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試教學法的基本思路是將流行甚久的“先教后練,以講為主;先教后學,以教為主”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為“先練后講,以練為主;先學后教,以學為主”。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這種變革更顯示出其內在的合理性。因為傳統(tǒng)的先講析后練習這一模式,始終置學生于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下,不同程度地扼殺了學生對知識、對學習積極而濃厚的興趣;同時由于學生自身對所學知識缺乏主動的切入,學習時不免惘然無緒。如此一來,要提高四十分鐘的課堂效率,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自然成為紙上談兵了。
那么,語文教學中能否執(zhí)行嘗試教學法呢?答案是完全肯定的。葉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學生不甚了解的文章書本,要使他們運用自己的心力,嘗試去了解。……嘗試的結果,假如真了解了,這了解是自己的收獲,印象必然較深,自己對它的情感必然較濃。假如不能了解,也就發(fā)現了困惑所在,然后在老師的指導下,就困難所在加以解答,體現在內容的領悟上,就會感到恍然有得的快感;對于以后的濃度這是有力的幫助和鼓勵?!盵(葉圣陶語文教育論文集)第83-84頁]很顯然,在葉圣陶先生看來,嘗試教學法在語文教學中的推行,依然是為了貫徹教育的終極目標:“教是為了不教。”就語文教學的現狀看,相信語文教師有一個共同的感受:語文教學仿佛永遠是只見耕耘不見收獲,從最初的字的書寫拼讀、詞的組合運用到較綜合的閱讀與寫作,絕大多數學生均存在較多的缺漏與不足。其主要根源之一,就是我們多少忽視了語文教學中對學生嘗試心理的滿足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是牽著學生渡過知識這條河,而不是帶學生過河,更不是讓學生自己過河。學生學到的只是零亂、僵化的知識也就不足為奇了。
現代教育理論,要求始終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教師作導體、媒介。著名教育家馮亞杰提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學生自己獲得或者由他重新發(fā)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簡單地傳遞給他。”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現代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引導學生“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原國家教委柳斌副主任認為“素質教育的要義之一是讓學生主動發(fā)展”。
現代教育的特色之一,是克服知識教學的單向傳遞,提倡多向傳遞,師生積極進行雙邊活動,注意對教學信息的反饋和處理,提高知識的正確率和鞏固率。即把傳統(tǒng)的“教師教給學生”變革成:“教師引導學生?!?/p>
可見,語文教學中運用嘗試教學法,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大有可為的。
有鑒于此,筆者學習參考其他教師的教研成果,嘗試設計了語文嘗試教學法一般課堂結構:①審題揭題,導入新課。②閱讀課文或聽音樂。③課文分析。這是一堂課的中心,分以下五步:a.根據課文的不同要求,設計并出示嘗試題。b.自學課文,在嘗試題的引導下,劃、圈、點、評、理解課文。c.嘗試練習。d.學生討論。e.教學講評。④習題解答與鞏固性練習。⑤課堂小結,對重要知識點、思維方法進行梳理與強調。這種課堂結構主次分明,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注重教學信息的反饋與處理,體現了教師的引導作用,符合“實踐——認識——提升“的過程。
語文學習既是一種學生個性化的活動,也是一種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教學語文課時一定要給學生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是大語文活動,應突出語文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功能。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珍惜學生的感悟、體驗,更要保護他們的智慧火花。這樣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認真?zhèn)湔n,把握重、難點,完成教學任務固然很重要,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把語文教學同學生的感悟和體驗結合起來,讓學生感覺到語文課是同生活密切相關的,這才是語文教學的靈魂。如果教師死守教案,那么最好的教案也會成為束縛教學的枷鎖,學生也會變成課本的奴隸。課堂更靈活一些,思想更開放一些?;蛟S更能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孫燁,甘肅隴西縣文峰鎮(zhèn)安家門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