臺洗衣機價值2700元,比原來降低10%,那么這臺洗衣機的原價是多少呢?
針對這一問題,學生綜合自己學過的數學知識,可以提出很多種解答方法。我讓學生小組探討,然后總結出小組的解答方案,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幾種解法:
方法一:可以結合等量“每天降低的錢數÷降低的百分數=每臺原價”解題。
解:設洗衣機的原價是每臺x元則
(x-2700)÷10%=x
方法二:可以結合等量“原價-降價=現價”解題。
解:設洗衣機的原價是每臺x元則
x-10%x=2700
方法三:可以結合等量“現洗衣機降低價格÷原價=降低百分數”解題
解:設洗衣機的原價是每臺x元則
(x-2700)÷x=10%
方法四:可以結合等量“原價×現價占原價的百分率=現價”解題。
解:設洗衣機的原價是每臺x元則
x(1-10%)=2700
在引導學生探索公式的變形的過程中,可以加深對洗衣機降價這一數學魔性的理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繼而達到提升教學質量的目的。
二、數形結合,增加輔助線,實現一題多解
數形結合是學習數學中一定會接觸到的一種思想。這種教學思想的本質就是通過屬性之間的轉換,把比較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從而讓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理解知識的內涵。在教學中,可以借助這種思想解決數學實際問題,消除學生對數學的抵觸心理。
例2:在某一些居民小區(qū)中,朝向正南,居民樓底樓高度是8m,上面是居民。為了滿足居民住宅的需求,需要在這棟樓的正前方15m處建一棟20m的樓房。在冬天,正午時分陽光和水平夾角之間的大小是30°的時候,會不會影響居民的采光?
針對這一個問題,如果僅僅通過閱讀題目,沒有空間感的學生很難全面地理解內容。這時候就需要融入數形結合的思想。通過將樓房的位置繪制出來,然后引導學生解決。
分析后可以將兩棟樓房之間的關系繪制成圖像,見圖1。
在這種方式探索中,我們可以借助圖示中的內容對樓房之間的距離有一定的認識。然后在通過具體的圖形分析研究,確定解題方案??梢酝ㄟ^假設的方法,假設不影響采光,根據樓與樓之間的距離和夾角計算出南樓要有多高才會影響采光,并與AE進行比較。另一種方案是直接根據南樓的高度,計算兩樓之間的距離,并與BC比較。通過分析可以發(fā)現,超市以上的居民采光不會受到影響。
在數形結合和“一題多解”相互配合的過程中,可以很好地將數學知識進行融合,拓寬學生的數學思維。在問題解釋、運用和提煉的過程中,強化教學訓練的方法,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和實際能力。
三、拓寬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滲透“一題多解”教學思想,可以拓寬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多個層面去思考問題,繼而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在教師講解不同解題方法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讓學生在一個靈活地氛圍中學習知識的內容,搭建自己的知識樹,從而得到拓寬思維、提升學習靈活性的效果。
結語
總之,“一題多解”是學習數學中不可或缺的知識。在授課中,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實際,不斷總結和滲透教學的方法,將學生拉離開題海,促進學生優(yōu)良品質的形成。
【參考文獻】
[1]章雙慶.初中數學一題多解與思維發(fā)散[J].考試周刊,2017(88) :117.
[2]顧成華.初中數學一題多解教學探討[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6(21) :64-65.
(作者單位:南寧市育才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