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超
概括能力是語文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閱讀寫作的基礎。由于語文能力的基礎是概括,所以我們在培養(yǎng)中學生語文能力時,要自始至終地突出對其概括能力的訓練。但實際教學過程中,這方面似乎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尤其是在廣大農(nóng)村地區(qū),甚至許多教師自身概括能力便不強,無法對文意做出準確、合理的概括,更談不上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和培養(yǎng)了。因此,長期以來,一方面,學生對文意的理解零碎、浮淺,閱讀教學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由于長期缺乏有效的指導,學生的閱讀水平也只能在原地打轉,無法上升。
前不久,本縣教研室主辦了全縣青年教師語文優(yōu)質課大賽,我有幸擔任初中組的評委,聽了30節(jié)課,但實事求是地說,很少有教師注意到學生在概括能力上存在的問題,更談不上主動去引導和培養(yǎng)了。在教學過程中,涉及對文章內容、結構的梳理,對主旨的概括,不少教師雖也請學生思考、回答,但并沒有指出其問題所在,沒有做有針對性的指導。有的教師干脆越俎代庖,為圖省事,自己概括,根本沒有意識到讓學生思考、概括的重要性。盡管如此,教師們對同一篇文章內容、結構的梳理、概括,結果還是有明顯的差異,并通過板書赫然呈現(xiàn)出來。例如,同是教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或朱自清的《背影》,兩位教師的板書就有很大的不同:
甲教師:濟南的冬天
總特點:溫情(寶地)——對比
山陽光朗照下的山(溫暖 舒適)
薄雪覆蓋下的山(嬌美 秀氣)
城外的遠山(淡雅)
水——綠暖清亮
乙教師:濟南的冬天
溫情陽光照圖(可愛)
雪后初晴圖(秀美)
雪后遠山圖(寧靜)
空靈水晶圖(春意盎然)比喻
擬人
丙教師:背影
開篇點題——引出
望父買橘——刻畫
父子分別——惜別
結尾抒懷——回憶背影
丁教師:背影
難忘
追憶
再現(xiàn)背影父愛子
子愛父
不難看出,無論是《濟南的冬天》還是《背影》,兩位教師的概括都是有差別的,這種差異不僅體現(xiàn)在語言形式上,更體現(xiàn)在對內容的理解上。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差異,我想,其一是由于不同的教師對課文的理解不盡相同,且語言表達能力也有高低之別,其二是由于教師們對概括的科學性認識不夠,不明白概括有深與淺、全面與片面之別,不明白視角不同概括的結果也就不同的道理。
可能有人要說,閱讀本就是個人的事,不同的人對于一篇文章的感受和認識肯定是不完全一樣的,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尤其是在當下,新的課程理念強調個性閱讀、個性表達,鼓勵獨到的理解、獨特的表達,所以教師也好,學生也好,對文意有不同的理解本就無可厚非,又有什么好說的呢。這道理并沒有錯,但我們必須弄清楚的是,個性閱讀和準確概括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混為一談,更不能以所謂的個性解讀代替準確概括。個性閱讀所強調的是閱讀者根據(jù)個人閱讀的目的,調動個人特有的知識、能力、經(jīng)驗、審美趣味乃至性格氣質創(chuàng)造性地解讀文本,以期獲得深刻的體驗和最大的收獲,而概括作為一種語文基本能力,是指閱讀者對閱讀對象進行信息的篩選、提煉、整合的能力,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所以,無論是誰,無論帶著怎樣的閱讀目的,其概括出來的結果都有個準確與不準確的問題,應該說,越接近文本的真實和思想認識的真實也就越準確,反之就不準確,是片面乃至錯誤的。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讓學生掌握概括的基本規(guī)律,在尊重規(guī)律的基礎上個性解讀、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不能跟著感覺走,否則,就是偽個性、偽創(chuàng)新,表面先進、熱鬧,實則落后、低效,達不到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目的。那么,概括作為一種基本的思維能力到底有著什么樣的規(guī)律?要做到準確地概括又應該注意些什么問題呢?下面,我就以上四位教師的板書設計從三個方面做些粗淺的分析,期望能給廣大同行帶來一點啟示。
一、概括的角度
所謂“角度”,是指人們觀察事物的視角或思考問題的切入點、出發(fā)點,如正與側、遠與近、人與物、景與事、情與理,以及宏觀與微觀、主體與客體等,視角或切入點不同,得出的結論自然不同?!皺M看成嶺側成峰”關鍵是視角不同,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同樣也包含角度的問題。概括,說到底是對信息的篩選、提煉和整合的過程,但前提是你看到多少信息、哪些信息,多少不同、性質不同,結論當然不同。所以,要概括,就必須先有個明確的視角,否則就可能失之偏頗,就可能張冠李戴、條理不清。
上面甲教師和乙教師對《濟南的冬天》結構層次的理解基本相同——由山到水,分四個層次來寫,但概括出來的結果卻有一定的差異。甲教師從文章寫了哪些景物的角度對文章內容加以概括,乙教師則側重從作者借助景物所營造的意境的角度來概括。如果我們把它理解成兩位教師對文章內容理解上的差異,而不是不懂概括角度的問題,似乎也有些道理,但丙教師對《背影》一文結構內容的概括(可與丁教師比較)就顯得很不合理。其中“開篇點題”與“結尾抒懷”是屬于寫作技巧方面的,而“望父買橘”與“父子分別”卻是屬于內容方面的,同時“望父買橘”又是站在“我”的角度近距離概括的,而“父子分別”又是站在讀者的角度遠距離概括的;“引出”“刻畫”與“惜別”“回憶”也同樣存在內容與技巧不分的問題。可見,不辨角度的隨意概括,不僅不利于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相反,會使得學生思維混亂,無法真正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和高超技巧。
二、概括的程度
一篇文章往往因其豐富而復雜的內容,使得人們對它的理解也有深淺之別,特別是那些語言含蓄、意蘊豐厚的散文,許多人更是難解其真意。散文所追求的是豐富深邃、凝練生動,往往要借助具體的事件、場景、意象、意境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情趣愛好或哲理思考。所以,閱讀散文必須能夠透過表象看到本質,把握語言和形象背后的情感、情思及其闡發(fā)的道理。只有如此,我們才能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內容、主旨及其技巧,才能做到準確而深刻地概括。反之,我們看到的只能是文章表層的東西,概括出來的東西必然讓人感覺浮淺、片面。所以,課堂上,對文意概括的深淺好壞取決于師生、特別是教師對文章理解的深淺。
上面甲乙兩位教師對《濟南的冬天》一文內容結構的概括之所以有些不同,是因為甲教師看到的只是作者筆下的部分景物,所以只能做淺層次表象的概括,而乙教師所看到的是作者營造的形象和意境,所以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來加以概括。但是,乙教師的概括也并非就是深刻的、準確的,由于他也還沒能真正把握作者筆下濟南山水的具體內容和審美特征,他所概括出的四幅圖畫也失之寬泛,與甲教師的概括實質上并沒有區(qū)別。那么,怎樣的概括才算是真正準確的呢?應認真體味作者借比喻、擬人等手法融入具體山水中的情感、情韻和情懷,不但要指出它是圖畫,還要揭示其具體內容和獨特的審美特征,如前三幅畫可用“日暖搖籃”“雪妝秀女”“村臥遠山”等短語來概括,這樣概括,畫面就有聲有色有情感有思想,既顯示了濟南山水的與眾不同,又表達了作者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內心的安適與喜悅,以及對濟南、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
同時,兩位教師對于景物(形象)特點的把握概括也都存在問題:不能立足全文,整體思考,只是尋詞摘句,簡單為之。例如,甲教師把“陽光朗照下的山”的特點概括成“暖和、安適”,就顯得十分牽強?!芭汀策m”應是在搖籃般的小山的呵護下,冬日陽光中的濟南給人帶來整體的感受,而非只是“山”的特點,硬要用文中詞語來概括,可用“可愛”一詞。再如,甲教師將“城外的遠山”的特點概括成“淡雅”,則是脫離全文語境沒能從整體上把握該語段的內涵——優(yōu)美、寧靜而出現(xiàn)的錯誤。而乙教師對此的把握應該說是準確的。再如“溫晴”一詞概括的應是濟南冬天的表層特點,但要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文章內涵,必須概括出作者融于山水中的“溫情”或生活在這樣山水中的人們內心的“安適”,否則,就不能讓學生深刻領悟這篇精致散文的意境之美、情感之美,不能讓學生真正受到美的熏陶,不能真正領悟作者構思運筆的高妙。
三、概括的涵蓋度
概括要想準確,必須立足于材料的整體和全部,若只把握材料的部分內容,就會偏離材料,犯以偏概全的毛病。只有把握材料的整體和全部,概括出來的內容才是準確、全面而深刻的。
甲教師將文章前一部分內容概括成“陽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蓋下的山”“城外的遠山”,不僅浮淺而且片面。此處雖然是在寫山,但更是從山的角度寫濟南人的生活與思想情感,只說寫了什么樣的山,未免就顯得片面而不周全。這說明教者沒能真正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技巧。但是,乙教師將“空靈水晶圖”的意境特征概括為“春意盎然”,個人認為是非常準確的。首先,“春意”一詞是對該段前半部分泉水“綠的精神”的提煉。其次,該段后半部分作者以“藍水晶”為喻,其目的也是為了表現(xiàn)濟南水空、水天的透明、純凈,以及天地一體給人帶來的美妙、溫暖、舒暢的春天般的感受。如果說寫“山”所要突出的是濟南人的恬靜和愜意,那么,寫“水”則表現(xiàn)了濟南人民的活力和對未來的期望。因此,“春意盎然”的概括是深刻而全面的??梢?,要想做到準確地概括,就必須對材料進行具體細致的研讀,用心體味;既要把握關鍵的詞句,又不能忽視語段中的每一個組成部分。同時對概括后的結果,應用原文去驗證,看其是否涵蓋語段的全部內容,如不是,則概括就是片面的、不準確的。
當然,概括能力作為中學生智力發(fā)展的重要指標,其訓練與培養(yǎng)應遵循由易到難、由低到高、循序漸進的規(guī)律,不同的年級、不同的文本以及不同的訓練目的,對概括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既要懂得“摘要概括”與“取精概括”,還要區(qū)分文章的科學概括和文學作品的藝術概括?!稘系亩臁泛汀侗秤啊范际堑湫偷奈膶W作品,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引導學生立足于整體,深刻理解、領悟文章的思想、內涵與意境、情味,才能做到準確、全面、深刻,切實做到思想概括和語言概括的有機結合。
魯賓斯坦說:“思維是在概括中完成的。”因此,閱讀教學應重視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正確指導學生進行概括,學會提要、鉤玄,學會“博觀而約取”,“略其蕪穢,集其清英”,進而做到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如此,我們的課堂就避免了低效,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也就會一天天地提高。
作者單位:安徽省銅陵市樅陽縣浮山中學(246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