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春利
內(nèi)容摘要:中西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文化,而中西方形體審美意識上的差異常常在跨文化交際中引起誤解甚至造成沖突,本文旨在通過分析中西形體審美意識上的差異及其緣由,希望能夠給跨文化交際者在交際時提供一些啟示。
關鍵詞:中西比較 形體審美意識 跨文化交際
比較中西方的人看《泰坦尼克號》一些片段的反應會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中國人看到片中Jack給Rose畫裸體畫像和他們在船中做愛的片段時,會不自覺地轉移視線,注意力不再專注在電影屏幕上,甚至會選擇跳過這些片段,尤其是許多中國人一起看時他們會達成共識選擇快進跳過這一畫面。而如果有一個西方人和你一起看,如果你選擇跳過這個畫面他就會感覺很奇怪,會抱怨你為什么要跳過這個畫面,因為你沒辦法對他說出你內(nèi)心的害羞,他因此也完全沒辦法理解你。
當你再觀察中西方的人在參觀盧浮宮的反應也會發(fā)現(xiàn)同樣相似的情形,站在盧浮宮的著名裸體雕像如《斷臂維納斯》《拉奧卡》《沉睡的海爾瑪弗狄忒》《垂死的奴隸》等面前參觀的人大都是西方面孔。偶爾有一兩個中國面孔也都是走馬觀花式地看一眼這些雕像隨便拍張照片就走開,并不會像西方人那樣一直站在這些雕像面前,仔細觀察這些雕像,還自然地和朋友一起討論雕像的細節(jié)。
為什么中西方對待裸體畫面的反應會有這么大的差別,這是由于中西方形體審美意識的差異導致的雙方的形體審美取向的不同。
中國的形體審美意識來源于自先秦以來的漢文化系統(tǒng),而西方的形體審美意識得追溯到古希臘文化,中西方在自然、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才形成了帶中西方特色的形體審美意識。
一.中西形體審美意識分析
1.自然環(huán)境
中西自然環(huán)境上的差異,是早期影響中西形體審美意識差別的主導因素。西方文化的源頭古希臘處于地中海沿岸,氣候全年溫潤和煦,沒有酷熱、也沒有嚴寒,希臘人既不會有炎熱天氣的煩悶,也不會有嚴寒天氣下的懶惰,這就給希臘人提供了一個培養(yǎng)對自身肉體的自我感受的完美環(huán)境。優(yōu)越的氣候條件讓希臘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現(xiàn)和贊美自己形體的美具備可能性。在這種自然條件下,大膽地袒露自己的身體,熱情歌頌和贊美身體的美,也就是合乎自然的。這些傾向可以從古希臘以來的大量藝術作品中窺見。如雕塑《大衛(wèi)像》《阿波羅塑像》,油畫《春》《麗達與天鵝》《沉睡的維納斯》等,古希臘的大量藝術作品的人物都是裸體,并且對人體的描繪極其寫實,對人體的各個部位描繪得細致入微,而少數(shù)非裸體的人物也只是用一塊布簡單地包住身體,身體的輪廓清晰可見。這就在整個希臘社會形成對人體自身的關注的氛圍。
而緯度相當?shù)闹袊鴧s因為地處大陸內(nèi)部,西南部、北部被山脈和高原包圍,形成的是四季分明、冬季嚴寒漫長的大陸性氣候,這就導致中國人沒法像希臘人一樣赤身裸體地進行戶外活動,也就阻絕了中國人對自身進行自我感受的可能。從發(fā)掘的先秦以來的文物就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人很早就有了各種服飾,因為自然原因導致的中國人的關注點是服飾這類的外在物質,而不是沒有機會裸露在外的人體自身,因而中國的藝術作品如戰(zhàn)國帛畫《人物龍鳳圖》、西漢壁畫《天象圖》、唐代壁畫《狩獵出行圖》等中展現(xiàn)的人物都是穿著長袍嚴嚴實實遮蓋住身體,描繪的人也都是寫意性的,只能從身形看出人的輪廓,并不會對人的身體部位有細節(jié)描繪。因而中國沒有普遍的、廣泛的形體審美意識,也一直不可能有。
2.社會環(huán)境
除了自然因素對中西形體審美意識的根源性影響之外,中西差異巨大的社會環(huán)境也是造成中西差異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古希臘城邦之間不斷進行吞并和掠奪,戰(zhàn)爭眾多,最著名的古希臘的史詩《伊利亞特》就是描寫的希臘和特洛伊城之間的戰(zhàn)爭,甚至有學者認為戰(zhàn)爭處于古希臘人日常生活的中心。城邦之間戰(zhàn)爭的勝負對每一個城邦公民來說意義重大,因此希臘人自幼就樹立起尚武衛(wèi)國、以武制勝的精神,而希臘人認為進行體育鍛煉可以使身體強健,就確立了強烈的體育鍛煉觀念和風氣,在古希臘,無論男女大半時間都要在練身場訓練角斗、賽跑、拳擊、投擲等,把赤露的肌肉在陽光下練得又強壯又柔軟。另一方面,希臘是建在眾多小島上的,島上自然資源匱乏,因此只能從未知的大海獲得資源,從而形成了征服大海、征服自然的觀念,與自然作斗爭時,要求人必須身體強壯。因此出于實用戰(zhàn)爭的目的和征服自然的要求,希臘人認為“理想的人物不是善于思索的頭腦,或者感覺敏銳的心靈,而是體魄強健、比例均勻,擅長各種運動的裸體”他們認為只有健康的、強壯的身體才是最美的,這也是為什么古希臘有各種運動項目、有像奧林匹克運動會這樣的重大體育活動的原因。
與此相對的,中國盡管從先秦就經(jīng)過了列國征戰(zhàn)、諸侯割據(jù)等,戰(zhàn)亂頻繁,但是中國無論是百姓還是統(tǒng)治者都崇尚和平,一直渴望和平,自然地,出于全民族對和平生活的共識,中國人排斥“以力制勝”的個人勇猛,無法誕生和希臘一樣的通過體育鍛煉提高個人身體素質的風氣,體育精神貧弱。自先秦以來都認為君子是文弱的,而不是和魯智深一樣強悍的。這也能從自古以來中國就沒有普遍的運動項目和運動活動看出,有一絲體育運動意味的貴族的狩獵實質是貴族偶爾的娛樂活動,而踢給人觀看的蹴鞠也只能算是表演的藝術。沒有體育鍛煉的風氣,導致中國人缺乏對人體的肌肉線條美的追求,反而以皮膚的顏色在常年衣物遮蓋下的白皙為佳。
3.文化心理因素
文化心理因素在塑造中西方形體審美意識上的作用也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不斷被強化。希臘人特殊的宗教觀念和宗教活動,決定了他們對于神和人一致性的解釋。希臘人并沒有宇宙無窮無盡的意識,他們認為無論人還是神,都一樣地受命運的擺弄。古希臘的神話人物都是和人一樣,有七情六欲,有妒忌心、會暴怒、傲慢、有色欲,比如著名的雕塑《拉奧卡》就是描繪的憤怒的女戰(zhàn)神雅典娜對特洛伊祭司拉奧卡的懲罰,荷馬史詩實際也是描述的神明之間的明爭暗斗,這是由希臘人世俗的宗教觀決定的。希臘人不容許巨大無邊、渺渺無際的神明的存在,希臘人眼中的神都和凡人一樣,神的美反映了人的美,人的美體現(xiàn)了神的美,因此人對自己裸體形象的欣賞、表現(xiàn)和追求,就不應有罪惡感和羞恥感,因為神和人在自然規(guī)律面前是平等一致的。將追求肉體的完美看作對神明最好的遵從,將美麗、健康的人體奉為模范,創(chuàng)造出大量如阿喀琉斯一樣的半人半神式的英雄人物,這是古希臘文化展示的獨特景象,也是西方形體審美觀念更深層的內(nèi)涵。
中國一方面沒有很強的宗教意識,反而是從政治和倫理立場不斷貶低凡人的地位。中國古代的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如盤古、女媧、伏羲神農(nóng)等,都是虛幻地崇高著,人們了解他們都是根據(jù)他們的奉獻式的創(chuàng)舉,對其人性方面的描繪幾乎是找不到的。把人的各方面的優(yōu)秀品質和創(chuàng)造才能對象化到超越凡俗的“神”身上用來關照和反省人自身,把“神”放到廟堂成為道德模范,與凡人產(chǎn)生距離,這是中國的神明觀念。人們被告知要不斷向這些“道德模范”靠攏,但是又被告知這些道德模范是無上崇高的,理想的美只能在“類神”的道德人物身上才能發(fā)現(xiàn),凡俗眾生永遠也不能自我形成。這就導致個人失去了對自我形象(從心靈到肉體)的獨立,純粹、自發(fā)的喜愛和渴望,在這種“類神”的人物面前,人永遠感覺卑微,因此也就不再發(fā)生自由自覺的認識。另一方面,中國一直強調(diào)“集體主義”意識,提倡整體的完美合作、和諧一致,因此排斥個人英雄、獨立行動、自我追求的意識。這也抹殺了中國人內(nèi)心可能出現(xiàn)的一絲追求個人價值的念頭,取消了個人對獨立的形體存在的感受。因此執(zhí)著于關注、享受肉體,被認為是“瀆神行為”,是有害的行為。這就導致了原本光明磊落的、合乎心理生理需求的審美活動,異變成畸形的受壓抑的情欲的非正常發(fā)泄。這也是中國沒有正大光明的裸體藝術,只有暗藏社會的“春宮圖”的原因。
二.總結
中西方自然、社會、文化心理等各方面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形體審美意識,這些意識往往是隱藏在每個人思維深處、不易被發(fā)現(xiàn)的,但是人們的行為取向都受這些深層意識的影響,形成不同的形體審美取向。我們在研究中西方的形體審美意識時,要從其行為表現(xiàn)入手,關注表象的同時,更要思考其行為背后的本質差異。同時,中西方在根深蒂固的形體審美取向的支配下,其審美取向的表現(xiàn)在每個時期的表現(xiàn)也會有所差異,甚至可能出現(xiàn)與長期形成的形體審美意識相悖的行為取向,如唐朝以適度袒露身體為美,這是在特殊時期、特殊環(huán)境下的不同的審美取向,但是其形體審美意識卻沒有發(fā)生實質性的變化。
參考文獻
[1]王德勝.《形體美的發(fā)現(xiàn)》.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2]王德勝.中西形體審美意識的文化模式.南京社會科,1992年2月.
[3]吳為善、嚴慧仙著.《跨文化交際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
(作者單位: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人文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