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懋 劉暉 陶嘉敏 李夢珂
生態(tài)智慧是一種向自然尋求啟示的感悟,需要具備生態(tài)學相關知識、對環(huán)境的判斷能力以及將前兩者應用到實踐中的能力3個要素,能夠經(jīng)得起科學的考驗[1]。如今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轉變與隨之產(chǎn)生的各種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迫切需求一種與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相適應的生態(tài)設計方法,多一份修繕與保留,尊重人與自然的契約精神,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互惠互利。風景園林在拉近人與自然關系的同時,也提供了人與自然互動的理想平臺,風景園林誕生與發(fā)展的歷史過程也包含著對生態(tài)智慧的理解與詮釋[2]。將生態(tài)智慧與風景園林設計相融合,就要求設計師在進行設計時更加重視場地原有的土地風貌,尊重場地與生俱來的特征,通過巧妙地加入新的設計元素,在打造符合生態(tài)智慧理念設計作品的同時,也建立了人們與土地之間的聯(lián)系,同時生態(tài)智慧理念也被更多地運用于建設現(xiàn)代城市綠地之中,并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3]。生態(tài)智慧與植物景觀設計最直接相關的是生態(tài)設計,但被應用的層面不僅局限于此。除植物生態(tài)設計外,如何科學合理地處理景觀空間、視覺效果和社會人文等方面之間的關系,是生態(tài)智慧研究所涵蓋的核心內容[4],都需要運用生態(tài)智慧的基本理論方法,以生態(tài)實踐為載體,將理論運用于實踐之中,從而彰顯風景園林設計的生態(tài)智慧價值。
在景觀規(guī)劃設計的各種類型中,植物一直是景觀的主體,也是景觀多樣化的重要載體,更是自然生態(tài)過程中最直接的載體和可持續(xù)景觀設計的重要切入點和依據(jù)[5]。植物景觀的生態(tài)智慧主要體現(xiàn)在高生態(tài)效益的植物群落構建和自然野趣的景觀空間營造。設計通過生態(tài)學知識支撐的植物景觀生態(tài)設計與場地特征相結合,營造一個可視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啟發(fā)人們對城市人文場地及自然景觀空間的興趣與體驗。本文將美國芝加哥的盧瑞花園(Lurie Garden)、斯特恩礦坑公園(Stearns Quarry Park)、謝德花園(Shedd Garden)作為生態(tài)智慧與植物群落構建及其景觀營造相結合的典范。這些花園或公園雖然景觀設計形式及立地條件有較大差別,但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擁有植物種類較多,其中占地僅3英畝(約1.2hm2)的盧瑞花園內竟生長有205種植物,斯特恩礦坑公園更是擁有近300種植物,可見場地內具有顯著的生物多樣性特征,對提供動物棲息地、節(jié)約養(yǎng)護成本、增加綠色碳匯、緩解熱島效應都有一定的作用和影響,這些方面都體現(xiàn)了生態(tài)智慧指導下成功的生態(tài)實踐。
盧瑞花園占地3英畝,位于美國芝加哥千禧公園內,是由風景園林設計大師凱瑟琳·古斯塔夫森(Kathryn Gustafson)和荷蘭花園設計專家派特·奧多夫(Piet Oudolf)共同打造的一座屋頂花園(圖1)。與千禧公園其他之處不同的是,盧瑞花園通過植物作為媒介,運用豐富的植物配植方式,使花園與周圍環(huán)境相協(xié)調,為游人創(chuàng)造了一處與自然親近的場所。作為一個大膽且現(xiàn)代的地標性景觀,它采用概括性的設計手法表現(xiàn)了芝加哥獨特的城市歷史風貌和城市景觀的變遷,在回應這座城市和這片場地悠久歷史的同時,為城市的野生動植物提供了一個相對安靜的棲息場所[6]。由于該花園設計提升千禧公園的整體品質,并受到大眾的普遍喜愛,獲得了2008年ASLA綜合設計榮譽獎。
受20世紀70年代的“新常青運動”的影響,花園設計開始逐漸從偏重裝飾向偏重情感轉變,即所謂的自然主義風格,因此新常青運動表達的就是自然主義風格的園藝[7]。派特·奧多夫在進行盧瑞花園的植物種植設計時更多地運用了灌木和草本,花園所種植的35000多株植物中至少有65%是美國伊利諾伊州的鄉(xiāng)土植物,因此所營造的植物群落更加自然,更具有當?shù)氐泥l(xiāng)土氣息。盧瑞花園中共有植物205種,其中喬灌木21種,宿根花卉130種,球根花卉33種,其他草本植物21種。這些植物搭配在一起能夠形成季相變化豐富和層次多樣的景觀效果。
斯特恩礦坑公園位于美國芝加哥市南部的布里奇波特街區(qū),占地面積約11 hm2,是由芝加哥公園區(qū)組織委托場地設計集團(Site Design Group,Ltd.)設計的。該公園建設之前這里本是一處采石礦坑廢棄地及建筑垃圾填埋場,現(xiàn)已成為芝加哥街區(qū)居民度假郊游、休閑健身常去的城市綠地。斯特恩礦坑公園內包含釣魚池、凈化濕地、斜坡草坪、運動場以及人造山丘等多種綠地空間,并由布局規(guī)則的人行步道進行連接[8],將微地形設計與植被恢復相結合,營造出濕地、草原、丘陵和湖泊等地域生態(tài)群落類型,為動植物生存提供了適宜的生境條件。該改造項目自建成之后就一直被視為一個成功的生態(tài)修復案例。其設計與建設過程中運用了多種行之有效的生態(tài)設計方法,將采石礦坑與現(xiàn)代景觀設計元素巧妙融合,并體現(xiàn)出獨具一格的場所精神,這種可持續(xù)設計理念在改善場地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同時,也在場地植物群落構建及景觀營造方面包含了設計師的生態(tài)智慧。
1 盧瑞花園平面圖The plan of Lurie Garden
謝德花園是芝加哥謝德水族館(Shedd Aquarium)外圍的附屬綠地,緊鄰密歇根湖畔,占地面積約8000 m2,采用了雨水花園的設計手法,通過布設LID設施能夠合理收集與利用天然降水,在減少地面徑流的同時,也滿足了整個花園的植物灌溉用水需求。同時,謝德花園還具有獨特的湖濱植物群落景觀,花園內種植有大量觀賞性較好的草本地被植物,以禾本科、菊科、唇形科等鄉(xiāng)土植物為主,并伴有松柏科常綠喬木,場地內植物景觀設計具有典型的鄉(xiāng)土風情與湖濱特色。
在植物種植設計方面,這3處綠地都選擇了大量的鄉(xiāng)土植物種類,注重考慮植物的耐寒、耐熱、耐瘠薄、適生以及季相變化等特點。植物景觀設計靈感源于對自然的敬仰與尊崇,篩選出能夠適應芝加哥特殊氣候條件且具有濃郁鄉(xiāng)土氣息的野生植物資源。整體來看,3處綠地的植物選擇特點主要包括以下5個方面。
2 謝德花園的植物群落分層結構The layer contracture of plant community in Shedd Garden
3 謝德花園中體現(xiàn)生物多樣性的標識牌The signboard presented the biodiversity in Shedd Garden
1)選擇伊利諾伊州鄉(xiāng)土植物。
鄉(xiāng)土植物是起源于當?shù)鼗虍a(chǎn)地為當?shù)氐闹参?,并在當?shù)亟?jīng)歷了漫長的自然演替后,最能夠適應當?shù)氐纳硹l件。因此,營造具有自然野趣風貌的景觀時,要盡可能地選擇能夠體現(xiàn)地域特色的鄉(xiāng)土植物。在進行植物群落構建及景觀營造時,基于對場地自然環(huán)境的調研選用了大量鄉(xiāng)土野生植物,如禾本科的羽毛蘆葦草(Calamagrostis acutif l ora)、悍芒(Miscanthus sinensis)、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等,菊科的輪葉金雞菊(Coreopsis verticillata)、一枝黃花(Solidago decurrens)、裂 葉 馬 蘭(Kalimeris incisa)等,唇形科的荊芥(Nepeta cataria)、藿香(Agastache rugosa)、風輪菜(Clinopodium chinense)等,并在此基礎上選用了伊利諾伊州當?shù)赜^賞性好的鄉(xiāng)土植物,如報春花科的流星花(Dodecatheon meadia)、珍珠菜(Lysimachia clethroides)等,禾本科的北美小須芒草(Schizachyrium scoparium)、小盼草(Chasmanthium latifolium)、草原鼠尾粟(Sporobolus heterolepis)等,菊科的金花菊(Rudbeckia occidentalis)、松果菊(Echinacea purpurea)、蛇鞭菊(Liatris spicata)等。
2)選擇耐旱、耐寒性強的植物。
植物的選擇要重點參考當?shù)氐臍夂驐l件,選擇適宜于該地區(qū)氣候特點的植物種類。芝加哥的溫度變化幅度較大,冬季氣溫最低能降到-30℃,夏季氣溫會達到40℃。鑒于芝加哥位于北美五大湖之一的密歇根湖畔,受其影響,當?shù)囟径囡L且寒冷。因此基于對氣候條件的綜合考慮,3處綠地中的植物應選擇耐旱、耐寒性強的植物,以適應當?shù)靥厥獾臍夂驐l件。目前,3處綠地種植的耐旱、耐寒性強的植物主要有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北美香柏(Thuja occidentalis)、北美云杉(Picea sitchensis)、北 美 喬 松(Pinus strobus)、卡羅林鵝耳櫪(Carpinus caroliniana)、紫杉(Taxus cuspidata)、加拿大紫荊(Cercis canadensis)、穗花牡荊(Vitex agnus-castus)、美國衛(wèi)矛(Enonymus americanus)等木本植物;紫景天(Sedum telephium)、香蜂花(Melissa officinalis)、大 星 芹(Astrantia major)、老鸛草(Geranium wilfordii)、麝香蘭(Muscari botryoides)、凌風草(Briza media)等草本植物。
3)選擇耐瘠薄的低維護性植物。
低維護性植物對于場地的生境條件要求不高,在貧瘠的土壤中能夠正常生長,且在生長過程中無需過多的人工養(yǎng)護管理,在3處綠地生長有許多這類植物,主要有灰毛紫穗槐(Amorpha canescens)、藍花蕕(Caryopteris × clandonensis)、紫色達利菊(Dalea purpurea)、偏翅唐松草(Thalictrum delavayi)、酸 沼 草(Molinia caerulea)、白頭翁(Pulsatilla chinensis)、球薊(Echinops bannaticus)、假升麻(Aruncus sylvester)、抱 莖 蓼(Polygonum amplexicaule)、糙 蘇(Phlomis umbrosa)、三裂葉莢蒾(Viburnum trilobum)、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等。
4)選擇非原生的適生性植物。
3處綠地不僅種植有數(shù)量眾多的鄉(xiāng)土植物,而且還從觀賞性、抗逆性、適應性等方面選擇了一些能夠適應當?shù)丨h(huán)境的非原生植物。如歐洲鵝耳櫪(Carpinus betulus)、地中海刺芹(Eryngium bourgatii)、馬其頓川續(xù)斷(Knautia macedonica)、臺灣油點草(Tricyrtis formosana)、東方針茅(Stipa orientalis)、東方鐵筷子(Helleborus orientalis)、韓國羽毛葦草(Calamagrostis brachytricha)、賓夕法尼亞苔草(Carex pennsylvanica)、希臘銀蓮花(Anemone blanda)、伊朗綿棗兒(Scilla mischtschenkoana)等。
5)選擇觀賞周期長的植物。
園林植物的季相變化是植物對氣候的一種特殊反應,是生物適應環(huán)境的一種表現(xiàn),也體現(xiàn)了植物在不同季節(jié)的外貌變化[9]。3處綠地的植物景觀營造根據(jù)園林植物的季相變化特征,注重選擇了一些觀賞周期長的植物,其中以禾本科植物最具代表性。從19世紀后期,禾本科的草從單一的草坪應用形式中脫離出來,并突破低矮種類的局限,開始應用于花園的花境配置與植物造景。英國著名造園家William Robinson在《英國花園大觀》(The English Flower Garden)一書中曾提到一些禾草植物可作為優(yōu)良的植物造景素材[10],其中所提到的狼尾草屬(Pennisetum)就是被大量運用于3處綠地的一種觀賞周期長的植物。狼尾草屬植物因花序似狼尾而得名,具有葉形優(yōu)美、葉色多彩、花序多姿、株形美觀等特點。狼尾草的穗狀圓錐花序,長可達25 cm,初期淡綠色,后轉變?yōu)樽仙虬咨?。狼尾草最佳觀賞期最長可持續(xù)到10月底,到了冬季,葉子枯黃但不完全脫落,形成枯而不倒的直立狀態(tài)[11]。提升了冬季植物景觀效果,能夠營造出一種無論枯榮皆為盛景的自然景觀。
植物群落的分層結構使得群落內擁有不同株高的植物,這樣可以充分分享光照、水分和土壤資源,達到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植物群落的搭配使用能夠充分利用不同株高、生態(tài)習性、生活型的植物,使得種類豐富的植物共同生長,在提高場地生物多樣性的同時,也能夠使植物充分利用場地有限的空間資源,大大提高單位面積的綠量(圖2)。這種植物群落分層結構的構建也正與自然群落結構中所體現(xiàn)的生態(tài)智慧相契合,從而使3處綠地的人工植物群落更貼近于自然,也更尊重原生態(tài)景觀。另外,3處綠地的管理維護也能夠體現(xiàn)出生態(tài)智慧,合理控制了管理維護所產(chǎn)生的成本。這是由于3處綠地的人工植物群落多采用地域性適生植物,這種群落結構不僅有較強的抗逆性,而且也較好地適應當?shù)氐淖匀唤涤晏卣?,能夠有效減少傳統(tǒng)種植日常管理維護中的人工澆水和除草,從而降低維護成本。
4 盧瑞花園中植物塑造的立面空間The facade space of plant construction in Lurie Garden
3處綠地的植物群落構建及景觀營造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從長遠規(guī)劃出發(fā),采用了科學合理的植物群落設計方法,不僅可以提高植物的種類,而且所形成的和諧種間關系可以促進植物的共同生長,場地中的植物群落演替是綠地生態(tài)系統(tǒng)自我完善的必然過程。尊重場地內植物的自然演替規(guī)則,保護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多樣性與活力,確保其生態(tài)景觀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也是植物群落構建及其景觀營造能夠體現(xiàn)生態(tài)智慧的一面。通過植物在生長過程中的種間競爭,會改變場地內植物的種類與數(shù)量,甚至有些植物會面臨消失[12]。植物的這種自然演替現(xiàn)象,使3處綠地的植物群落結構更加穩(wěn)定,且具有更強的抵御外界干擾的能力。
植物景觀不僅具有獨一無二的觀賞價值,而且也能夠發(fā)揮出一定的生態(tài)功能。正如奧斯本·威爾森曾經(jīng)說過“我們筆下的規(guī)劃與設計不僅要考慮經(jīng)濟效益與美學,對物種多樣性的保護也應納入考量”[13]。3處綠地內豐富的植物種對于場地生境環(huán)境的協(xié)調與穩(wěn)定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城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發(fā)揮了重要的服務功能。植物能夠通過其本身的生理生態(tài)特征發(fā)揮多種顯著的生態(tài)功能,例如盧瑞花園中的二色櫟(Quercus macrocarpa)、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是提供花粉的重要樹種,在花期能夠招引大量的蜜蜂與蝴蝶,灰毛紫穗槐(Amorpha canescens)的根部具有根瘤菌,能夠將大氣中的氮氣轉換為氮素營養(yǎng),提升土壤的含氮量,為自身及其附近的植物所用[14];謝德花園中的穗花婆婆納(Veronica spicata)、藍花鼠尾草(Salvia farinacea)、抱莖蓼(Polygonum amplexicaule)的長穗狀花序以及松果菊(Echinacea purpurea)、黑心菊(Rudbeckia hirta)的頭狀花序在成為昆蟲蜜源的同時,也為許多蛾和蝴蝶提供了自然棲息地,豐富了生物多樣性(圖3);除此之外,斯特恩礦坑公園內密布的地被植物形成了地表覆蓋層,能夠有效減少地表雨水徑流,有利于場地水土保持。3處綠地植物景觀所發(fā)揮的上述生態(tài)功能同樣也蘊含著生態(tài)智慧,通過植物生理生態(tài)特征來實現(xiàn)相應的生態(tài)功能,不僅實現(xiàn)了可觀的生態(tài)價值,而且提高了其生物多樣性水平與景觀質量。
風景園林設計重視場地空間的營造和視覺效果的表現(xiàn),3處綠地利用植物塑造場地空間,自然野趣的景觀效果都是生態(tài)智慧在景觀空間營造方面的重要表現(xiàn)。
植物非常適合用于圍合、分隔或者烘托場地的不同功能空間及空間的連接通道。采用植物圍合的方式,是塑造場地空間常用的一種方式,例如盧瑞花園的北面和西面采用高大的樹籬進行圍合,齊肩的樹籬是一道鮮活生動的屏障,它將花園內部與外部的人行交通隔離開來,特別是在臨近的大草坪上舉行音樂會期間。在齊肩的樹籬內,兩個內部的空間,用來種植宿根花卉和喬木。這2個空間,被叫做黑暗空間和光亮空間,彼此之間形成強烈的對比。這種巧妙地運用植物塑造場地空間的模式(圖4),充分體現(xiàn)了設計師的生態(tài)智慧,實現(xiàn)了不同場地空間的完美融合。黑暗空間(圖5),代表了這片場地以及整個城市的過去。光亮空間(圖6),代表了芝加哥的現(xiàn)代生活和對于自然的藝術把控能力,提供了對未來的期許。
人們對自然景觀有著先天性的本能反應,都熱衷于游憩于自然環(huán)境之中。斯特恩礦坑公園地處芝加哥南部的中國城附近,距離市中心僅5 km左右,但人們在這里卻能夠體驗到一種來自大自然的寧靜與野趣。公園中植物眾多,對提供動物棲息地,增加綠色碳匯,緩解熱島效應都有一定的作用和影響,這也體現(xiàn)了在進行城市廢棄地改造和生態(tài)修復時設計團隊具備理解自然、尊重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生態(tài)智慧。設計師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野生植物景觀,植物景觀設計尊崇自然選擇,營造出具有濃濃鄉(xiāng)土氛圍同時基本實現(xiàn)自播的自然植被空間。斯特恩礦坑公園的植物景觀營造追求一種具有田園野趣的意境(圖7),隨處可見的野生植物充分彰顯了這一特色。
城市生物多樣性是在城市范圍內各種非人生物體有規(guī)律地結合在一起所體現(xiàn)出來的基因、物種和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分異程度,是城市發(fā)展的自然本底以及最重要的城市公共資源之一。城市規(guī)劃領域對生物多樣性的研究與實踐尚處于起步階段,即便是近年來如火如荼的“生態(tài)城市”“低碳城市”“低碳生態(tài)城市”建設,也主要聚焦于交通、能源、建筑等維度的綠色人工環(huán)境塑造,而較少涉及城市生物生境系統(tǒng)的營造修復與植被設計[15]。文中這3處芝加哥公共綠地將生態(tài)學理論與實踐以植物群落的方式介入到城市綠地建設之中,通過采取植物群落組構與模式設計,為動植物提供了棲息地,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生物多樣性,進而提升場地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如果群落生態(tài)學以多種形式、多種尺度介入到城市綠地建設,城市也因此具有自己的生物多樣性特征[16],勢必會改善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
5 黑暗空間The dark space
6 光亮空間The light space
7 斯特恩礦坑公園植物景觀的自然野趣The natural wildness of plant landscape in the Stearns Quarry Garden
美國芝加哥的盧瑞花園、斯特恩礦坑公園、謝德花園的設計強調了風景園林設計本源的物質性,關注地形處理、植物種植、水體設計和構筑物布局等構成風景園林存在的最基本元素,將水、土地與植物緊密相連,渾然一體。這3處綠地的植物景觀與場地生境融為一體,并將風景園林設計回歸到了園林最基本的功能:塑造土地。場地的植物群落構建及景觀營造從設計理念到細節(jié)處理上,都體現(xiàn)了其獨特的生態(tài)智慧。在設計手法上,將歷史記憶、現(xiàn)代生態(tài)意識、文化與生態(tài)理念相互融合,既保留野趣,又注入現(xiàn)代化要素,既營造公共場所,又設計相對私密空間,創(chuàng)造出一個優(yōu)雅、寧靜、而又富有美感的新城市景觀,展示出歷史與生態(tài)美。這3處綠地的建設都基于場地設計要素,融入了具有鄉(xiāng)土風情的植物景觀,將土地本身與風景園林設計師的想象力相結合,不僅為市民提供了一個舒適美好的戶外休閑空間,而且喚起了人們的聯(lián)想與情感,這就是植物群落構建及景觀營造所蘊含的生態(tài)智慧。
注釋:
圖1由郭鋒改繪;圖2、3、5~7由王晶懋拍攝;圖4由陶嘉敏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