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蓉
【摘 要】閱讀整本書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廣闊的文化場景,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還可以落實各種閱讀方法,學生的各種綜合能力都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所以教師的教學活動應加大對整本書的閱讀要求。
【關(guān)鍵詞】閱讀;文化基礎(chǔ);認知能力;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8)11-0100-03
讀整本書的要求并不是現(xiàn)在的新提法,語文課程本應包括多種教學組織形態(tài),整本書閱讀也是其中之一。從古至今,從中到外,整本書閱讀從未在母語教學中消失過,變化的只是受到重視的程度。新一輪課程改革中,語文教育界倡導的“整本書閱讀”并非新生事物,而是舊話重提。
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語文教材以單篇文章為主,閱讀時間短、閱讀目的單一,難以建構(gòu)文章間的意義關(guān)聯(lián),散點式閱讀的傾向比較明顯。日常生活中的微信、微博等閱讀形式直接導致閱讀的碎片化。而《語文課程標準》給我們提出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這句話中的關(guān)鍵點是“讀整本的書”。
既然這樣,那么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們就要根據(jù)要求,落實整本書的閱讀教學工作,并且要在這個過程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語文教學需要培養(yǎng)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理解”“運用”“思維”“審美”等四個維度。
整本書閱讀相對于單篇課文而言,它的教學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提供廣闊的文化場景
碎片化的閱讀打斷了學生的閱讀思考,學生的認識也出現(xiàn)了不完整性,而整本書的閱讀恰恰能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它能給學生提供廣闊、完整的文化場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全面了解社會生活的背景,獲得完整的認識理解,《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又提出了“文化基礎(chǔ)”,“文化基礎(chǔ)”主要表現(xiàn)為“人文底蘊”,指對人文積淀、人文情懷的關(guān)注,而基礎(chǔ)、底蘊和情懷這些都需要積淀,積淀是需要長時間積累沉淀,所以我們語文老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整本書的閱讀。比如七年級要求閱讀的整本書《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現(xiàn)代文學家魯迅的散文集,收錄魯迅于1926年創(chuàng)作的10篇回憶性散文, 它多側(cè)面地反映了作者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經(jīng)過。閱讀這本書,學生要弄清作者的時間點,通過理解文章內(nèi)容來了解作者性格和志趣的形成原因及經(jīng)過。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時代在紹興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敘述他從家鄉(xiāng)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學,然后回國教書的經(jīng)歷;通過對文章的具體深入地理解,我們要引導學生回到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中去,理解作者對往事、對親友、對師長的情感流露,理解當時有抱負的青年知識分子在舊中國茫茫黑夜中,不畏艱險,尋找光明的困難歷程。這本書的文化場景就比較廣闊,讀懂這本書,我們對上個世紀初的社會情況就有了一個相對完整的認識。
再如《西游記》一書?!段饔斡洝分v述盤古開天辟地,一顆仙石迸生出的美猴王拜倒菩提門下,取名孫悟空,苦練成一身法術(shù),卻因大鬧天宮闖下大禍,被如來佛祖壓于五行山下。五百年后,唐三藏到西方取經(jīng)收伏孫悟空、豬八戒、沙悟凈、小白龍作其徒弟。四人緊隨唐三藏上路,途中屢遇妖魔鬼怪,展開一段艱辛的取經(jīng)之旅。
這本書的成書背景比較特殊,作者本人生活在明朝的中后期,明朝中后期的社會情況與開國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統(tǒng)治階級集團內(nèi)部矛盾不斷激化,并日趨尖銳 ;思想文化上啟蒙思想興起,人性解放思潮高漲,市民文學日益蓬勃發(fā)展,小說和戲曲創(chuàng)作進入一個全面繁榮興盛的時期?!段饔斡洝肥且徊孔诮膛c神話、迷信與魔幻等要素混合的民間文學文本,是一個經(jīng)歷漫長歷史時間的集體創(chuàng)作和最后的個體加工的文本形式。對于儒、道、釋三種價值體系喜劇化的嘲笑和反諷,凸顯出中國古代社會的晚期,隨著商品經(jīng)濟萌芽和漸次,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解構(gòu)和精神信仰的潰滅。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如果老師不加以引導,他們就只把它當作神魔小說來讀而已,并沒有充分認識和理解作品的內(nèi)涵,停留在淺表層次的閱讀,它就沒有體現(xiàn)四大名著的價值。當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閱讀后,他們才會對明朝中后期的社會有個整體的認識。
二、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提高
整本書的閱讀提供的信息很多,學生在建構(gòu)認知時需要不斷地認識、不斷地調(diào)整、不斷地解構(gòu)、不斷地建構(gòu),我們還要借助聯(lián)想等思維方式,聯(lián)系我們自己的實際生活,發(fā)現(xiàn)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從分析中得到新的認識和思考。
比如還說《西游記》,我們來看孫悟空,孫悟空自誕生以來,就是民眾心中的英雄,是一位大鬧天宮、為民申冤、抱打不平的英雄,我們是否可以質(zhì)疑一下,其實他也是一位“貪官”。為什么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孫悟空在天上做過兩任官職:第一個是最小的弼馬溫;第二個是最大的齊天大圣。
在做弼馬溫這個最小的官職的過程中,就他認為他的官很大,但實際上他的官卻非常小,他覺得自己大過了天,因此就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為所欲為。在覺得自己大實際卻很小的糾結(jié)情緒中可能滋生惡的行為,這就是弼馬溫。
第二個就是齊天大圣。這個官理論上是可以與玉皇大帝平起平坐的,實際上,在朝上孫悟空從來不坐,猴子屁股坐不穩(wěn),他一直都是站著的,再有他還不行君臣之禮。他作為蟠桃園的管理者,把蟠桃園管成這個樣子,已經(jīng)犯下大錯了,可他并不認為有錯。監(jiān)守自盜,這是第一項罪名,知錯不改就是第二項罪名。他找的理由就是沒有接到玉皇大帝的邀請,并不是別人看不起他,而是他本人感到自卑,所以他偷吃仙桃,不知悔改,大鬧蟠桃會,偷吃仙酒,偷吃仙丹,這時候他所犯的罪就大了,玉皇大帝只有征剿這個猴子了。征剿過程也是異常艱辛,最終是佛祖一巴掌把他壓在了五行山下,這一巴掌換了天宮五百年的清靜,可見,清平世界,是需要用佛法來維系的。
一顆不安的心,一顆躁動的心,一顆狂妄的心,究竟應該怎么平復呢?這就是《西游記》提供給我們的一個哲學與人生的命題。如果不帶著學生閱讀思考,學生們理解不到這個層次,作品就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其實,孫悟空由猴到妖再到神,最后成佛這樣一個心路歷程,實際上就是所有人的心靈都要經(jīng)歷的成長過程。
因為“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nèi)容,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整本書的過程時需要線性思維,梳理人物或事件發(fā)展演變的過程;也需要發(fā)散思維,由一個人物或事物出發(fā),找出與之相關(guān)的人物或事物;更需要辯證思維,探究內(nèi)容間的對立與統(tǒng)一。
通過推動學生認知能力的提高,整本書閱讀也就推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所以整本書的閱讀很重要,它在慢慢地推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
三、閱讀的各種方法得到合理運用
閱讀整本書需要的時間比較長,要保持連貫的閱讀狀態(tài),獲得相對完整的信息,這就需要我們的老師注意閱讀方法的指導。比如常用的精讀、略讀、跳讀等方法的運用,在閱讀初期,我們先對閱讀內(nèi)容進行分類,然后配以不同的閱讀指導,再開始讓學生進行整本書的閱讀。
比如《西游記》,它的篇幅就很長,我就要求學生在前八章要進行精讀,因為這部分內(nèi)容是全書最精彩的部分,我們要分析孫悟空的性格特點也需要這部分的內(nèi)容,中間的故事根據(jù)喜好有選擇性地進行略讀,三打白骨精等經(jīng)典情節(jié)可以精讀,有些類似的打妖魔鬼怪的情節(jié)就可以跳讀。這樣學生的閱讀時間可以縮短,閱讀的整體性會增強,信息的連貫性也得到了增強。
又如《水滸傳》,它的篇幅也非常長,但它的結(jié)構(gòu)有很有特色,它的很多情節(jié)又可以處理成獨立的故事,我就指導學生進行歸類閱讀。武松的故事、林沖的故事、宋江的故事等,我們先進行歸類閱讀,閱讀完后再進行整合,分析這些故事的相同點,然后以事系人 ,串聯(lián)起這一百零八位好漢,展現(xiàn)整本書的特點,讓學生們有一個完整的結(jié)構(gòu)圖。在這個過程中,我還利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分析人物的具體形象。比如武松和魯智深比較,武松和李逵比較等,學生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進行比較,關(guān)鍵要比較出大家都認同的結(jié)果。這樣做,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比較高,而且又愿意動腦筋進行閱讀,當然所收獲的東西就很多了。
四、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整本書閱讀需要學生梳理脈絡、撰寫摘要,循序漸進地深入文本,理解主題,追問人性……閱讀活動涉及的能力要素多,各個能力要素在閱讀過程中同時發(fā)揮作用,是發(fā)展學生綜合能力的良好載體,所以,搞好了整本書的閱讀,學生的綜合能力會得到很大的提高,這也是核心素養(yǎng)所要求的。
比如閱讀《駱駝祥子》時,為完成這一閱讀任務,學生根據(jù)人物祥子,篩選相關(guān)信息,建立“人物信息檔案”,然后按照一定的類別整理,梳理出祥子的發(fā)展歷程,提取出祥子的的典型事件,以及具有典型意義的語言、動作、肖像和心理細節(jié)等,然后透過事件認識人物,理解作品反應社會特點,從而理解作品的內(nèi)涵。
我們在交流閱讀體會時,有學生從祥子的下半生入手,分析他的情感和婚姻;有的從虎妞入手,分析祥子悲劇的原因;有的把祥子的經(jīng)歷和《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作對比……聽了他們不同角度的分析,我們對作品的理解又提升了一個高度。
閱讀《西游記》后,我們的學生從各個角度分析這部巨著給我們帶來的人生智慧。如:唐僧師徒取經(jīng)的過程就是團隊的合作過程,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提倡的就是團隊的合作;車遲國的賭斗情節(jié)就是告訴我們,人不能爭強好勝;車遲國的國王代表了昏庸的君主,他告訴我們君主并不是因為妖怪才昏庸,而是因為有了昏君才會有妖魔作祟……這些高于作品的認識,如果不是深入閱讀,是不會有這樣的見解的。
閱讀《朝花夕拾》后,我們用手抄報的形式來展示自己的閱讀所得,然后交流分析各自的優(yōu)缺點。
通過整本書的閱讀,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分析思維能力、聯(lián)系生活能力、各種審美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學生發(fā)展了語言,發(fā)展了思維,就開闊了視野,能夠與古代的先賢對話就會獲得精神的愉悅。而這種愉悅又能使他對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有更多的體悟,文化的因子就會進入學生的血脈之中。學生擁有獨特的價值觀念,就能形成獨特的文化人格,便不會迷失在社會中。學生在獲得語言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己、獲得自己??梢哉f,學生發(fā)展語言的過程,就是獲得新生命的過程。學生為了人生境界的提升,為了生命的完美而進行閱讀。換言之,整本書閱讀既能夠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更能夠使學生具有完美的人生。
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在整本書的閱讀過程中得到了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綜合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在當前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大力提倡整本書的閱讀教學活動,推進教育教學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葉圣陶.《整本書閱讀的意義》微信分享2016(06).
[2]吳欣歆.《閱讀整本書,整體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讀文筆記,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