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嚶
有朋友最近在微信上拉黑了他的一個朋友:“我發(fā)了個朋友圈說我肚子疼,他連發(fā)了十八條消息問我好點沒……”
特別能理解這種做法,即便很多人也許看不懂,覺得人家這不是關(guān)心你么,這不是對你好么,再說這么一點小事你至于么!
真的至于的。雖然以前我們都提倡真誠,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掏心掏肺,大抵是好的??墒沁^了界限,接受方的不適感就會很強,甚至錯覺在平行宇宙中多了一個自己都不知道的癡心前男友。十八條消息,回復(fù)變成重負,不回復(fù)又覺得辜負,累不累?
活了三十幾年了,心里已經(jīng)有了各種隱形的縱橫交錯的底線,就是《偷天陷阱》里漂亮的凱瑟琳澤塔瓊斯小心翼翼穿過的那種——有時候所謂的朋友在酒席間一些不當(dāng)?shù)耐嫘?,在人群中幾番隱私的傳揚,對了,還有那些奇奇怪怪完全不懂得適可而止的托請,足夠我們安靜地不為人知地把對方送到人際關(guān)系的墳?zāi)怪腥?,很難再還魂。
界限感是城市人交往最基本的禮貌。
將這種說法推衍到包括但不僅限于同輩關(guān)系的交往之中,都是通用的,比如父母與孩子,一味犧牲與無限付出的母愛,比如終身不娶不嫁拉扯孩子長大,曾經(jīng)被歌頌為道德的主流,但如今在更多教育理論之中,父母的情緒穩(wěn)定與適度奉獻,才是健康的、不給孩子壓力的親緣關(guān)系。宇宙中的兩條線,漸行漸近與漸行漸遠都是常態(tài),誰也別綁架著誰。
這不只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解脫。無限付出的背后不可能是無欲無求,一旦索取不到心理價位的回報——這是極有可能的——付出方的心就很容易碎裂成一片一片。至于回報這種事情……你想想,總不能走馬路上隨便來個財主給了你幾兩銀子,你就遍地找支草標插在頭上賣身為奴吧?兩廂情愿才是正道,別逼著人愛你。
所以,可能會在不同的時期喜歡不同的人,但終歸最喜歡的還是那種看得清眉眼高低、知道什么話該說什么話不該說、該糊涂的時候絕不斤斤計較、從不貿(mào)然給他人添麻煩的聰明人。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會發(fā)現(xiàn)真正談得來的朋友幾乎全是這樣的人。聰明和善良并不矛盾,很多時候聰明甚至是善良的必要條件,分寸與界限是該永遠堅守的準則。
任何人與任何人之間的關(guān)系,都不該像馬德里半球似的,大家都是活在網(wǎng)絡(luò)時代調(diào)侃型輕語境之下的人,實在不想回頭走進瓊瑤的次元。
嗯,這也大概是在為我們的日漸冷漠編織理論依據(jù)吧。
摘自《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