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我國青少年犯罪形勢仍然嚴峻的現(xiàn)狀,本文剖析了青少年犯罪的復雜原因,從個體內(nèi)部因素和社會外部即家庭、學校、人際交往、網(wǎng)絡空間等因素入手,從宏觀到微觀地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并試圖找出適合我國國情的多途徑多主體多層次有重點的青少年犯罪預防控制機制,最大可能性的降低青少年犯罪風險,進一步減少青少年犯罪人數(shù),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建構底線性保障。
關鍵詞:青少年犯罪 內(nèi)外成因 多主體防控 網(wǎng)絡空間
一、青少年犯罪現(xiàn)狀
青少年犯罪是指14周歲以上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以及18周歲以上未滿25周歲的青年人犯罪?!吨袊赡觇b》1997年至2013年數(shù)據(jù)顯示青少年犯罪總人數(shù)自2018年以來逐漸下降,到2013年,青少年犯罪總人數(shù)為265439人。但青少年犯罪總量大,惡性化程度加劇、犯罪類型逐漸擴展等表明青少年犯罪的形勢仍不容樂觀。
二、青少年犯罪成因分析
(一)個體內(nèi)部因素。在這一階段,青少年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逐漸崛起。根據(jù)卡爾榮格的人生階段心理學研究,青少年時期個體被迫面對認知和接受與其自身不同的“同我”的必要性。這意味著青少年對自我認知引導的極大需求和這一階段脆弱性、不平衡性突出,無法進行有效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約束,對自我認識的模糊又常常使個體陷入迷茫狀態(tài),甚至在外部刺激下一時失控而實施激情犯罪。
(二)社會外部因素
1.家庭因素。家庭結構殘缺、家庭關系不良或者家庭教養(yǎng)方式都有可能造成青少年犯罪。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報告顯示違法犯罪的青少年中,25.1%認為自己的犯罪與父母有關,未成年犯結構殘缺型家庭達34.95%,家庭結構殘缺使青少年缺乏正確引導、正常溝通和家庭關懷。家庭關系即家庭氣氛、親子依戀關系、溝通狀況,Loeber的研究證明較強的親子依戀與青少年的違法行為呈負相關。對于家庭教養(yǎng)方式,青少年犯的家教方式具有極端化傾向,即溺愛放縱、專斷粗暴、放任不管,這些傾向可能從不同的角度將青少年推向了犯罪的道路。
2.學校因素。學校以成績?yōu)閷虻脑u價機制忽視了對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青少年犯罪。國務院婦女兒童委員會工作辦公室調(diào)查報告顯示70%的青少年犯存在心理問題,而學校心理教育供給與這樣大量的青少年的心理教育需求嚴重錯配。同時,學校的法制教育也存在嚴重缺位,據(jù)調(diào)查,有47.5%的學生不了解《預防青少年犯罪法》,40%的學?!昂苌龠M行法制教育”。學生法律意識淡漠導致法律上的認識錯誤從而而走向犯罪的青少年不在少數(shù)。
3.人際交往因素。青少年中期是發(fā)展抵御同伴對個體影響能力的關鍵時期,在青少年時期,這一抵御能力仍處于萌生狀態(tài)既弱小又不穩(wěn)定,與此相反的是青少年的同伴壓力的敏感性卻在這一時期達到峰值,故而青少年個體的犯罪行為與其同伴的行為呈強正相關關系。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70%至80%的青少年犯罪都以共同犯罪的形式呈現(xiàn)。
4.網(wǎng)絡空間。近年來,青少年犯罪中與網(wǎng)絡相關的案件呈上升之勢,這意味著網(wǎng)絡空間正逐漸成為青少年犯罪的一大誘因。第一,網(wǎng)絡空間的虛擬性、隱秘性使部分青少年幻想可以通過網(wǎng)絡空間來逃避法律的強制性從而放逐自我行為。第二,網(wǎng)絡游戲的暴力性和高成本性刺激青少年進行模仿性的暴力犯罪或沖動化的財產(chǎn)犯罪。第三,網(wǎng)絡信息本身的復雜性、迷惑性加之青少年信息的鑒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導致不少青少年深受虛假、淫穢、恐怖、反動信息的禍害。
三、多主體的青少年犯罪預防與控制體系
(一)青少年自身。青少年自身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斷豐富的業(yè)余活動。這既能幫助青少年發(fā)泄不良情緒,結交益友良友,遠離不良愛好,又能獲取自我成就感,增加人生閱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二)家庭。首先,家庭成員應盡可能地為青少年提供完整的家庭結構,為保持家庭結構完整性付出合理的努力。其次,構建和諧的家庭氛圍,保持健康的家庭關系。再次,積極接受家庭教育培訓,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更新家庭教育理念,堅持適當?shù)脑瓌t、明確的監(jiān)督以及溫情的理解的三結合。
(三)學校。一方面,學校要加強對學生的全方位管理,積極主動尋求家庭、社區(qū)對學生教育的配合,使學校教育向校外延伸,避免教育管理出現(xiàn)“真空”。另一方面,學校在進行學生智力教育的同時,要更加重視開展常態(tài)化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并幫助青少年樹立健康的交友觀念。
(四)社會。社會力量是能夠參與作用于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單元,但此處僅指黨政機關、事業(yè)單位以外的其它社會資源。在預防青少年犯罪中,應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會力量,如人力資源、財產(chǎn)資源、技術資源、設施資源等等以開展預防青少年犯罪行為的活動。
(五)國家。第一,加大青少年犯罪預防控制工作的資金投入,形成“增加預防犯罪投入——減少犯罪——降低司法成本”的良性循環(huán)。第二,出臺一系列可適用的制度設施為青少年犯罪提供政策支持。如參照國外經(jīng)驗,將青少年犯罪預防控制工作分解成具體可量化評估的項目,設置階段性目標,通過招標等方式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到青少年犯罪預防控制工作中。第三,構筑預防青少年犯罪的法律保障,如加強互聯(lián)網(wǎng)法治建設:規(guī)范網(wǎng)絡運營行為,事實青少年的網(wǎng)絡游戲嚴格監(jiān)管;加大對各類不良信息的審查和處罰力度。
四、結語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全黨要關心和愛護青年,為他們實現(xiàn)人生出彩搭建舞臺。”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復雜原因,尋找預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更凸顯其意義。但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復雜,預防控制之路道阻且長,在新時代下預防青少年犯罪需要進一步的更廣闊的跨領域理論研究,同時,也需要將較為成熟的操作可行的青控制方案付諸實踐,在實踐中檢驗青少年犯罪理論研究的正確性并及時修正,不斷改進。
參考文獻:
[1] 操學誠,劉桂明,路琦,牛凱.我國未成年犯抽樣調(diào)查分析報告[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0(04):4-15
[2] 郗杰英,鞠青.家庭撫養(yǎng)和監(jiān)護少年責任履行的社會干預研究報告[R].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87.
[3] Rankin JH,Kern R. Parental attachments and delinquency[J].Criminology,1994,32(4):495-515
[4] 邱鴻鐘,楊凌運.未成年犯和正常未成年人家庭教養(yǎng)方式研究[J].衛(wèi)生軟科學,2010,24(4):339-343
[5] 國務院婦女兒童委員會工作辦公室.調(diào)查報告文集(2006-2008年)[R].79
[6] 操學誠,劉桂明,路琦,牛凱.我國未成年犯抽樣調(diào)查分析報告[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0(04):4-15
[7] Berndt,T.J.(1979).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conformity to peers and parent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5,608–616.
作者簡介:陳施穎(1998 年 1月 6日—),性別:女,籍貫:四川綿陽,學校:華東政法大學,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