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浩
看山不是山,自有山在高。
現(xiàn)代人長時間生活在城市里,車水馬龍,燈紅酒綠,待久了,身子就疲倦了,心也漸漸疲倦了,看不到青山綠水,呼吸不到真正大自然的清新空氣,不能感受到“遠看山、近觀水”的樂趣。
山于我是有緣的。記得小時候住在農(nóng)村,經(jīng)常爬家后面的山,山的名字很大,叫“玉皇頂”,連著幾個小山。那時候不知道累,漫山遍野地跑,幾個小伙伴甚至在山中捉迷藏,只是在旁邊的小山,主峰卻不敢去。童年的樂趣就這樣度過。還記得那時候在山頂,雖然山不高,但是看到一座山和一座山,一個村和一個村,就是這樣連接在一起,好似被無數(shù)的網(wǎng)罩了起來,形成了農(nóng)村特有的景象。
最喜歡冬天過年的時候,正月初四或初五,所有的親戚都來了,父親就領(lǐng)著大大小小的孩子,去爬后面號稱最高的山,山頂上有二郎神的一只腳印,另一只據(jù)說是在看也看不到的另一頭山上。海拔200多米的山,山頂也是很陡峭的,小孩子爬上去也需全力,戰(zhàn)戰(zhàn)兢兢,站到山頂風(fēng)也很大,成就感很強,大呼小叫,很開心。如果天氣特別晴朗時,還能看到渤海灣藍藍的海水和遠遠的霧氣。當(dāng)然,還要把那個大腳印里面的沙土全部清理掉,站在里面比劃半天。從山上返回時,也有樂趣,找那種腐爛的樹根,打碎了,找一種樹蟲吃,一般能找到10個左右就很好了,回家用油炸一下,金黃顏色,一人分一個,特別香,每人都很期待下一次去爬山。這就是兒時對山的回憶。
山對我是有情的。其實,十分遺憾,從小長在農(nóng)村,對山的記憶就是那么寥寥無幾,而后出去上學(xué),參軍當(dāng)兵,慢慢的對山就沒有太多留意。如今,回一次老家,什么也不去想,什么也不去做,空著無事,在窗臺邊懶懶散散地看著這山。即將不惑之年,突然覺得這山是如此新鮮。每天都看著,每天都會看出點內(nèi)容,久而久之,好像面對一本大書,讀得有滋有味了。
其實,山,無非就是崛起的一堆石頭,石上有土,土上長樹。樹是一歲一枯榮,不顯出再高,也不覺得縮小。隨著太陽升降,山也有變化。陰面,陽面,一陰一陽,一溝一梁,緩緩陡陡,起起伏伏,混混沌沌,有內(nèi)在貫通流動的氣勢,也有無為而為的規(guī)律。山上的路是亂的,樹是無規(guī)律生長的,石頭是四處突兀著的,各有別樣形象。黎明,黃昏,日下,雨中,山各有不同。
其實,霧中的山,是最美的,亦是我最喜歡的。山上的云霧,一團接著一團,朦朦朧朧。山中有霧,霧中有山,山霧,霧山,夾雜在一起尤似人間仙境。從山頂?shù)缴窖?,白茫茫一片,白得空空的。人若在那里,就迷失了方向,卻能感受身邊的水汽。突然間,太陽升高了,云霧倏忽地散去,不知消失到哪里去了,山就明晰了,人也清醒了起來。
我悄然走了,看到這山,望著那村,明白了這偉岸的山,這貧瘠的山溝,仍然是淳樸而又純樸的樂土,是農(nóng)家人自有其樂又一直堅守的地方。
——選自《西部散文選刊》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