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盼 歐亮東
新疆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搏克”為蒙古語,漢譯為“角力、摔跤”,俗稱蒙古式摔跤,是一項古老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1]“沙力搏爾”一詞的含義系突厥語,是褲子的意思,從字面上看是沙灘上進行力量搏斗的比賽?!吧沉Σ珷枴辈耸切l(wèi)拉特蒙古族獨創(chuàng)并傳承至今的一項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項目,它是蒙古族“男兒三藝”(摔跤、賽馬、射箭)之首。2014年7月16日,蒙古族“沙力搏爾”搏克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搏克項目保護從獲得立項到現(xiàn)在這4年時間,烏蘇市蒙古族搏克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當?shù)孛磕?月至7月在“祭敖包”和那達慕大會上舉行大型的比賽。
原始部落人為保護自己的領地,保障延續(xù)生存,依靠摔打、搏斗等技能,擒捉和馴服野獸,這是搏克的起源和雛形。新石器時期或青銅器時期,人們制造刀、叉、斧、劍、弓箭等工具打獵取物,但面對面地與敵人進行抗爭,保護自己賴以生存的領地而比試彼此間的力氣時,搏克成為不可缺少的戰(zhàn)勝對手的決定性因素,占據(jù)這尤為主要的地位。同時,在青銅器時期,蒙古人已經(jīng)學會擒獲兇猛的野馬訓練成為自己生產(chǎn)、生活服務的乘騎時所用的“朝力搏爾”用具。如果二人騎馬同行,為了比試誰是好漢,絆好馬腿,解下馬的籠套韁繩,系在腰間或大腿間進行所謂的“搏克比賽”。比賽此類搏克時馬韁繩成了主要用具,所以蒙古人也把這項搏克稱為“朝力搏爾”而流傳至今。
公元前三世紀,時蒙古族系匈奴、東胡遷徙部落生息在蒙古高原,經(jīng)過長期的你爭我奪,匈奴部落逐漸強盛起來。諸多文史資料中多次提及到,匈奴部落的勇士們不但力大雄悍,而且在搏克技巧、馬術、射箭、揮舞刀劍等軍事訓練上樣樣精湛。甚至匈奴部落汗王、首領們,在新年初、初夏所舉行的祭拜祖墓、上蒼大地時均有舉行搏克比賽的習俗。
到后來大約在公元三~九世紀時,搏克欽(摔跤手)們逐漸地認識到朝力搏爾對人體有傷害(傷大腿),繼而從細致耐用、美觀方便上考慮,用皮做的短沙力搏爾褲所代替,從那時候起“韁繩搏克”變?yōu)椤吧沉Σ珷柌恕痹诓邉澞軌驗樯嫌辛撕艽蟮淖兓?。雖然當時在稱謂上有了變化,但至今仍有兩種稱謂混用著?,F(xiàn)在,在新疆、青海等地,沒有專門的沙力搏爾服飾時,也用韁繩、袍帶裝束后進行比賽,新疆地區(qū)至今為止仍未改變這一習慣。
在《漢文文獻》中記載:“在北方居住的游牧部落的男人們英勇強悍,摔跤、打架、射箭、騎馬時特別機靈的游牧部落以英勇、頑強取勝,依靠快馬成就自己的愿望”。據(jù)《后漢書》載:“烏桓者,本東胡也.....,俗善騎射。隨水草放牧,居無常處。........有勇健能理決斗訟者,推為大人.”。[2]這一記載,有力地說明了好漢三藝在匈奴部落強盛時期有著很好的發(fā)展?!对贰氛f:“元起朔方,俗善騎射”。元朝的統(tǒng)治者為了鞏固統(tǒng)治,明確規(guī)定蒙古族男子必須具備搏克(摔跤)、賽馬、射箭三項技能,蒙古族摔跤,起初具有很突出的軍事體育性質(zhì),主要用以鍛煉體力、毅力、技巧等。另有史料記載:“在公元 1690 年喀爾喀舉行的那達慕大會上,有位叫布赫喇嘛的摔跤手奪得了冠軍。[3]在新疆衛(wèi)拉特地區(qū)流傳的《江格爾》史詩里明確記載著描述沙力搏爾搏克的比賽、服飾等篇幅。譬如:沙力搏爾搏克很早就成為蒙古人在抗衡和征服自然、掌握自然規(guī)律的過程中形成的珍貴的傳統(tǒng)文化,其中包含著蒙古人生產(chǎn)、生活、習俗等諸多方面的內(nèi)容。
另據(jù)《1955-1957 陜西長安灃西發(fā)掘簡報》介紹:“1955 年于陜西省長安縣客省莊第140號墓出土了漢代匈奴人角力銅牌。[4]銅牌的中間圖案是兩個力士在摔跤,都赤裸上身,互相彎腰扭抱(見圖1)。銅牌的整個圖案以樹、馬、禽(鷹、雕)為依托,顯然是描述兩個人騎馬相遇于野外,然后下馬摔跤的場面。古代蒙古族將野馬馴服為家禽,廣泛運用于日常游牧生活中,韁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從那時起,愛好摔跤的勇士們將韁繩捆綁在腰間和大腿部,隨時隨地可以較量,所以沙力搏爾摔跤的又名“朝力搏爾(即韁繩)”摔跤,隨之產(chǎn)生了韁繩系法、沙力搏爾系法、“卓德格”系法、新疆烏蘇市地區(qū)的蒙古族習慣叫“沙力搏爾”搏克。
圖1 西安出土的匈奴銅牌遺物
為豐富各族群眾節(jié)日文化生活,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國家級、自治區(qū)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進一步促進各民族文化體育事業(yè)發(fā)展,提高搏克運動競技水平,豐富群眾業(yè)余文化生活;烏蘇市到目前已經(jīng)舉辦了三屆大型的“沙力搏爾”搏克比賽。2015年11月29日,烏蘇市舉辦首屆“沙力搏爾”搏克比賽暨2015年祖拉節(jié)文藝匯演”,比賽由烏蘇市文廣局、烏蘇市非遺保護中心主辦,共有來自各單位、鄉(xiāng)鎮(zhèn)的9支代表隊64名搏克高手以摔跤會友,一較高低;這次比賽共有奎屯等周邊的1500多名群眾觀看。2016年11月19日-20日在烏蘇市體育館舉辦烏蘇市第二屆“沙力搏爾”搏克比賽;烏蘇市各單位和鄉(xiāng)鎮(zhèn)共有13支代表隊,共128名搏克高手參加。比賽分預賽、復賽和決賽,比賽不分體重,年齡,隨機抽簽形成進行比賽,錄取前十六名次,設優(yōu)秀組織獎和體育道德風尚獎若干。精彩的搏克比賽吸引了烏蘇、奎屯、獨山子等地的700余名群眾前來觀看。2017年8月11日-12日新疆烏蘇啤酒節(jié)全國沙力搏爾搏克爭霸賽在烏蘇市體育館舉行。競賽項目分“沙力搏爾”搏克男子團體賽和男子個人賽。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阿拉善盟、新疆伊犁州、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和靜縣、烏蘇市百泉鎮(zhèn)、西大溝鎮(zhèn)、古爾圖鎮(zhèn)等地的14支代表隊共128名選手參加比賽。
蒙古包:比賽的現(xiàn)場東西兩側(cè)各有一個蒙古包,和平時蒙古族群眾的一樣大小,為分為兩組的選手提供換衣服的場地。并且這兩座蒙古包還增加了整個比賽的氛圍,讓觀眾朋友體會到蒙古族傳統(tǒng)的文化形式。
摔跤墊:大型的比賽是在室內(nèi)體育館舉辦,為了參加比賽的安全性,舉辦方在室內(nèi)鋪設了長寬各12米的軟墊子(見圖2)。軟墊子整體的顏色為藍色,中間是直徑為8.6米的紅色圓,紅色圓中間是直徑為6.6米的黃色圓,紅色比喻太陽,黃色比喻大地,藍色比喻藍天,這些顏色充分顯示了蒙古民族崇尚自然,渴望融人自然,祈求幸福安康的良好祝愿。[5]
圖2 比賽用的摔跤墊、摔跤鞋
圖3 蓋頭布和綁帶
蓋頭布:蓋頭布的顏色也有講究,為藍色和黃色(見圖3)。原因是蒙古族群眾信奉大自然和藏傳佛教中的黃教,所以藍色代表天,黃色代表黃教。蓋頭布中間還有蒙古族傳統(tǒng)民族圖騰符號。
綁帶和摔跤鞋:烏蘇市蒙古族搏克比賽沒有固定的摔跤服,一般在腰間和大腿內(nèi)側(cè)綁著藍色或者黃色的帶子,有利于摔跤時候雙方可以互相抓到對方進行比賽。摔跤鞋是蒙古族群眾傳統(tǒng)的靴子,在比賽的時候防止參賽選手受傷。此次比賽地面是比較軟的摔跤墊,因此選手在比賽時候穿摔跤鞋不利于比賽,在裁判的同意下所有選手都是赤腳上陣的。
3.3.1 個人賽
比賽采用烏蘇傳統(tǒng)比賽方式雙肩同時落地為勝者之分,如單肩落地,可以繼續(xù)搏斗,直到雙肩同時落地。比賽不單獨舉行團體比賽,團體名次按進入前十六名名次選手的成績確定團體名次。比賽以個人在預賽,決賽中的成績確定個人名次,個人比賽以傳統(tǒng)方式進行時,采用單淘汰制。賽前抽簽決定對陣,輪空人員自動進入下一輪。
個人賽預賽每場時間為7分鐘;決賽時每場次的比賽時間為9分鐘,如果比賽選手未能在此時間段內(nèi)不能分出勝負;則進入加時賽,時間為5分鐘;如果還不能分出勝負,就增加3分鐘決勝賽。決勝賽是以場地3米位半徑的圓圈,雙方用合理動作將對方摔倒或使對方觸邊線,比賽選手觸線即可判定為負。如果3分鐘決勝賽還分不出勝負,就需要抽簽來決定勝負。摔跤過程中雙方不得拳打腳踢,觸碰敏感部位,上場時不準攜帶鑰匙,小刀等易傷他人的利器。摔跤手統(tǒng)一穿卓得戈上場比賽,按抽簽單雙號決定黃藍色卓得戈,單號選手穿黃色卓得戈,雙號選手穿藍色卓得戈。
3.3.2 團體賽
團體賽采用單循環(huán)賽決出全部名次。團體賽每局比賽時間定為15分鐘。團體循環(huán)評定名次辦法:勝隊得2分,負隊得1分,棄權0分,積分多者名次前列;如遇兩隊或兩隊以上積分相等,勝者列前。如仍相等,以有關隊之間比賽的凈勝分多少評定,多者列前,如再相等,無平局或者平局少者列前。團體循環(huán)賽中無故棄權,全部成績無效。
3.3.3 禮節(jié)
入場時在搏克扎蘇拉的帶領下,摔跤手用黃、黑色綢緞或棉布把頭蓋住入場。入場時,在沙力搏爾搏克入場進行曲的伴奏下進行,入場后按順時針方向繞場走動,并自然形成圓形,準備比賽。沙力搏爾抓把為摔跤開始交手時,雙方摔跤手擺出半蹲式姿勢,抓好對方系帶的固定處。沙力搏爾摔跤的抓把姿勢分兩種;一是實抓,另一個是簡抓,搏克裁判員(扎蘇拉)讓雙方抓好抓把后發(fā)令“開始”就可以進行,要求雙方必須保持膝蓋離地的前提下,均可做動作,否則視為無效。
3.3.4 犯規(guī)
侵人犯規(guī)為有意的用頭部頂撞對方面部造成傷害者;用膝蓋頂撞對方任何部位者;比賽選手用非技術性動作打或者踢對手的任何部位者。技術犯規(guī)為比賽進行中未經(jīng)搏克扎蘇拉許可自行停止比賽者;違反比賽服裝規(guī)定者;有意傷害對方者;比賽中說話、挑逗和侮辱對方者;不服從最終裁決者。
3.4.1 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祖拉節(jié)”
祖拉節(jié)也叫點燈節(jié),是蒙古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每年農(nóng)歷十月二十五日舉行。在搏克比賽結(jié)束后,進行蒙古族的“祖拉節(jié)文藝匯演”,蒙古族同胞歡聚一堂,用托布秀爾合奏、薩吾爾登舞蹈、蒙古族服飾展、長調(diào)民歌、江格爾說唱等表演形式,為觀眾獻上蒙古族文藝精品展演。搏克比賽后舉辦“祖拉節(jié)文藝匯演”即是對蒙古族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和傳承,也表達出廣大人民群眾對今后美滿生活的追求和對建設美好家園的信心(見圖4)。
圖4 “祖拉節(jié)”文藝匯演
圖5 搏克傳承人和前六名選手頒獎合影
3.4.2 比賽獎勵辦法
比賽不分體重和年齡,隨機抽簽進行比賽,錄取前十六名次,設優(yōu)秀組織獎和體育道德風尚獎若干。本次比賽的冠軍獎金是5000元、亞軍4000元、季軍3000元、第四名2000元、第五名1000元、第六名800元,并頒發(fā)優(yōu)秀選手榮譽證書(見圖5)。
3.4.3 現(xiàn)代儀式活動
比賽開始后,有專門負責帶領搏克選手的裁判員舉行入場儀式。主持人宣布參賽者姓名和單位后,裁判員給搏克手系上摔跤腰帶,用蓋布蓋住頭,負責入場儀式的裁判員帶領選手在賽場中心順時針方向繞三圈后,到賽場中央跪下來,把蓋頭布取下來,和觀眾見面。由從內(nèi)蒙古請來的專業(yè)搏克老師,在悠揚激情的“烏日亞”歌聲中帶領著比賽選手們跳鷹步舞,選手們揮舞著雙臂,跳著模仿獅子、鹿、鷹等姿態(tài)的舞步觀察對手,這算是賽前的熱身準備動作,也是提高自己士氣的方法。隨后,在裁判的一聲令下,選手們找到合適的位置后開始向?qū)Ψ竭M攻。同時圍觀的群眾為選手吶喊助威,搏克手抓住對方的腰帶后,想方設法讓對方的雙肩著地。選手可以采用預防對方攻擊和自己出擊的站姿、步伐與抓法,通過用捉、拉、扯、推、壓等十三個基本技巧演變出幾十個動作,奮力將對方摔倒。定出輸贏后由裁判員舉起贏者的手,以示獲勝;贏的選手準備下一輪的比賽。裁判會獎勵輸者一把糖果,鼓勵他們再接再厲,繼續(xù)努力。
烏蘇市本地的搏克選手水平有限和阿拉善等地區(qū)的選手相比,技戰(zhàn)術方面有待提高。因此要多加區(qū)域性交流合作,向阿拉善地區(qū)的教練員和運動員學習技戰(zhàn)術,多請專業(yè)的教練員來指導烏蘇市舉辦的比賽。
政府加大對裁判員、管理人員、教練員、醫(yī)療救護等人員的專業(yè)培訓,形成固定的培養(yǎng)和培訓模式,定期定時培訓,對考試合格的裁判員教練員發(fā)合格證書。
賽事舉辦方可以對選手比賽服裝和摔跤帶進行統(tǒng)一定制,安排專業(yè)的人員來固定摔跤帶。請專家或傳承人定期舉辦搏克培訓班,教授一些比賽禮儀和技戰(zhàn)術動作等。
傳統(tǒng)藝術的傳承以培養(yǎng)接班人為主,學校教育傳承是最有影響力、最有價值的傳承方法?!秶鴦赵宏P于加強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通知》第五條第四款規(guī)定:“教育部門要將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內(nèi)容和文化遺產(chǎn)保護知識納入教學計劃,編入教材,組織參觀學習活動,激發(fā)青少年熱愛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情”。[6]因此,可在當?shù)刂行W開設相關課程,從小培養(yǎng)青少年對搏克的了解,對一些搏克技術較好的青少年可作為藝術特長生招進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