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難點所在,學生不愿學、不會學、學不好的情形比比皆是。究其原因,還是“串講法”壟斷教壇,既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最終不利于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一、構(gòu)建趣味性的課堂情境,培養(yǎng)傾聽的意識
教育是一個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過程。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使學生學會傾聽”。學會傾聽可以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學會傾聽還可以提升學生的人格,陶冶他們的情操。所以引導學生學會傾聽是非常重要的。
1.導語設(shè)計充滿趣味性。要讓學生樂學,必須讓教學內(nèi)容富有趣味性,學生才會樂于傾聽。導語是課堂教學的“第一道工序”,猶如一把錘,敲得恰當,敲到點子上,就等于敲開了學生的心門,會“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2.課件設(shè)計充滿趣味性。信息技術(shù)的運用,是提升文言文教學的利器。借多媒體音頻素材創(chuàng)設(shè)情境、再現(xiàn)情境、描繪情境,能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以信息技術(shù)為紐帶,學生就會喜歡上文言文,就會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
3.作業(yè)設(shè)計充滿趣味性。文言文作業(yè)設(shè)計要可寫、可讀、可看、可操作,讓聽、說、讀、寫與演、唱、畫、做多種形式相結(jié)合,使學生既動手又動腦,這樣學生才會積極完成作業(yè)。
二、開展師生互動的拓展活動,培養(yǎng)善說的興趣
張志公先生說:“一個人口頭上詞語妥帖,干凈利落,寫下來就不會殘缺混亂、拖沓累贅。口頭上細致嚴密,寫下來就不會顛三倒四,矛盾百出。”可見說話能力直接影響寫作能力。
1.創(chuàng)設(shè)情境活動激趣。要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如故事會、辯論賽、課本劇等等。要把課堂交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把空間留給學生,把精彩讓給學生。要知道,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溶于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
2.插進材料拓展激趣?!赌鸽u》《已死的母熊》等講述了母愛的偉大。為了讓孩子們知孝于心,感恩于行,可講授《勸孝歌》中的“母苦兒未見,兒勞母不安”;《三字經(jīng)》中的“昔孟母,擇鄰處”;《詩經(jīng)》中的“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币部捎谩抖男ⅰ返墓适拢ぐl(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采用形式多樣的讀書方式,培養(yǎng)誦讀的興趣
誦讀就是朗讀和背誦。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要讓學生在讀書時聲音響亮,要讓學生通過多遍的朗讀,達到背誦的目的。
1.韻味十足的朗讀示范。教師字正腔圓、有聲有色、抑揚頓挫地誦讀,是引領(lǐng)學生開啟誦讀的鑰匙。誦讀的一般方法是由教師泛讀,然后學生跟著讀,再由學生自己練著讀,最后使誦讀由讀成誦。
2.興味盎然的朗讀形式。“讀”是“悟”的基礎(chǔ),也是培養(yǎng)語感的重要方法。在課堂中,教師要善于運用自由讀、分角色讀、小組賽讀、指名讀、評讀、選讀、配樂讀等形式,引導學生讀出情感,讀出韻味,讀出意境,讀出思考,讀出感悟,這樣才會理解作者的情思、文章的韻味、結(jié)構(gòu)的匠心、語言的技巧。
四、挖掘文言文中的訓練點,培養(yǎng)練筆的興趣
“讀”是吸收,“寫”是傾吐。只要我們在熟讀的基礎(chǔ)上找準隨文練筆的落腳點,引導學生用“慧眼”“匠心”去“博觀”“厚積”,學生就會“約取”“博發(fā)”。
1.找準文中的空白點補寫。在文言文中,許多文章會留有令人思考的空白處及未定點,教師要善于捕捉這些空白,讓學生既植根于文中,又想象于書外,進行創(chuàng)作補白,體驗人物情感。
2.捕捉文中的動情點仿寫。模仿是兒童的天性,是創(chuàng)造的基礎(chǔ)。小學生模仿性特別強,所以仿寫是小學生學習寫作的重要途徑和訓練形式。比如學了《荷》《菊》之后,我讓學生仿寫《槐花》。有的學生就這樣寫道:“槐花盛開,清香四溢?!薄捌浒耆缬?,如珠?!薄捌渖虬?,或粉,或紫,或黃?!薄盎被勺髅?、做糕,味道甚美也!”
3.抓住文中的精彩點改寫。文言文中,有的語言優(yōu)美,有的詞匯豐富,有的句式精彩,抓住精彩點用范文激發(fā)寫作熱情,用故事激發(fā)學生思考。比如,學了《貓斗》,學生就改寫了《雞斗》:“紅黑二雞,斗于院中,喔喔而鳴,聳毛拍翅,四目對射,兩不相下?!?/p>
4.挖掘文中的延伸點續(xù)寫。有些文章語雖完,意未盡,或給人以想象的空間,或給人以好奇的懸念,這時可以對結(jié)尾進行續(xù)寫,讓故事沿著自己的設(shè)想方向發(fā)展。
李桂蘋,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小學教師。