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熳玲 胡立新
馮友蘭先生是我國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影響力較大的哲學家之一。他在其著作《新原人》中提出了人生四境界說,從低到高分別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人生四境界說是馮友蘭先生哲學思想的核心。
一、“人生四境界”說的核心概念
(一)覺解
覺解是馮友蘭先生人生境界理論的根本,因此在討論境界理論的問題之前,必須首先廓清這一概念的要義。在《新原人》中馮先生指出:“解是了解,……覺是自覺。人作某事,了解某事是怎樣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他于作某事時,自覺其是作某事,此是自覺,此是覺”。了解并且自覺便是覺解。馮友蘭先生把覺解視為人的本質。他說:“人是有覺解的東西,或有較高程度底覺解底東西”,因此“人生是有覺解底生活,或有較高程度底覺解底生活”,“這是人之所以異于禽獸,人生之所以異于別底動物的生活者”。因為不同的人對事物及人生是否會產生認識,以及產生的認識又有著千差萬別,所以“覺解”的程度因人而異而有所不同,進而導致了人們對事物及人生意義的體悟也就有所不同,因此所處的人生境界也產生了高低之分?!坝X解”的程度越深,其所處的境界就越高,反之亦然。因此,人生四境界就是因為覺解程度不同由低到高形成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二)境界
“境界”一詞在哲學中是同時具備客觀性與主觀性的,它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從主觀方面講,“境界”指的是人的思維方式和精神狀態(tài),它是人對事物的一種主觀認知狀態(tài)。從客觀方面講,“境界”的評價標準是客觀的,它能反映出人的內心客觀世界,比如說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的真假就能反映出其心靈的善惡。并且,關于“境界”的理論只能是建立在客觀基礎之上的,它必須符合客觀現實,真實地反應人的內心。由于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不同,造成了每個人對事物和社會的看法和認識的不同,從而形成不同的價值觀念。通過“覺解”來闡釋人生境界,將它與“人生”這二字搭配,即構成了“人生境界”的獨特的意義和內涵,成為衡量人格完善程度的標尺。在馮友蘭先生看來,每個人對宇宙、人生的覺解,不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程度上都是不盡相同的,所以每個人所處的境界也就不會相同。
二、“人生四境界”說的內容
(一)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與自然界是不同的,自然界是客觀世界中的一種情形,而自然境界是一種覺解程度較低的境界。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順才或順習的?!八^順才順習,可以是一個人的個人習慣,亦可以是一社會的習俗?!盵1]在此境界中的人順才行事,“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2];或順習而行,“照例行事”。無論是順才行事還是順習行事,他本人對于其所行之事都并沒有清楚的了解,那么他所做的事對他來說也就沒有明確的意義,他對世界的認知是糊里糊涂的,做事全出自于人的本性或者說是自然性,順其自然而為之,那么他的境界就如同一個混沌。這樣的人他的人生境界就處于自然境界。
(二)功利境界
追求名利的境界,馮友蘭稱之為“功利境界”。功利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以自己的“利”為目的的?!耙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并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于他,有功利的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功利境界。”[3]馮友蘭認為,功利境界雖然不是什么很高的境界,但是也不應該過分責難,功利境界的人也可以做到利己利人。
(三)道德境界
道德境界的特征是:在這種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以“義”為目的的。義與利是相反相成的,追求個人利益的行為是“逐利”的行為,追求社會利益的行為則是“行義”的行為。處于道德境界的人知道社會的存在,也明白社會是一個整體,而其本人是社會的一分子。馮友蘭先生說:“在功利境界中,人的行為,都是以‘占有為目的。在道境界中,人的行為,都是以‘貢獻為目的。用舊日的話說,在功利境界中,人的行為的目的是‘取;在道德境界中,人的行為的目的是‘與。在功利境界中,人即于‘與時,其目的亦是在‘??;在道德境界中,人即于‘取時,其目的亦是在‘與”[4]。從中可以明白道德境界與功利境界的根本區(qū)別在于其行為動機是為公還是為私,為公就是道德境界,為私則是功利境界。
(四)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的特征是:此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知天”、“事天”的。此境界中的人對于宇宙人生有了完全的了解,不僅了解了整個社會,明白人是社會的一員,而且了解在社會之上還有宇宙的存在,人也是宇宙的一份子。馮友蘭先生說:“天地境界中的人,一切皆以服務于宇宙為目的。他們對生死的見解,既無所謂生,也無所謂死;他們認為在社會之上,尚有一個更高的全體——宇宙?!运麄兯龅氖拢闶菫橛钪娣?。”[5]處于天地境界的人不僅僅對社會有所貢獻,而且應該對天地宇宙有所貢獻。
天地境界超越道德境界,但又與自然境界區(qū)別開來。自然境界是覺解程度最少的,其人格還很不完善,而天地境界是人格已經趨于完美,覺解程度最高。自然境界是天地之初人與萬物沒有分別,而天地境界是經歷了功利境界、道德境界的超越而重新達到一種積極的與萬物融為一體,即天人合一的一種境界。
這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實然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然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物,后兩者是精神的創(chuàng)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們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較多的覺解;天地境界則需要最多的覺解。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三、案例分析
(一)魯迅的《祝?!放c自然境界
魯迅先生筆下的祥林嫂是典型的自然境界的人,她的行為是順才順習的,她對世界的認知是混沌的。因此,會不斷詢問“人死了后究竟有沒有魂靈”,而且會對柳媽的話深信不疑,柳媽跟她說“你想,你將來到陰司去,那兩個死鬼的男人還要爭,你給了誰好呢?閻羅大王只好把你鋸開來,分給他們?!彼龑Υ送耆珱]有認知,臉上顯出恐怖的神色,柳媽又告訴她“你到土地廟里去捐一條門檻,當作你的替身,給千人踏,萬人跨,贖了這一世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庇谑撬晚槒倪@個習俗花了所有的積蓄買了門檻,而不問為何要如此行事,其意義何在,是否真的就能解決她的問題。這樣的祥林嫂就是典型的自然境界的人,她對世界宇宙的覺解程度低,甚至覺解很少,所以她的行為是順才順習的,只是依據自然規(guī)律或者社會習俗去完成,沒有主體意識。自然境界中人的一切行為是自發(fā)的,而不是自覺的,是沒有自我意識的自然人,只遵從人的本性。
(二)《我的叔叔于勒》與功利境界
《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九年級語文教材中的一篇小說。課文圍繞于勒的命運構成了情節(jié)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于勒是個敗家子,不僅揮霍盡了自己應得的財產,而且“大大占用了”菲利普應得的那部分財產。受盡拖累的菲利普一家生活拮據,但沒想到于勒竟然發(fā)了財,而且來信“希望能夠賠償”菲利普的“損失”,于是小說就隨著于勒的貧富變化,一步步推向高潮。小說的主題旨在探討金錢觀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人們信奉金錢至上的觀念,溫情的親人關系變成了功利的金錢關系。小說《我的叔叔于勒》里所描寫的社會環(huán)境下的那些信奉金錢至上觀的人就是處于功利境界的人,最直接的利益關系,這一境界的人都是為“利”的,小說里“利”最直接的體現就是“金錢”。人與人的關系建立在財富的多少,是否對我有利的基礎上,小說里“我”的二姐的婚姻也是因為“于勒發(fā)了財”才促成的。《我的叔叔于勒》這一小說里的人物就很好的說明了什么是處于功利境界的人。
(三)《燭之武退秦師》與道德境界
《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文中的燭之武就是一個處于道德境界的人。燭之武是在“晉候、秦伯圍鄭”“晉軍函陵,秦軍氾南”的處境下去勸說秦伯的,并且從“‘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這一段對話可以看出,燭之武年輕時并不得鄭伯重用,但是到了國家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卻希望燭之武能夠為國出力。而這緊張的局勢下,燭之武一旦接受鄭伯的要求,那么他家面對的可能是無情的斬殺,有可能一去不還。燭之武怕死嗎?當鄭伯跟他說“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這既是陳述事實,但也可以說是一種威脅。燭之武無論去不去都可能是死,但他還是去了,而讓他愿意赴險的絕不是鄭伯的這句或道歉或威脅的話,而是他作為一個鄭國的子民對國家的熱愛,他愿意為國家的安危奔赴險地。這種對家國的熱愛之情才是真正能夠驅動他去往秦軍說服秦伯退兵的根本原因,而這也是燭之武道德境界的體現。道德境界是從公的立場出發(fā),不為個人小利,而以家國利益優(yōu)先。
(四)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與天地境界
《春江花月夜》是初唐詩人張若虛所作,有“孤偏蓋全唐”之稱。談到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宇宙觀念,還得參照聞一多先生的觀點,即從初唐開始,詩人“已從美的暫促性中”逐漸領悟到一種宇宙意識,一種超時空的永恒觀念,并把這種觀念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在詩中體現、表達出來。這種“永恒”觀念,用聞一多先生的話說,乃是“一個最縹緲,又最實在,令人驚喜,又令人震怖的存在,在它面前一切都變渺小了,一切都沒有了”[6],但就在頓悟的剎那間,詩人變成了“哲人”,進入了一個寥廓、寧靜、神奇的境界。
詩人看到月亮的亙古長存,長江的滔滔不絕,不由生出了人的渺小之感來,因此問道“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但詩人并沒有因此而覺得人生無望,而是這樣回答這個問題: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人不能永恒,但是人一代一代地往下傳卻也是另一種狀態(tài)的永恒。至此,詩人的心境得到了升華,達到了一種我與宇宙同在的境界,這種境界就是天地境界,是超出道德境界,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
四、小結
馮友蘭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說是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在了解“人生四境界”說之前應當弄清楚“覺解”和“境界”這兩個核心概念的含義。人生四境界也是有高低之分,這是由于每個人的覺解程度不同而造成的。將馮友蘭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說與中學語文具體篇目結合起來研究,是因為馮友蘭先生的哲學思想繼承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并且人生四境界是與人息息相關的,作者所做文章也會滲透進作者的思想境界或者是作品里的人物也有自身的思想境界,而這些都是可以結合馮友蘭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說進行探討的。此外,還能給讀者提出一種新的解讀文章的思路。
參考文獻:
[1][2][4]馮友蘭.新原人[A].貞元六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3]馮友蘭.人生的四種境界[J].政工學刊,2015,(05):90.
[5]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4卷)[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496.
[6]吳小如.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05):60-68. [2017-09-13].
張熳玲,黃岡師范學院2016級學科教學(語文)碩士研究生;胡立新,黃岡師范學院文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