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博 黎 明
(新余市中醫(yī)院內(nèi)二科,江西 新余 338000)
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十二指腸內(nèi)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燒心等癥狀,以及咽喉、氣道等食管鄰近的組織損害[1]。反流性食管炎 (reflux esophagitis,RE)是GERD臨床上最常見的一個類型。RE好發(fā)于中年人,男女比例無顯著差異,但總體發(fā)病率低于西方國家。燒心、反酸是RE的主要癥狀,有時可伴有胸痛、咳嗽。然而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57%老年RE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dyssomnia)[2]。本文旨在探討清肝解郁法對RE患者由于夜間胃酸反流導致的睡眠障礙的療效,以期提高其睡眠質(zhì)量及生活質(zhì)量。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0月—2016年9月前來我院消化科門診就診的反流性食管炎伴有睡眠障礙(RED)的患者86例,其中男38例,女48例。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齡(43.1±12.9)歲;病程(5.64±4.22) 年。觀察組46例,男19例,女25例;年齡 (44.6±13.1) 歲;病程 (5.37±4.28) 年。經(jīng)統(tǒng)計學檢驗,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程上無顯著差別 (P>0.05)。結(jié)果見表1。
表1 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比較
1.2 診斷標準
1.2.1 RE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按照《2014年中國胃食管反流病專家共識意見》[3]進行診斷后納入。其中:①對內(nèi)鏡檢查顯示糜爛性食管炎或非糜爛性食管炎;②無其他原因的燒心、胃部灼熱感,胃酸反流等癥狀;③質(zhì)子泵抑制劑經(jīng)驗性治療有效[4]。
1.2.2 睡眠障礙診斷標準 按照ICSD-3診斷標準[5]:(1) 主訴(滿足至少1項):①入睡困難;②睡眠維持困難;③早醒;④不能按時上床睡覺;⑤沒有父母或看護者的干預則無法入睡。(2)日間癥狀 (滿足至少1項):①疲勞或全身不適;②注意力、注意維持能力或記憶力減退;③學習、工作和/或社交能力下降;④情緒波動或易激惹;⑤日間思睡;⑥行為紊亂 (如:多動、沖動、攻擊);⑦興趣、精力減退;⑧容易出錯/發(fā)生事故;⑨睡眠過度關注或?qū)λ郀顩r不滿意。(3)睡眠問題非單純?yōu)闊o睡眠條件 (無足夠時間睡眠)或睡眠環(huán)境不合適所致。(4)睡眠障礙和相關日間癥狀每周至少發(fā)生3次。(5)睡眠障礙和相關日間癥狀至少持續(xù)3個月。(6)睡眠問題不能用其他睡眠障礙來更好地解釋。
1.3 中醫(yī)診斷標準 中醫(yī)辨證屬于膽熱犯胃證,參照2017年《胃食管反流病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6]關于膽熱犯胃證的診斷。主癥:①口苦咽干;②燒心。次癥:①脅肋脹痛;②胸背痛;③反酸;④噯氣或反食;⑤心煩失眠;⑥易饑。舌脈:①舌紅,苔黃膩;②脈弦滑。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 蘭索拉唑腸溶片(江蘇康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每片30 mg),每日1片,每日1次,早餐前服用。戒煙酒,每餐不宜有飽腹感,睡前2 h禁飲食。共治療6周。
1.4.2 觀察組 給予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應用清熱解郁湯 (枳殼15 g,黃連9 g,姜半夏15 g,茯苓15 g,竹茹12 g,陳皮12 g,蒼術15 g,瓦楞子15 g,炒麥芽9 g,郁金9 g)。隨癥加減:反酸明顯者加烏賊骨12 g,浙貝母12 g;胃灼熱感明顯者加吳茱萸10 g;噯氣明顯者加萊菔子10 g;失眠嚴重者加夜交藤30 g。中藥每天1劑,武火煎煮20 min,文火繼煮40 min,分2次早晚溫服。戒煙酒,每餐不宜有飽腹感,睡前2 h禁飲食。共治療6周。
1.5 療效觀察
1.5.1 RE癥狀 按照《反流性疾病問卷》[7]中反酸發(fā)作頻率及程度進行計分。
1.5.2 睡眠癥狀 按照《匹茲堡睡眠指數(shù)表》 (PQSI)評定患者睡眠質(zhì)量。主要根據(jù)前18個條目,按0~3級計分,累計各維度得分為PQSI總分,總分范圍0~21分,PQSI得分>11分提示有睡眠障礙,而且得分越高,說明睡眠質(zhì)量越差[8]。
1.6 療效判定標準 中醫(yī)癥狀評分參考2002年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9]。治愈:主要癥狀、體征改善率≥70%;顯效:主要癥狀、體征改善率≥50%;有效:主要癥狀、體征改善率≥30%;無效:主要癥狀、體征改善率<30%。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處理,其中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同組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1.3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7.50%,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果見表2。
表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反酸次數(shù)及程度變化 治療前,2組反酸次數(shù)及程度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2組患者反酸次數(shù)及程度分別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說明觀察組和對照組都能降低反酸次數(shù)及程度。而治療后聯(lián)用中藥的患者癥狀改善更明顯(P<0.05),提示聯(lián)合清熱解郁湯能夠更好地改善反酸次數(shù)及程度。結(jié)果見表3。
表3 2組患者反酸次數(shù)及程度積分比較 (,分)
表3 2組患者反酸次數(shù)及程度積分比較 (,分)
注:本組內(nèi)治療前后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對照組 40觀察組 46治療前 治療后7.45±2.31 3.32±1.63*7.71±2.58 2.66±1.24*#
2.3 睡眠質(zhì)量變化 治療前,2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2組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而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睡眠質(zhì)量較治療前改善(P<0.05),而對照組無明顯改善(P>0.05)。說明聯(lián)合清熱解郁湯能改善患者睡眠質(zhì)量,單用蘭索拉唑?qū)λ叩母纳菩Ч蝗缬^察組。結(jié)果見表3。
表4 2組患者睡眠積分比較 (,分)
表4 2組患者睡眠積分比較 (,分)
注:觀察組治療前后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P<0.05
治療前 治療后15.88±4.36 13.95±5.33 16.39±3.93 11.37±5.07*#組別 例數(shù)對照組 40觀察組 46
RED隸屬于中醫(yī)“反酸”“吞酸”“反胃”范疇,多屬于“寒熱錯雜證”。本病發(fā)病率較高,病位在脾胃,與肝密切相關。以反酸、噯氣、嘈雜為主癥,常伴痞滿,惡心等癥狀。主要由于脾胃虛弱,肝氣乘脾犯胃,熱邪內(nèi)聚而成。故而虛實夾雜,寒熱并見。多因勞倦、飲食、久病傷及脾胃,脾氣運化失調(diào),清氣不升,濁陰不降,胃氣反逆,出現(xiàn)噯氣、反酸、燒灼樣疼痛等癥。胃失和降,濁氣上犯,擾動心神,則致失眠,入睡困難。即《素問·逆調(diào)論篇》云:“胃不和則臥不安”。而平臥時患者食道下括約肌壓力降低,胃酸逆流,也影響了患者睡眠?!鹅`樞·營衛(wèi)生會》也說:“營氣虛少,而衛(wèi)氣內(nèi)伐,故晝不精,夜不冥?!逼⑽柑撊?,水谷精微生成過少,營衛(wèi)不足,運行緩慢,衛(wèi)陽晝不出表,夜不入陰,故而睡眠障礙。此外,脾胃的正常運化依賴肝氣的疏泄和調(diào)節(jié)。此外,脾胃的正常運化依賴肝氣的疏泄。肝氣郁結(jié),橫逆犯脾,脾胃氣機阻滯,則有脘腹痞滿、納差、腹脹等癥;日久化熱,熱蘊生濕,則出現(xiàn)反酸、燒心;胃氣不降,挾熱上逆,熱擾心神,故眠差,多夢。如《臨證備要·吞酸》曰:“胃中泛酸,嘈雜有燒灼感,多因于肝氣犯胃”。
西醫(yī)認為RED是由于多種因素促成的上消化道動力障礙性疾病[10]。主要機制是食管下括約肌壓力降低[11]、胃和食管解剖結(jié)構異常[12]、食管黏膜屏障功能的損害[13]、胃和食管運動障礙[14],以及生活方式及不良情緒等。然而目前對RE患者睡眠障礙的研究較少,其機制也未完全闡明。此外在治療上,西醫(yī)多采用H2受體阻滯劑、質(zhì)子泵抑制劑以及促動力藥治療RE,但對睡眠障礙無較好的方法。
筆者通過多年的臨床診治對RED患者有一定治療經(jīng)驗;認為RED患者多屬素體脾胃虛弱,運化失調(diào),肝氣乘脾犯胃,而呈現(xiàn)“肝郁膽熱”的表現(xiàn)。因此采用清熱解郁,疏肝和胃的治法,以期在改善癥狀的同時,降低患者不良反應,提高生活質(zhì)量。清熱解郁湯以溫膽湯為基礎方,其中半夏、蒼術健脾燥濕;陳皮、枳殼行氣健脾,使“氣行則濕化”;瓦楞子制酸止痛;竹茹,黃連清熱瀉火;炒麥芽、郁金疏肝理氣。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郁,疏肝和胃功效。郁熱得解,患者反酸燒心癥狀得以消除,睡眠自然正常。
本研究顯示,經(jīng)過6周的治療,患者反酸次數(shù)及程度都有了明顯改善,提示蘭索拉唑與中藥都能夠減輕RED患者的臨床癥狀。清熱解郁法湯治療RED患者伴有睡眠障礙有效率可達90%左右,與蘭索拉唑無明顯差異。但在改善患者睡眠方面,聯(lián)合應用本方后療效顯著優(yōu)于單用蘭索拉唑。說明中醫(yī)以整體觀念為指導,對患者進行整體的治療,在治療原發(fā)病的同時,能改善相關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也體現(xiàn)了中醫(yī)中藥辨證論治、隨癥加減的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